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清静”
大多数在社会上奋斗的人,都难得“清静”,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很多的人和事情,包括周末的休息。
人们需要“清静”,因为那是一种状态。
人的锻炼有两种,一种是“外练”,就是通过跑步、快走、打球等形式,以“外练”的方式让身体的肌肉运动,呼吸加快,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流畅;一种是“内练”,就是通过打坐、参禅、瑜伽等形式,让心跳的速度降低,呼吸的次数减慢,血液的循环减缓。两种说法好像都挺有道理,都能讲出各自的理由。我认可一点,就是“外练”让人更加聪明,“内练”让人更有智慧。
一般来讲,人的思维在安静的状态下更为活跃,更有利于思考,容易找出想得到的结论。
“清静”其实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心境”,在这种状态下,会努力脱离那种带有“有色眼镜”看世界的意识,在安静、清闲的环境中“思考人生”。这种状态下“思考”出来的结果,往往会相对“可观公正”。人们正常的“思考”习惯,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干扰,难免带有个人的“偏见”与“看法”,常常会失去真正的“可观公正”,虽然方向可能是对的,但是“路径”却可能出现偏颇。
“清静”的状态下,人们好像面对的是一面镜子,又好似眼前一盏烛灯,虽然亮度不高,但是却清晰透明,仿佛能够映照出社会真实的面目和环境,照亮浑浊的思维,清明混沌的意识,看清多元的社会。
在“清静”的状态中,人们能够真正面对自己,面对社会,面对同事,面对亲人,面对朋友,与他们在“心灵深处”进行沟通,进行交流,包括与自己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清静”的状态下,更加容易看透一切。
人在社会上生存,虽然追求一种平常心,但是却很难做到,因为要面对无数的人,无数的事情,无数个变量,所以顺其自然就非常重要,只有顺其自然,才可能获得内心的“清静”。“清静”才能“心静”,“心静”才能“神静”,才能做到清心寡欲,才有可能看淡名利,淡泊人生。看开一些,才会少一些物欲,少一分占有,才会多一分快乐,获得幸福的人生。
用“平静”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才是真正的“清静”。
“清静”的“心态”,“恬淡”的“心境”,是从困惑中从容走出来的“路径”,“悠闲”地“思考”,“轻松”地“畅想”,“淡然”地“推论”,会让人们穿破“菩提树”,在“清明”的状态下,慢慢看清、看透、看穿“广袤的世界”。
“清心寡欲”的生活是“安静”的,但绝不是有所追求人的世界,因为世界原本就是“多姿多彩”的,怎么能让一个“充满活力”和“有所追求”的“生命体”,在一个“清静”的状态下去“淡漠人生”,去“默默无为”,因为鲜活的生命就应该在“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发展,决不能泯灭“人性”。
人生本来就是“辩证”的,在“繁华”中寻找“清静”,在“热闹”中寻找“安宁”,让“心灵”的空间没有灰尘,动静结合,练养结合,把烦躁的情绪,把不愉快的记忆,把一切不开心的事情都融化在“心灵”的空间里,然后化作袅袅炊烟,飘向无极的天空,让自己的头脑灵明,让自己的心里亮堂,那就是真正的“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