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渐行渐远的徽州古镇之岩寺老街
【行走徽州】渐行渐远的徽州古镇之岩寺老街
司马狂/文
现今的地级黄山市下辖三区四县,然而在我辈乡人口中,始终不曾习惯称呼徽州区,而是依旧以岩寺来指代徽州区。1987年县级黄山市与徽州地区改为地级黄山市的闹剧,才促成了将歙县岩寺等8个乡划归成立徽州区。转眼间,30年过去了,徽州区的经济蓬勃发展,今非昔比,但那个我记忆中的岩寺古镇却再也找寻不回来了……
小时候,父亲从歙县舅妈家借了自行车,载着我一路颠簸着上岩寺去伯父家。那辰光的记忆中,伯父家有个院子,房舍也比我家乡下的强上很多,更牛气的是,他们家居然有田,还有牛,而我们家只有旱地。从伯父家越过一座廊桥,就能到达新四军的军部,少年时代对新四军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却只是在入口处远远的瞧过几眼,不敢入内。
(跨过这座廊桥,就是新四军军部,上面图片有N4A的蓝色臂章)
打新四军军部那边出来,穿过窄窄的街巷,就能抵达岩寺的街上,那时候没有老街的概念,只是觉着这里人山人海的,摩肩接踵,人气鼎盛。后来,才从父亲口中得知,这就是岩寺有名的上九庙会。还有堂哥曾带着我,一路跑到文峰塔下,嬉戏打闹,我隐约记得那时候文峰塔是能爬上去的,现在即使路过,也只是瞄上几眼,都不曾去过塔下。
(此图源自网络,应该是没有改造之前的文峰塔)
大概是从祖父故去之后,就很少去岩寺伯父家,现在连他家的房子到底在哪里,也找不到了。在同学汪捷陪伴下,一路行至新四军军部的时候,我恍惚间找寻到了小时候的记忆,没错,这个对方我太熟悉了。转身带着我前往岩寺老街的时候,我却非常迷惘,这地方原本真的就是这样的吗?
入口处岩寺老街的牌坊巍峨耸立,还颇有几分气势,只是可惜,明眼人一看这就是现代建筑物,丝毫不见老街真正的老。牌坊进去两旁的房屋,虽然刻意在仿徽,但还是过于新派,这与我记忆中这一带的屋舍井然还是截然不同的。
不过幸好,穿过这些新造的房屋,见到文昌阁、古戏台的时候,总算看到隐隐约约看到了徽州老街的模样。一进入岩寺老街这段路,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时候的老街,大抵都是这般模样。雨,淅淅沥沥的打在青石板上,片刻间,浸润了整个路面,行人们浑然不觉,依旧不紧不慢的迈着自己的步子,似乎外面那个快速奔波的世界,同这个是两个完全并行的世界。
(谁能告诉我,这个塑像是谁呀?欢迎文末留言!)
老街两旁的店铺,依旧是小时候常见的那种一块块门板拼接的店门,只是不晓得这些老板们是否还保持着当年,前店后舍,下店上舍的传统,还是说一旦夜幕降临都会关上门,离开此处。若真是闭户之后便会离开,那真的是失去了人气,夜间到此平添出一份森然的寂寥来。
今年前后去岩寺老街有好几次,每次去的时候,街道上都没有什么人。偶尔有人走过,要么是住在附近的乡人,抄近路;要么就是老人来此寻摸一些自己使得趁手的工具;了不起就是偶尔有周边的吃货,慕名前来,吃一碗灵山的酒酿、潜口的馄饨。
叮叮当当敲击着铁块,最终使其塑造成农人常用工具的铁匠是弯腰老者;戴着眼镜,一刀一刀刻着字的刻印者也是老人;甚至连围坐在店铺中央打着扑克牌的也是几位老人;更不消说行走在街道中间的老两口,也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似乎这里就是一片被人遗忘了的老人们的心灵栖息之地,而那些年轻人呢?相隔不远的灯红酒绿,或许才是他们的归属吧。
现在的岩寺老街还是2013年抢修保护下来的产物,遥想当年岩寺十里长街的盛景,再回头看看这只有几百米长的岩寺老街,不禁怅然涕下。时代在进步,城市发展愈来愈快,但更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全国的城市大体都是一个模样。而属于我们自己的徽州古镇,是否真的只能在残存的记忆中去找寻呢?
文末首先感谢下冒雨去岩寺老街帮我拍照的老同学汪捷,之前就是他张罗着带我去岩寺老街,我才能找回那份记忆,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其次,附上之前写的关于岩寺上九庙会、岩寺老街灵山酒酿、新四军岩寺整编的旧文,直接点蓝色的标题就能跳转哦。
本公众号文章皆由歙县南乡人“司马狂”原创完成,司马狂,本姓方,徽州灵山方氏后裔,旅居杭州,因生于八〇后,故将本号定名为“黄山八〇后舍”。本号文章禁止其他公众号和运营机构转载,有未经授权转载者,我会维权到底!想看我更多文章,请长按下图指纹,然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