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一家坟,不烧两次纸,这些忌讳值得注意

早在唐宋年间,我国就形成了祭祖扫墓的传统,像是清明节就承担起了孝道重任,祭祀先祖,给后人提供祭奠先人的机会。而清明节祭祖,很明显被赋予了文化属性,产生仪式感,并且在仪式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些事情可以做,一些事情不可以做,久而久之形成了要忌讳和要注意的事情,作为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包含了很多“禁忌”话题,最为知名的是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究竟此话何来呢?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自从古人在清明时节融入祭祖和寒食之后,赋予了这个节日极大的内涵。我国古代就有农耕活动,千百年运作中,才有了二十四节气,运用在农耕中意义很重要,而且涵盖了古人在衣食住行和文化方面的概念。

在《易.说卦传》当中,清明更是一种文化概念,代表的大地万物生长,各方面欣欣向荣,适合去郊外踏青和扫墓。此书出于周代,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在这个时间里,要进行一些活动,虽然清明的历史渊源很久,但是真正形成概念,还是唐宋时期。

据唐书记载,很多朝廷官员每逢清明,都会回乡扫墓,为了解决此事,朝廷特意在清明节发出放假的命令。唐玄宗时期,让衙门每到清明,就会放假五天时间。种种迹象表明,在唐宋时期,清明节是很重要的祭祖日子,而且唐朝结合寒食节一起,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千年历史进程中,清明节已经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被列入法律保护范围。所以,现在的清明节不仅是官方简单的祭祖活动,更是民间重要的祭祀节日,为后人继续传承下去。民间有清明节有一条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的规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特殊规定呢?

清明节有一条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的规定

所谓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的规定,并非民间传说,而是和我国传统文化有紧密关系。自古以来,我国一直奉承家和万事兴,特别是封建时期,生产和消费都是以整个家庭作为单位,各种宗教活动也是以宗族为核心,一些物资更是依靠集体劳动得来。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五千年文化中增加了“团结”的概念。封建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很低,虽然主体还是自给自足,但是集体劳动起到很强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有了集体的意识,显然这种意识下,团结成为重要的理念,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个家庭团结,亦或者是一个家族强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上。所以,对他们而言,祭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很多人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活动。如此一来,清明节祭祖才会有更深远的意义,否则也就是一项简单的扫墓而已。

这样就会明白,古人在祭祖中另外掺夹着人们的社交与社会活动,代表着凡事要团结,像是古代皇帝,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皇族的祭祀会放在宗庙和祖庙这些重要的活动场所。不仅皇亲国戚会参与,王公大臣也要出面悼念祖先。

正是出于团结之心,所以要在清明祭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虽然没有进行强制规定,但是一家坟,不少两次纸的概念已经形成。只能说我们的祖先秉承团结的概念,希望这种概念能一直延续下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一心,才有更好的未来。久而久之,清明节扫墓就成为一次团结起来的重要方式,并流传于今。所以,才有了一家坟,不少两次纸的禁忌出现。

这样来看,一家坟,不少两次纸并非忌讳,而是有它的科学依据,以上这些分析,都能看出这句话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实,有的时候你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仔细推究,会发现背后隐藏的是深厚的文化传统,并非外人眼中的“荒唐行为”。

结语:

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以及民族知识之后,站在更深一步角度做结论,会发现这些行为承载着很强的社会动力。而清明节祭祖,实则是一种集体活动,以内部团结为根本目的,虽然大部分时间,现在的人们都在走形式主义,认为不过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是不该有的东西,但是古往今来,对于清明节或者是其他节日的一些禁忌,能尊重则尊重,能遵守则遵守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