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下|终南诱惑

                          □   杨辉峰
        终南山,因居天之中、都之南,故称“中南山”。《诗经》、《山海经》等典籍中称其为“南山”“太乙山”等。“终南”之名始见于《尚书·禹宫》。谷壑纵横,绵延数百里,群峰峭立,沟壑幽深,古刹星罗,依山取势,云蒸霞蔚,古木干云。
  千百年来,终南山以秀丽险峻的风景和自己隐士的形象诱惑着世俗之人。终南山,中国道家的重要归隐地之一,佛教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回避的一座高峰。这里曾经生活着数以万计的隐士,或粗布麻衣,或茅屋木棚,或栖身庙观,或藏身幽林,或寄身玄洞,或生息绝壁。他们的遍布每一座山。但当我们普通的人每一次想探个究竟时,常常是寻隐不遇,失望而归。即使遇到,你也不一定能真正一眼看穿他们的身份,他们有的是一副游人打扮,也可能是一身登山行当,当然更多的则是以山民、道士的形象出入世俗,山上山下的活动。
  现代文明的侵扰愈来愈大,脱离或者想要逃离现代世俗喧嚣的人太多太多。人们的内心都在向往着一个真正属于自我的秘密的后花园。因而,终南山成为许多人寻佛悟道的圣地。一颗颗不安静的灵魂借以雪飞瀑流的自然之灵性来治疗精神的疼痛,弥补人生的种种不满与缺憾。
  多年前曾和友人一同去终南山游玩,对生活在山涧飞流旁边的人们充满了嫉妒,他们得自然之庇荫,山水之灵秀,生活的与世无争,无忧无虑。那种自在安闲的生命状态让人不禁想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那种洋溢着生命原始力量和青春味道的绿色世界,滋养着一代代人们的生活和繁衍的梦想。深谷幽兰,隐而不宣,清静无为,一个个充满仙骨道风。
  终南山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吸引到无数的现代人。每当我们倾心于幽林的时候,物欲的烟火还时刻笼罩生活周围的时候,内心深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冲动时时蛊惑怂恿着我们去向茫茫终南山的深处寻道而去。光阴在清寂的竹林松风中沉淀,在坐看云起时凝固成永恒的超脱之境中定格,那份美的涌动一次次在密林中行走和闪烁。
  秦岭主脊,终南至冠。巍巍秦岭,横亘东西,绵延千里,中国名副其实的父亲山,天然屏障。庇佑关中,福泽长安。山涛如怒,天路如磐。作为中国人的龙脉。不但是中国人自古的一个归隐地不二选择,更是蕴藏和滋养中国几千年人文精神的一座丰碑。禅隐之土,旅人之家。也演绎过历史上无数的腥风血雨,无数古道错落其中,星罗棋布的山村星星点点藏于幽林深山。终南山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禅意秘境。高山流水,幽谷阆苑。晨钟暮鼓,绝顶问禅。总是召唤着一颗颗向往终南,寻觅皈依的人们一次次登上这座充满辉煌和诱惑的神秘之地。
  终南山其实就是中国的一座文化化石,一座中国文化的圭臬和精神的高峰。据说,道家的弟子要在师父身边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也讲究“不破本参不住山”。当然,许多现代都市人和旅游探险者也把终南山作为田园隐居入山之地,闲散之人的福地。
  世俗的藩篱紧紧地束缚了人内心的真正自由,城市的窠臼,缺乏自然灵性的丰润滋养,让人的肉身和心灵都不堪重负,能入山寻隐,穿越丛林,不失为一种妙趣人生的快慰。栖身终南,清净无染,心寂如山,空明澄澈,一番隐者的自然和真心,不远不近,不归隐,却入山,自是一种豪情与勇敢。于幽谷深兰处坐禅小憩,青竹幽径地听松风鹤语。
  时光在坐禅入定中度过的人生真的美好么?我不敢肯定,但那也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活着的方式。溪水飞流之下,清澈之谁可以照出人影,潭影空人心,禅房花木深。也许更多照出的是自己世俗的困顿与无奈后的悲哀,照出一首古老的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自然和丛林中警醒自己的初心,洗涤心间一切凡尘。
  环顾终南,云雾缭绕,虚无缥缈的人间烟火那样的遥远,又那样的亲近,山脚处处留情的山村,山中时时遇见的道客居士,在山谷里的弥散的云雾中出入。哦,终南山也是一座世俗的山,也滋养了太多的山民和寻找心灵皈依的人们的山,红雨润姿仙,仙在有无间。太虚一清澄,归心向云端。在松风拂面,松塔满地的静谧中,能追寻一种无上的在场的安顿,寻找安慰心灵的一把钥匙,那样的缤纷而世俗,又那样的格格不入。距离诞生美和诱惑,也诞生神秘与归隐。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一直犹豫着,去终南看看,看看隐士的生活,山间的明月,吹吹纯粹的松风,弥散的烟火。
