创新的成功,取决于相对优势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2021年1月27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席说”系列在线论坛——主题:“当技术遇见设计:探索商业创新的DNA”。
分享嘉宾:白果,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助理教授,中欧NEXT:未来CEO成长营课程主任。
: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讲者和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笔记达人 | 沁灵
责任编辑 | 君莫笑 审校 | 君莫笑 值班编辑 | 君莫笑
第 5472 篇深度好文:4416字 | 12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 创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 如何捕捉客户的真实需求?

说起创新,相信很多同学都会百感交集:一方面,不管我们从事的是哪个行业,创新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当我们积极地去寻找创新的机会时,又偶有迷茫,找不到方向,或是因为知晓未来的不确定性,以致举棋不定,甚至陷入焦虑之中。

创新的成功,很多时候看起来更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结果。

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企业看似做了一切对的事情:雇佣了优秀的人才,做了细致的市场调查,投入研发,却还是没能逃过被取代的命运。

所以,创新的结果真的只是靠运气吗?如何准确地捕捉能带来商业成功的创新机会?

一、创新成功的秘诀

1.延续式创新VS颠覆式创新

哈佛大学的Christensen(克里斯坦森)教授将创新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延续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

① 延续式创新

延续式创新是性能的持续改进,这是很多企业擅长的。如果在这个路线上也失败了,只能是技不如人。

② 颠覆式创新

市场上以少胜多,以小搏大,甚至以一己之力,颠覆整个行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颠覆式创新是市场中的领先企业最担心的,也是大多数创新者最希望实现的。

2.对颠覆式创新的现存误解

① 覆式创新在技术上更难实现吗?

当我们看到这两个术语的时候,往往觉得延续式创新在技术上比较容易实现。

事实上,颠覆式创新的确比较难实现,但并不一定是技术难度更高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赋予了不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众所周知,燃油车的引擎系统技术难度非常高,对设计和制造的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努力,时至今日,不管是汽车还是飞机的燃油发动机,仍旧是中国技术发展的短板,很难与有百年积累的老牌企业竞争。

而电动汽车的兴起,使行业有了重新洗牌的机会。去年一年,特斯拉的估值上涨7倍,超过大众、本田、现代、通用等九家传统车企之和。

正是这样的契机,让中国的新造车力量,如蔚来、理想、小鹏、威马等发展的风生水起,虽然与特斯拉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总算是有了竞争的可能。

② 颠覆式创新在产品性能上更好吗?

颠覆式创新,不仅不一定是技术上更难的,在其发展的初期,甚至可能是性能更差的。

数码相机刚进入市场的时候,无论是反应速度还是像素,都无法与胶片机相提并论;而手机上的摄像头在很长时间一段时间内效果不如数码相机镜头。

这种性能上的差异,并没有阻止数码相机取代胶片机,也没能阻止智能手机挤占数码相机的市场。

其实,这里藏着颠覆式创新很重要的一个秘密。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

这张图的纵轴是产品性能,虚线指的是用户对某一性能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企业会努力投入研发,争取提供更好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延续式创新。

一般来说,由于先发优势和其他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创新路线上,一家管理良好的领先公司是会持续自身优势的。

当产品可以提供的性能比用户对此性能的理想要求低时(图中绿色的线标示区域),这种延续式创新的性能改进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一旦产品性能超出了用户需求,用户为高性能付费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如果这时存在可以提供一款产品的企业,那么便会带来新的增长。

比如数码相机,它的照片效果虽比胶片机差,但满足了生活记录的需求。关键是,它可以几乎毫无成本的拍出无数张照片,并看到实时拍摄效果。

当产品性能解决了用户在某些情境中的痛点,可以更好地帮助用户完成他们希望完成的任务,而只有这种情形,才会使用户产生强烈的购买冲动,新产品自然会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创新的成功,特别是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它的相对优势而非客观优势。

二、如何寻找相对优势

创新成功离不开产品的相对优势,那么如何寻找产品的相对优势?

1.保持洞察力

① 关注直接相关领域变化

现实中,一个对专业相关领域越了解的人对于该领域的新技术、新事物,越可能会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

基于经验主语,他认为:这种新事物、新变化,或者前景不明朗,或者实现难度太大。

比如LED灯刚出现的时候,由于性能太差,没有多少业内人士认为它能取代白炽灯。

柯达的管理者们也不相信有朝一日数码相机会取代胶片机。尽管数码相机的发明者,Steve Sasson(斯蒂夫·塞尚)直到今天还是柯达的员工。

② 思考非直接相关领域的联系性

当看到新变化、新趋势、新技术产生时,不管是否与自己领域直接相关,都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可能与自己的领域产生联系,乃至产生化学反应。

因为任何新的发明一定是现有元素的重新组合。

我们看看乔布斯做的所有创新产品,从ipod、iPad、到iphone、iwatch。没有一样发明不是基于已经存在的技术。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研发,但最重要的是学会捕捉再创造的可能。

特别是在今天,一方面互联网增强了信息的流通,另一方面数据科学和数字智能作为通用技术,对各行各业乃至生活、生产、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创新的机会广泛存在。稀缺的只是我们的敏锐度、想象力、创造力、执行力而已。

2.反思组织管理方式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组织是否会抑制创新。

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都擅长在既定的轨道上要效率,这样的流程本身就限制了颠覆式创新出现的可能。

