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饮食是噱头还是真的有用?Nature的答案来了!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精准饮食干预,真货还是噱头?快来听专家讲述吧!
说到减肥,你也许对“膳食纤维减肥法”的大名也有所耳闻吧!近期,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关注膳食纤维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再次验证了饮食干预对促进健康是有效的。该文的作者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组的可塑性,还提到了最近火起来的一个新兴概念:“精准营养”。
“精准营养”是指:依据饮食中的特定成分,对不同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人群)甚至不同情况的个体,量身定制不同的饮食方案,去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这种调节可以做到精准、量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比如,通过给予有益菌能够降解的膳食纤维,帮助超重人群达到减重目的。
但这所谓的“精准”,是真的能够做到,还是只是噱头?为此,我们“医学界”有幸对话肠道微生物方面的专家赵立平教授,为我们揭开膳食纤维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神秘面纱!

饮食干预治疗?赵教授:当然能做到

提到能否通过饮食调整和改善菌群结构,达到减重、降血压、降血糖的效果,从而用于临床上去治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赵立平教授毫不犹豫地予以肯定。
赵教授解释道,因为每天会有相当一部分肠道细菌随着大便排出体外,大便中约50%都是细菌,所以肠道细菌需要不停地生长,弥补被排出的细菌,才能维持数量上的动态平衡。如果肠道细菌生长的速度赶不上排泄的速度,一段时间后细菌可能会从肠道中被排空。
肠道细菌的生长需要能量,其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食物中不能消化吸收的物质,一部分来自肠道自身产生的一些化合物,如肠道分泌的黏液(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胆汁、脱落的死细胞等。
碳水化合物在人的饮食里占比最高,一部分能够被消化吸收,如淀粉、简单的糖类,会快速升高血糖,增加热量,摄入过多可能对健康不利;另一部分不能被消化吸收,如膳食纤维,其逃过消化系统的降解吸收后,到达肠道下端,成为肠道菌群的优质能源。
有趣的是,依靠膳食纤维提供能源生长的细菌中,多数是有益菌;而利用肠道中产生的糖蛋白、死细胞等物质作为能量的细菌,大多是有害菌。
因此,只要给有益菌提供其需要的膳食纤维,让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完全可以实现调整肠道菌群的目的。
赵教授谈到,他的团队早在2018年于SCIENCE发表的研究已经证实,高膳食纤维饮食治疗糖尿病,确实是有效果的,而且效果很好,甚至对难以减重的遗传性肥胖“小胖威利综合征”,也有良好的疗效。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精准营养:

未来的必然趋势,但不可乱炒概念

能不能做到精准?赵教授认为可以,但有条件。
“不能随便乱补膳食纤维。”赵教授明确指出,并非所有膳食纤维都能让有益菌生长成优势菌,他又提到他们做的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的实验,“许多细菌单独去看时都能利用膳食纤维,我们检测到了141种这样的细菌,但只有15种细菌能真正利用额外供给的膳食纤维长成优势菌,其他的细菌数量基本不变甚至下降。”
现在商业上提供的膳食纤维,绝大多数是结构较简单、溶于水无色的膳食纤维,其被称为益生元,可加在各种食物、饮品中,加工和使用方便,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因为结构简单,不光有益菌能利用,很多有害菌也能利用其成为优势菌,在本来肠道菌群结构就不好的个体中反而可能会起到有害作用,所以不能随便乱补膳食纤维。
因此,想要“扶植好菌、抑制坏菌”,需要先有明确的靶点,知道什么是好菌,什么是坏菌,而靶点的明确依赖于菌群的检测与分析技术。
赵教授提到,现在的微生物测序技术可以检测到几乎所有肠道菌群成员的DNA序列数据。只要给测菌群结构的公司提供一份粪便样品,就能拿到一份详尽的体内细菌的检测报告,里面罗列着各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数据量庞大,看起来非常可观。但现有的菌群分析报告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陷:其依靠地位来判断细菌好坏的方法有本质的错误,进而导致后续得到的分析结果变得鸡肋。
检测公司用生物学上的分类方法按照DNA序列对肠道细菌分类到“种”“属”等不同的分类单元水平。但是,“属于同一个种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只有0.1%,但细菌却不是这样。同一个种内的细菌菌株,基因可以有30%的不同,同一个属的细菌甚至有75%的不同。因此,同一个“种”或者“属”里,可以既有好菌,也有坏菌。把“种”“属”这样的分类单位作为判断细菌好坏的单元,是谈不上准确性的,必须要精准到菌株水平。”赵教授生动地作出比喻,“就像要识别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必须要精准到个体水平。像人口普查一样只知道个大概的分类,没法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目前在微生物进行研究的领域,长期以来都把分类学单位当作功能单位来作报告或研究,这是没有办法实现精准的。赵教授明确道:“所以,要想做到精准和量化,必须在微生物组本身的测定技术上,摆脱对分类学的依赖。”
赵教授坦言:“所谓用肠道菌群做靶点、'精准营养’的概念,即不超前也不新鲜,只是现在才被大众所关注。但能否做到精准,不是取决于概念,而是取决于技术与研究的水平。”
“要想拿出一种膳食干预方案治疗疾病,要走两步,一是要提出一个基础方案,与现有治疗方案做头对头的随机对照实验,证明你的方案优于现有方案;二才是将这个方案个性化,没有第一步的方案,直接谈个性化,那就是一句空话。”赵教授一再强调,“对菌群的精准检测、精细的营养干预,一定是未来的发展大势,但不能过分营销个性化的概念,否则会损害科学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扎实、健康地发展。”

专家建议:膳食纤维不该被忽略

采访的最后,赵教授为临床上调整患者的饮食提出了一条宝贵的建议:蛋白质虽好,但不应被过分强调,应当更加重视膳食纤维的作用。
蛋白质太高、膳食纤维太少,是不平衡的饮食。过量的蛋白质如果消化不了,会促进利用蛋白质作为能源进行生长的细菌,会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加重肾脏的负担。
专家简介

赵立平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常任理事

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

最早在国内系统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提出“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等理论

PNASAEM、《微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

参考文献:

[1].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671-4
[2].DOI: 10.1126/science.aao5774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鹿其临

责任编辑丨曹前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