        一座山,因为文化的存在而悠久。一座山,因为隐士的存在而名世。终南山恐怕是中国极其少数的一座隐士文化之山。中国的隐文化自古有之,不过在晋唐以来,成为许多官场士人的文化道场。他们往往以此作为生命价值的始发点,成为他们拔高自身世俗价值的生命形式而已。
  苍茫的终南山,常常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隐士文化的自然契合,形成苍茫隐士文化,伴随中国的文化的主流一路煜煜而来,固然,久居山间,使其飘然欲仙,久赏其景,使其心生静气,一个人内心的大安宁是奢侈的,喧嚣世俗给人们带来的负累和倾轧太多太多,内心的安宁,得自然之静者享齐天之福。终南山上无数幽隐之地,修真之所无不充满神秘色彩。同时,处处彰显和挥洒着隐士文化的独特魅力。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丛林中扎根生息,伴随着中国隐文化的自觉融合发展繁荣。
  终南山为许多失意者晦暗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暖色,在远离尘寰,远离官场,远离世俗中逐渐获得自我的生命道场和价值确认,不为世俗所羁绊,不为名利所遗憾,也完成了人生的圆满与解脱。
  然而,真正的归隐是要付出代价的,并非是普通人所常常向往的寻仙问道,闲云野鹤式的那样洒脱,一个彻底皈依丛林中的修真之人,面临的首要难题当然是生存问题,一个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千百别奢望入山归隐的生活方式。一个没有超乎常人之意志和魄力的具有一定生活能力的人,千万别走这条归隐之路。更要非凡的毅力和体能,生存的智慧和悟性。抛弃世俗,参禅悟道,初心不改,醉卧丛林,非一般之凡夫俗子的空有勇气可以完成。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而终南山是其长久传承的滥觞。自商山四皓隐居首阳山以来,古秦地就有名士归隐的隐士传统。
  终南山古来隐士众多。自唐以降,就有等名人就曾生活于终南山的青山绿水间。长年累月每天坚持隐身丛林,坐禅修持,这样的生活虽然枯燥单调,但也是一种自在的生命方式和心灵的归宿。大多数隐居者远离世俗,逃避红尘,追求心灵的空灵与寂静。“青山、绿水、蓝瓦,品茶读书;布衫、草帽、小铲,采药看病。”这是隐山者的世俗生活的一面,也是修行的外化,生存的需要。加之自然山水对人心的洗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幽林空谷,梵心道骨,洗却尘缘,内心的孽障和痛苦渐渐被佛法和道心所化解。因而,布道和施舍也是一部分半隐半耕的隐士的生活的一种感恩和追求。
       终南山地理区位绝佳,物种丰富,天然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环境优美,一直是中国隐士的天堂和福地,形成悠久的隐士文化,其博大精深的隐士精神,源远流长,泽及后世。究其归隐原因,包含了朴素的生存之道和避世观念。其无论是为了避世求道,还是为了学佛研经,或寻禅问药或急流勇退或终南捷径。自古以来,终南山隐士归隐著书立说,弘道扬法,开宗立道者不乏其人,辅佐君王、匡扶天下者大有人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终南山特有的隐士文化。
        金庸大侠一部《神雕侠侣》,让 终南山下神秘的活死人墓更加风靡于世,而终南山上无数的隐士生活更让人永远神往,可真真正正的隐士生活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活死人其实在终南山北麓户县境内,多年前我曾和大学同学飞雨去了活死人墓。其神秘感也不过如此,世人不过是不相信自己的本心,而被中国的神秘文化和道教的玄奥所诱惑罢了,被金庸笔下的龙姑娘的美丽所倾倒而已。当年姜子牙曾隐居终南山的磻溪谷中,张良“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南朝宋时的李和、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青宇古朴的重阳宫历尽历史的沧桑风云,依然风姿绰约,成为世俗人问道澄心的一个胜地。那些高大而厚重的石碑,晃荡的风铃,列张的石棺,盛开的葵花。让我们在一片灿烂的金色中突然发现了生命隐秘而伟大的一个索引,任何修行都通过努力寻找回家的路的方式和历程,是一个自我的神圣仪式。和世界无关,与内心相通。通往我们内心的自由王国。