给工程师设定的KPI可能就是如何能以更少的成本冲洗出更保真的照片,或者如何提高手机的通话质量,而不是如何实现:不用冲洗就能看见照片,或者在手机上看电影。

传统的市场调查,往往不会让我们更耳聪目明。因为我们的调查,经常只是忙于给我们的客户分类,并询问他们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可同样45岁、受过硕士教育的男性,可能面临完全不同的生活情境。而他们的真实需求,往往不能被“请问,您是否需要一匹更快的马”这样的问题来捕捉。

3.用户视角出发

我们一定要从用户视角,而不是企业自身视角来寻找创新的方向。

虽然我们总说要满足客户需求,却又总是不自觉地站在了企业自身的角度。当我们从擅长的领域去寻觅,过去的我们就成了未来的我们的障碍。

当我们不停地在我们擅长的方向打磨我们的技能,给客户提供越来越好的产品和服务,却没有意识到其实用户已经被很好的满足了。

当手机摄像头像素从200万到1200万时,用户非常关注这种改进,并愿意为之买单。

可1200万像素和1亿像素对于普通用户是否还具有那么大的意义?

盲目追求主流功能的改进在商业上是低效的,并且很容易陷入过度竞争的绝境之中。

而在如今的过剩时代,对于用户来说,稀缺的越来越不是功能,而是社会认同、个人满足、精神追求等其它方面的需求,以及生活中各种小小不适的改进。

我们经常说创新有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种。

可我倾向于在寻找创新机会时,牢牢站在用户的视角。

技术非常重要,技术的进步拓展了创新空间。许多过去我们觉得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不可能满足的需求,在技术的帮助下都可以实现了,但技术的进步就好像是扩大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想象一下,人类所有已知的能力是一个圆,那么,技术的进步就是扩大了这个圆的半径。

但是它并不直接指向一个可以实现的商业计划。当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有时会容易陷入一种工程师思维,希望炫酷的技术可以得到应用,并一厢情愿地想象出潜在的用户需求,而忽略了用户不采纳这个创新的理由。

比如,谷歌眼镜。虽然想法很酷,看起来也很酷,可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他眨眨眼睛就可以记录下一切表情的人聊天。

商业创新成功的关键,或者至少说,成功的起点,一定始于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

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于如何能够准确地找到用户的痛点,找到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并帮助用户完成它,使用户产生强大的购买动机。

市场调查只能告诉我们“客户”可以明确表达的需求,所以给到我们的经常是形容词。

而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做到的,是开发出客户可以感觉到,却不知如何表达的那部分需求。

这种需求往往需要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一组动作和感受来表达。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以下几个技能:

① 还原用户使用情境

我们要学会还原用户使用情境。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每天下午都要点一杯奶茶?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奶茶的味道,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一点东西,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让漫长的、令人疲倦的工作日下午变得有趣一些。

所以奶茶里加了各种珍珠、芋圆、脆波波、桂花冻,可以慢慢嚼。他们并不急于把那杯奶茶喝完。相反,他们希望可以喝的久一点。

因为他们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这杯茶里的能量,甚至不完全是味道,而是愉快的消磨时间。

当你越来越擅长还原用户的使用情境,慢慢你就会发现,产品也是一种服务,它帮助你的用户完成他们想要完成的任务,获得满足任务后的良好体验,这就是创新的本原动力。

② 使用客户主动创造的数据

我们要学会使用客户主动创造的数据。

我们总在讲大数据,可是我们往往并不真地会使用大数据——我们使用大数据的方法跟我们使用小数据的方法差不多。

当我们使用传统数据时,数据来源往往是我们主动创造的。比如市场调研,问卷等。

这种数据源往往样本量比较小,通常存在样本偏差,而且信息的广度是受限的,取决于给到被调查者的选项和问题。

我们对收集上来的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分析,往往会用传统统计学的方法,将被调研者的基本身份分门别类,也对他们的在问卷中表达出来的意见进行分析和计算,尝试找出大多数用户更喜欢什么。

在更加智能和互联的今天,我们的数据源大大的扩展了,可是,我们对这些数据分析的方式却没有完全跳脱出传统分析的思维框架,只是收集的样本更大,标签打得更多,分类更细致了。

这种分析对于帮助洞察消费者的行为当然非常有用,但对于通过观察消费者找到潜在的创新机会,作用就不是那么大了。

但实际上,真实需求就隐藏在那些客户主动创造的数据里。只是数据自己并不会说话,从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中捕捉到用户痛点,还原使用场景,找到创新机会,才是重中之重。

但总的来说,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更多地从总结大量规律行为,转向研究少数反常行为(用户自己也解释不清楚的那部分行为)。

能够利用这些蛛丝马迹,对这些点进行捕捉和解读,并形成对未来产品的想象。这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创新核心能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文中PPT图片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白果教授提供。

【中欧NEXT:未来CEO成长营课程】

2018年《全球家族企业调查-中国报告》中特别指出,在中国2700万家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已雄踞半壁江山。在A股上市公司中,也有近 1/3(大约1100多家)是家族企业。

然而截至2013年,完成交接班的中国家族上市公司还不到10%。同样的问题在美国亦然存在,有调查显示70%以上的财富是在“二代”手上消失的。可见家族企业传承不仅是一个中国式难题,还是一个全球性魔咒。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新推出《中欧NEXT:未来CEO成长营》课程,旨在帮助企业接班人,特别是家族企业接班人,应对企业传承、战略转型和自我发现的三大挑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