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文庙
上海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圣地。自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文庙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期间,四经迁徙,现址文庙移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占地17亩许。是上海著名的名胜古迹。
上海文庙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有两条纵轴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从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到崇圣祠,这是文庙的祭祀线。另一条是从学门、仪门、明伦堂到尊经阁,这是学宫线。文庙也称学宫,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东园内,儒学署、魁星阁、天光云影池连成一片,亭台楼台,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绿树掩映,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风格。
上海文庙已建成固定的、规模型的尧缔茶壶展、奇石、赏石展根雕造型展,还有全本论语、明清楹联、上海县籍进士、古碑展示等四大碑刻系列展览,展品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拓展了上海文庙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儒学思想,是综合考察中国历史文化的又一场所。
2002年4月27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文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门是文庙主殿大成殿前的一道大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
“大成门”位于泮池之后,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因形似古代的兵器“戟”,故又称戟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日均以两腋出入。大成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九的倍数一百零八更是礼制中的最高者,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谒圣庙者自然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谨严的气氛。其建筑的式样一般为:两边有对称的耳房,正中开门,中轴线贯穿其中。
大成门内,东西二庑之中,大成殿群广场。现设临时书摊。
东庑(东厢房),在东、西庑殿壁间置有明清文人自撰自书的对联碑刻300副。
大成殿是文庙祭孔主殿,始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历史上,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赐名大成殿,此殿重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
大成殿高14米,占地约260平方米,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飞檐起翘,殿脊饰狻猊、辟邪,斗栱简化,具晚清特征。正面重檐之间,悬挂清世宗题“大成殿”三字竖匾。屋脊正中上镶“海滨邹鲁”四字砖刻,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所题。檐下“万世师表”横匾则为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题写。
月台上的孔子铜像高1.8米,这座铜像是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行教像》铸造而成。铜像基石上“先哲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铜像 一九八九年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 周谷城题”。“万世师表”:其意思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隶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月台东南部,放置大成钟一口,大成钟工艺精致,神态生动。钟钮是一对首尾相缠的蒲牢;钟肩有十二条春秋龙纹围绕,下沿有四对相向戏珠的双龙;钟灵则镶嵌有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钟腰上下两圈共铸有二十四辆顺向排列的孔子出游马车图;钟钲上直铸“大成钟”三个字,与其相北则有大成钟的铭文。上海文庙大成钟铸成于2000年2月,钟高1.8米,直径1.1米,重1.5吨,以 青铜配以金、响铜等合成铸就。大成钟系文化钟,钟声洪亮、圆润、悠扬、祥和,声波可持续三分钟之久,大成钟祝愿莘莘学子学业进步,心想事成。
大成殿内供奉孔子神龛和塑像。梁间悬挂金字横匾三块,分别为清宣宗题“圣集大成”和“圣协时中”,以及清文宗题“德齐帱载”。
前后抱柱各悬对联一副,均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撰,前一幅为“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后一副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事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大殿东侧置有文庙出土的清同治年铸的编钟;