        然而,隐士生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风光无限和内心的洒脱所可以表达的,隐士把内心的苦痛掏给了天高云淡,山中岁月。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人人都可以去过,从红尘到归隐,从此岸到彼岸,不只是生活绝对地理的变迁,更不是心灵的简单皈依。它需要放下的勇气和能力。对于一个普通人,世俗的道义责任亲情等等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轻易放下的。然而能放下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有了物质的保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或成功的人,修身不修心,参禅不悟道。一种是缺乏生活保证,同时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和种种不幸的人,青灯黄卷下,修心度余生。无论属于哪一种,要成为真正的隐士,就首先要成为精神的强者,要战胜孤独情结,要挑战生存底线。没有一颗十年面壁图破壁的韧劲,没有惨淡经营坐地成佛的勇气,没有苦心孤诣的修持的定力,不会修得正果的。能看淡一切世俗的烟火和诱惑,心如止水,守心如一,方可得始终。
        套用一句时髦话,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呢?是一颗真心,一颗善心,一颗赤子般的爱心。一颗忠于内心理想自觉受到宗教般感召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人们不知是世俗生活的圆满,更是心灵的满足和自足,和自由。一个浸染世俗生活太深的人,他不能满足现在已经获得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更期待在隐士式的生活中寻找自己,寻找心灵对应的自我的确认。即使粗衣陋食,风餐露宿,也是精神的一次次受难和涅槃。
        隐士精神有明显的三个烙印,一是淡,二是闲,三是远。没有这三点就可以说你不具备一个隐士的气质和精神准备。不淡泊名利或者世俗欲望不足以语“隐”,不闲适不自在何以言“隐”,不远离尘嚣,不远庙堂,无以致远。时隐时俗者众,不是真隐士。当然有的隐士为了化缘,现身说法,游历天下,匡扶正义,济危扶贫,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取得了圆满和成功,这也是隐的形式不同罢了。有的寄身江湖,有的行隐乡村,避而不仕,隐而不俗。他们有着士的身份,隐的名号。即使遁迹江湖经商,居于岩穴,没有士的修为和名望,不过这是隐者,隐居生存的人罢了,譬如庄子、范蠡、陶渊明、严光之辈。当然山上的隐士如是所云:半佛半道皆为仙,原来山中自问禅。幽林密泉松风啸,自在成人自在心。禅宗以自然界万物为幻象,谓之:色即是空。而真正的释家却在空山落叶的寂然里打禅入定,更需要在群山静寂中寻找时空之门和心灵守护,其心必一,静水流深,在滚滚红尘中显得自然安静,从容随化。
        静心诀曰: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冥冥苍生,唯求静道。静,则万籁皆寂。静,则心如镜平。静,则坐如巨钟,站如劲松。静,则眼看无色,耳闻无声。静,则一切归于平宁,虚空飘渺。静,亦复如是。 古往今来,隐士中不乏出将入相者,也不乏晚节不保,沽名钓誉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隐居终南山,不乏社会精英,追寻内心自由。其实更多的是凡夫俗子,过着寂寞清苦的日子。他们也砍柴、做饭、静坐、看书、写字、清谈、聊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修行和归隐都不能离开离群索居,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他们在孤独中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与大自然、宇宙等神秘之物相遇,从而感到心灵的宁静、充实、满足。你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你的对等物,你就找到了你精神的宗教,你也就找到了皈依与幸福。他们往往都是山林间的灵秀之神,智慧的化身。把身心奉献给丛林中秘密的生命的祈祷与咒语。
        终南山,依旧风采迷人地向世人展现着仪态万千的传奇,同时也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和收纳了所有的人间大悲伤和大苦难。诱惑着无数向往远方的人类。人类始终都是文明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终南山以更加宏阔而伟大的姿态迎接着不断变化的世界,也迎接和滋养着一颗颗无比智慧而博大的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