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企业最可怕的“习惯”!
“行为心理学”在研究人的习惯时提出一个概念,人只要用21天来重复同样一件事情,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经过90天的重复后,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思维”也如此,任何一个“思考”,经过21天的重复,就会形成“思维习惯”。
21天形成“习惯”的说法,来自于美国整容医生麦克斯威尔·马尔茨所写的一本书,书名为《心理控制术》。马尔茨在为人做整容的时候发现,整容后的人,必须要经过 21 天适应,才能接受自己的新面容。书中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人体因为后天因素的改变后,需要21天才能适应,后来被引用到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习惯养成”。
在做企业研究时发现,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习惯”,像“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格力”、“美的”等企业,就有着一种“积极习惯”,员工在工作时间内,都会“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其“表现形式”就是“积极主动”,“尽心尽责”。而有些企业,会有一种“消极习惯”,员工在工作中,很多人都在“应付”,“有些人”能够在工作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有些人”则不能够完成,即使是完成了,也没有什么“质量”,只是“应付”而已。
对于企业来说,“应付”是一种可怕的“习惯”!员工在工作中只为“应付”,没有“效率”,没有“质量”,没有满意的“结果”,直接的表现“形式”是:资金流转速度慢,企业盈利能力差,投资回报率低,年初定的任务指标不能完成,员工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如此循环,企业迟早都会陷入“困境”。
“应付”一词有几重含义:1. 对人对事采取方法或措施;2. 将就、凑合,敷衍;3. 支付,供给;4. 应允;5. 思忖,思量。
这里讲的“应付”是指“将就、凑合、敷衍”。
企业员工的“积极习惯”大多来自于“上级”,特别是企业的“老板”或者“领头羊”。
我曾经就职于“西安海星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总裁是荣海老师,他只要人在西安,每天早上基本上是最早到公司的。他的父亲荣正奎是一位老革命、老局长,在公司任监察委员会主任,那时都七十多岁了,每天也是最早到公司的,所以公司的员工没有迟到的现象。记得我在海星物业公司当总经理的时候,有一次,公司安排司机早上8点送北京来的客人到机场,时间到了车没有来,北京客人立即打车去机场,司机晚到了不到5分钟,荣老师知道后,当即就通知公司人力资源部,开除了这名已经在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在海星工作没有迟到现象,我想,应该来自于荣老师的“积极习惯”
我在“海底捞”工作的时候,只遇见过一次迟到的情况。那是我到“海底捞”工作后,主持的第一次中层管理人员会议,有几个人就迟到了,我当即宣布,下次开会迟到,请主动交50元罚款,如果积累的多了,就一起去“会餐”。第二次开中层管理人员会议,只有一个人迟到,就是董事长张勇,迟到了不到3分钟,他进门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50元做为罚款交给我,然后向大家表示歉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收到过迟到的罚款。“海底捞”开会不迟到的习惯,就是从董事长张勇那里形成的。
企业员工的“积极习惯”,就是来自于“老板”、“领导”、“上级”。
我还有几个朋友,都是做“老板”的,“习惯”于“夜生活”,每天休息的很晚,基本上都是天快亮才睡觉,每天到公司上班的时间,都是在下午2点以后。中层管理人员在公司最大的“抱怨”,就是“老板”晚来,使他们有些工作不知道怎么安排,有些采购款项,因为“老板”不在签不了字而付不出去。
“老板”晚来,大家轻松,工作延迟,消极应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消极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会传染的,那么“积极习惯”和“消极习惯”同样会传染。如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养成了不好的“消极习惯”,企业中就会“遍布”“消极习惯”。
其实,“应付”就是一种“消极习惯”。
“应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可怕的“习惯”,会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节奏缓慢,疲于应付,情绪消极,缺乏热情,使企业陷入危机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