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禁止出境文物(二)战国曾侯乙墓外棺

在中国,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强烈的震撼性影响。
因为,中国有世界上唯一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字,因此中国也有世界上唯一延续的历史文献系统,通过这些史书文献,一个个时代都完整地记录下来。但这些我们因为熟读而视为习惯的历史,实际上往往都承载了大量史书不曾记录的内容。
考古,就是对过去的发现和再现,把史书中的那些枯燥文字,再现为鲜活生动的历史。
因此,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尘封的商王朝。陕西临潼兵马俑再现了辉煌的秦王朝,陕西宝鸡法门寺再现了风华的大唐。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则再现了战国风采和楚地文化,也重现了一个延续了七百多年但基本不为人知的先秦国家。
1977年,因为爱好历史文物又意志坚定的年青军官,被圈在随县某部队厂区内的曾侯乙墓被发现。1978年,这座目前已知战国时代最大的王侯级墓葬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一个叫曾又叫随的两周小国重现于世。
虽然这只是一个战国初期小国的国君墓,但无疑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宝库,墓中共出土了15404件文物,其中143件组被评为一级文物,4件组更被列入禁止出国境文物名录,数量之众和精品等级之高,足以撑起一座国家级博物馆。
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上有208处曾侯乙铭文,表明墓主人名叫曾侯乙,不过他和曾国在史书上都没有记载。经对文物特征、铭文考据和对遗骨的人体学鉴定,专家认为这位曾国国君,姓姬名乙,出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登基于公元前453年前后,卒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终年40余岁。

青铜器上还有很多由龙与兽组成的“曾”字徽记,这个变形的汉字可能是曾国的徽章。不过史书上记载,在曾侯乙墓所在的汉东地区,只有一个随国。因此,学术界出现了曾随之迷的讨论。

李学勤先生率先提出曾即是随,此后历经三十年考古,陆续发现了自西周早期到战国中期的众多曾国墓葬,证明了曾即是随,曾应为本名,随是楚国对曾的称呼,史书因为以楚文献为主而记为随。

现在通过考古和与文献印证,还基本搞清了曾国的来源和延革,认为曾国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重臣南宫适的后代,早在西周初年被分土封到汉水流域,作为镇守南土的重要力量,从西周延续到战国中期,时间跨度长达七百多年。
墓中的棺椁里发现了曾侯乙的遗骨,现在鄂博曾侯乙展厅进口处,陈列着根据曾侯乙遗骨复原的雕像。
不过,有专家对这件复原像颇有微词,因为墓中出土了大量乐器,表示曾侯乙崇尚礼乐,很有文风。墓中还出土了大量兵器,表明他也有充沛的武德,所以,复原像应该更加英武和儒雅,可谓“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曾侯乙墓是现在的通称,根据考古惯例也称为擂鼓墩1号墓。这座深埋地下13米的宝库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总面积达220平方米,是目前已发掘的战国墓中规模最大的。
东室被认为象征了曾侯乙的寝宫,因为他的棺木就在那,还有8具女性殉葬棺相陪,可能是曾侯乙的侍女。
曾侯乙的棺木由外棺和内棺组成,其中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形似长方体,是已知先秦墓棺中最大的,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
曾侯乙墓发掘时,最初打算用两台吊车把棺木吊出,但根本吊不动,只能采用现场开棺和分层取吊,先把外棺的棺盖吊出来,结果显示光棺盖就重1.5吨。
工作人员又把内棺的棺盖吊出,再对棺内遗物进行了整体打包。当内外棺被清理好后,重新向墓室内灌水,借助水的浮力才把没盖的内棺和外棺依次吊出。
吊运外棺时,仪器显示外棺含水重约7吨,加上棺盖和内棺已经超过9吨了,难怪当时的吊车无法把内外棺一起吊出来。

外棺木料经分析为梓木。梓木是樟科檫木属落叶乔木,主要生长在北美和亚洲东部,硬度介于柴木和软木之间,材质细致,纹理美观,抗腐性较强,是制作木器的上佳原料。

也正因为此,古代君王下葬时多用梓木做棺,直到明朝时因为云贵纳入疆域和开辟了与东南亚海上通道,才改用热带地区的金丝楠木。其实,古代制琴也必以梓木为斫底,才能实现纳音振鸣,因此也不必过于在意名字里是不是有了梓字吧。

不过,如此庞大的外棺能历经两千多年仍非常完好,除了梓木坚固外,还在于外棺采取了独特的结构。

外棺的底板是先铸造出一个长方型的铜框,然后嵌入厚木板。底板下还有10个高14厘米圆形蹄足,使外棺与地面保持空隙,方便下葬时吊运。

棺身建造是先在底板的铜框上固定起十根铜立柱,作为棺身的框架,最后在铜框架内嵌上同样高度的厚木板,形成长方体的外棺棺身。

棺盖由2根纵梁和4根横梁卯榫接合而成青铜框架,框架上再嵌进木板,四周侈出12个铜钮,用于吊放棺盖,或者下葬后在外棺上用于固定荒帷。
正是因为以铜为框架,才保证了如此巨大的外棺不会因自身重量,而在搬运和下葬吊放时崩溃,并能历经千年水浸和多次地震,在地下纹丝不动。因此,不得不佩服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达到了非常高超的结构力学和青铜炼铸水平。
外棺的内壁涂朱漆,外壁以黑漆为地,上施朱彩和金黄色纹,并以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雕琢出各样纹饰。棺身上纹饰构成二十组图案,每组以阴刻的圆涡纹为中心,周边饰以朱绘龙形卷曲勾连纹。铜立柱外表施朱、黄结合的花瓣纹,铜足上为鳞纹。曾侯乙外棺纹饰色彩艳丽,线条自然流畅,造型奇特,因此也被视为中国最大的一件漆器。
棺木长期被水浸泡,处于水饱和状态,水又把空气隔绝了,所以外棺出土时外壁的漆色仍非常鲜艳。但出土后因为当时技术条件有很,长期只能用塑料薄膜包上,定期喷水保湿。经过15年后,出现了部分腐朽和漆彩脱落的现象。后经科技攻关,采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乙二醛脱水加固定型技术,确保棺木不再腐蚀和色彩固定,因此内外棺都能在博物馆里公开展出了。
此外,外棺最神秘的地方,是在外棺一侧下方开了一个门洞,高34、宽25厘米,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棺内之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而特设的。

看来,曾侯乙阁下,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