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开刮痧的刻板印象

今天

# 刮痧课,神奇的双向调节

刮痧,很多人都对它有刻板印象。

刮痧,不疼不治病。

刮痧只能治上火一类的热证……

然而,修习营的刮痧真实面目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面纱下的不疼的刮痧。

提到刮痧,以前的我会想到什么?

是疼得咬牙切齿的表情,是被刮后发红的皮肤,是小时候发烧妈妈拿着家里保存多年的铜钱蘸着酒精给我刮后背的情景。

而痧像的红色总是会让人联想到火气的红色,以为是体内的热毒被刮了出来。所以在我的意识里,一直认为刮痧比较适用于除热邪

到厚朴学刮痧后,刮痧时,屡屡遇见、听见施术者感到刮痧板下阵阵凉气,被刮者自觉凉气外透。

我不禁疑问“凉气?刮痧不是除表热的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了关于刮痧的思考。

想起有一年带着全家到泰国旅游,孩子出现了中暑的症状,蔫蔫地难受着,想起老师说中暑是外热内寒,可揪大椎,赶紧尝试一下,果真症状大为缓解。

揪的也是痧,跟刮痧大同小异,揪痧是不是也透寒外出了呢

又赶紧搜索了厚朴修习营公众号上刮痧相关的文章,看到运用刮痧,有去除湿邪导致的湿疹的、有治疗被空调吹感冒的、有通过刮脖子使得甲状腺结节变小的等等,而这些都是寒邪湿邪大于热邪的症状。

那到底刮痧适用于什么场景呢?自己困惑了。

再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呢?

赶紧翻出《黄帝内经》,素问中《疏五过论》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臓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说明上古之时砭石刮痧是治疗疾病的很重要手段,那这种方法有它的适用性场景么?

《异法方宜》论中讲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那何为“痈疡”呢?赶紧翻出徐老师的《字里藏医》。

痈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说文》:“肿也。”《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字里藏医》

老师还讲到《灵枢》中歧伯分析痈疽的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则生腐肉……”看来痈本没有单纯的热或寒。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字里藏医》

徐老师提到《素问 风论篇》中说:“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由此可以痈疡也是风寒湿热等杂症而成,并不是单纯的热证,那么说痈疡其治宜砭石就说明刮痧不仅是用来治疗热毒的。

再到课上,听到张涛老师讲到刮痧是“以通为治,双向调节”,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所有的疑惑,都被老师一句话点透了。

这痈和疡不都是一种不通闭塞的表现?双向调节不就是阴阳并调的状态?

刮痧通过调动气血,疏通瘀堵,能泻火,也能祛除风寒。再听到老师讲到背后的原因,刮痧也是调神,让神来支配气血去治疗疾病,按需调整,故能实现双向调节的功能

当然,我们学到的这种刮痧和在其他地方接触的那种刮痧相去甚远。无论是从理论还是操作。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刮痧还可以不疼,甚至还很享受

刮痧是可以调神的!怪不得每次刮完痧后,都特别困倦,想必是需要意识回退,本神出来进行调节。

刮痧之后,睡梦中也会发生梦境的改变,比如:梦到身上长出东西,口中吐出东西,眼中看到污秽之物被带走冲走,这些可能都是我的元神在工作的结果

我们的刮痧课欢乐多多,大家拿着刮痧板一通操作,很多身体的问题就在这一板一板中消失了。

虽然,和我的那些已经“刮人无数”的同学们相比,自己真是一枚妥妥的学渣,工作的繁忙让我没有那么多修习的时间,但热爱中医的我还是会努力赶上,学而时习之。

感觉、感受、感应,真正做到业余学,身家用。

厚朴七期学员

朱俊丽

注意

刮痧是专业技能,必须经过线下学习且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请勿擅自模仿。

编辑:小野

校对:叶佳

审核:徐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