西侧置有大鼓一只;
大成殿东、西、北三面壁间,安置了全本《论语》碑刻;
崇圣祠神位式是指崇祀孔子祖先的崇圣祠神位排列次序之规定。专祠位于上海文庙大成殿后。为一座四合院式的悬山式建筑。前为门墙,中为庭院,东、西两厢,后为大厅及耳房,为供奉孔子父母等五代祖宗的祠堂。今作文庙办公之用。
以上介绍的是上海文庙西侧部分,学门位于上海文庙中部,学门后有:仪门、明伦堂、藏经阁等。
仪门也称塞门。过去只有在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可以开启此门,学生入学后,必须在仪门端正自己的仪容方能入内,故称仪门。仪门前一对石狮。
听雨轩位于明伦堂的东侧,听雨轩,三面,临池,边置吴王靠,中置石桌石凳,供人憩息,小巧玲珑,清幽雅致。
“秋阴不散正晚霜,留得枯荷听雨声”
听雨轩室内有石桌、石凳。
花窗,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
宣廊内壁间置有《上海县籍进士名录碑刻》。明伦堂内是讲堂,堂前置有“大青铜方鼎”重850公斤。鼎上铭:“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纹饰为饕餮纹。
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过去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
重建明伦堂296.14平方米,堂内悬挂文怀沙题写的“文庙讲堂”横匾。
明伦堂内摆放儒生上课书桌。
文庙讲堂
杏廊壁间置有《上海县学记碑》等10余块元、明、清记载了文庙和县学历史的碑刻。
杏廊古碑展示
汉代空心琴砖。古琴砖制作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古代用作古琴演奏的琴台,琴砖呈长方形,中间空,二端有孔,演奏时琴砖共鸣,产生回声,达到音响效果。
在尊经阁二楼正中置有著名画家戴敦邦创作的巨幅“孔子问道图”,以及明、清红木家俱;楼下置有巨型老红木大理石图案屏风及陈列“名石、奇石、赏石”展;阁前院中置灵壁巨石“玉麒麟”。
尊经阁位于明伦堂之北,一层是藏书楼。
尊经阁是贮藏六经、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供儒家弟子阅读的地方。上海文庙尊经阁始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7年),尊经阁为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顶建筑,原为藏书之地,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为当时上海最早建立的一所市立图书馆。今天,“尊经阁”的下层为“奇石、赏石陈列室”,上层为贵宾接待室。
尊经阁展出了美籍华人陈亦尧先生收藏捐赠的历代茶壶400多件,品种多样,琳琅满目。
2006年5月10日,殷一璀、杨晓渡等领导视察上海文庙后指示:文庙应增加儒家文化内涵,要恢复尊经阁藏书功能。
于是,在上海图书馆的支持下,恢复尊经阁藏书楼的原则和方案得以制订。同时,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共建意向,将上海文庙藏书楼(尊经阁)作为上海图书馆下属的“儒家经典(著作)展示基地”。上海图书馆还出借古籍儒家类著作计173种、786册图书,供上海文庙展示馆之用,填补藏书楼古籍图书紧缺。
藏书楼古籍图书展示
上海文庙管理处有关人员经几个月的辛勤搜集、选购,共得儒学经典等古旧书籍228种,计15大类,共5700册。其中古版善本珍品有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四部丛刊》、清版《皇清经解》、元刻本《朱子大全别集》、明仿宋刻本《尔雅翼》、明初版《孟子集注大全》和《论语集注》等。
魁星阁。建于清咸丰5年,是文庙古建筑群中的艺术珍品,供奉奎星神,亦可称奎星阁,是学宫的主要建筑。高约20米,共三层,平面呈六角型,飞檐,攒尖顶,阁内以六根金丝楠木柱支撑,由底层直通阁顶,称为通天柱。过去登临此阁可以俯瞰上海老城厢的全貌。
“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奎”是星名,有星十六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故有奎主文章之说。后来人们逐渐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说孔子乃是天上奎星,所以在文庙就有了奎(魁)星阁。
塔底长廊通外
儒学署在风光秀美的天光云影池北侧,为一幢两层小楼。旧时,此署为掌管文庙祭祀和生员教育的场所,其官员称教谕。上海县学首任教谕为上海镇学创办人、教育家唐时措。今天,此署底楼为历代茶具陈列室,二楼为文庙会议室。
龙吟虎啸石,也叫玉麒麟,产自灵壁的五色石。
在封建社会中,文庙是庙学合一的机构,上海文庙自然也不例外。文庙在建制上,有个固定程式,即一般有三根纵轴线:一为祭祀线,由前往后(即由南向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池及横跨其上的三座石桥,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前两侧为庑殿,大成殿后为崇圣祠;二为学宫线,由前往后的建筑分别为学门、仪门、明伦堂,明伦堂东西两侧为听雨轩和杏廊、尊经阁;三为庙园线,由前往后分别为魁星阁、天光云影池、儒学署。
上海文庙将迎来改扩建!目前,文庙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审批,项目设计方案完成公示,改扩建施工建设预计今年下半年启动。此次文庙改扩建项目将秉持“祭祀孔子、儒学传承”理念,根据文庙传统规制的基础上,复建泮池、泮桥。据了解,本次改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3162.14平方米,拆除书市等违章建筑和部分管理用房,新建致道书斋、观德堂、尊经阁、办公楼、游客服务休憩中心、茶亭复廊等,从而恢复文庙西庙轴、东学轴的传统规制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