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疑案(五)西方文献'古地图档案(12-18世纪)

文渊紫光

02-23 21:03

看起来大家还是更喜欢看中国方面的文献么?

其实(四)前半部分也是中国文献,后来觉得应该把(三)的前半部分和(四)的后半部分组成一篇,因为都是讲地图档案的,而(三)的后半部分和(四)的前半部分,恰好都是唐朝的史料(《经行记》和两唐书)。

只是有些内容也是边整理边发现,挖着挖着就发现有新的石头露出来了。比如两唐书里的内容,谁能想到都到唐朝这么近的时期了,西方历史记述波斯、大食时都敢睁着眼睛说瞎话,胡编滥造,而国内一些相关史学专家竟也长期无人敢站出来质疑?而如果1300多年前唐朝时期的相关历史西方都敢乱说,那你让我怎么相信3000年5000年前所谓的古埃及古希腊?

对我来说这倒也是一个边做边学不断提升自己认知的过程,不仅看清了西方伪史,也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古人的发明创造。只是文章结构上就难免有点凌乱了。算初稿吧,只能以后有机会整理成册的话再调整顺序结构了。

所以虽然大家可能不太关注西方文献,但我这里还是要把相关古地图资料补充完全,以保证逻辑链的严密性和一致性——虽然我其实觉得有前面几篇的证据,已经足以证伪所谓6000年的尼罗河三角洲了。

好在也有同行的朋友已经整理了不少古地图档案:

程碧波: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4.0版) [参77]

比我本来计划前溯到的15世纪还要往前,一直追溯到了12世纪。此文引用资料详实,论证也比较严谨,所以我就直接引用了,而我在(四)当中所用的19世纪的几张地图[参72-75],恰好可以补充这条证据链的前头部分,今天的论述中,我也会补充一些程文[参77]中尚未涉及的地图,并且将资料来源详细列于参考资料中,以使整条证据链更加完善和坚实。另外我关注的数据和角度会有些不同。

先看下程文[参77]中涉及的几张19世纪的地图(对于19世纪的只选精度比较高的看看):

P1: New General Map of the Asian/Eastern Provinc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Without Arabia(局部), 1884 [参78]

恰好这张比(四)中那张1884年的画得更清楚,可以看到最东面(右一)的孟扎拉潟湖面积比今天大很多,同时孟扎拉和布鲁卢斯湖南端都有较大的泥盆状结构。

P2: Map of the Near East(局部), 1855 [参79]

此处布鲁卢斯湖(左三)、马利尤塔湖(左一)的面积明显就比1884那张更大了,伊德库湖(左二)的开口似乎也还没有完全闭合。这与前图[参78]是同一个人的作品哦。

继续往前,看看拿破仑征埃及时横空出世的《埃及记述》中的资料:

P3-P4: Description of Egypt. Second Edition. Atlas of Egypt and Parts of Bordering Lands (Plates)(局部), 1798-1801 [参80]

上面的简略图画得非常清楚了,比照前图,每个潟湖的面积都大了一大圈,尤其是东端孟扎拉湖的面积很惊人啊。这都能说明,随着时间往前回溯,尼罗河的岸线在迅速后退,尼罗河三角洲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其历史绝不可能太长久。而下面这张详图跟(四)中所引[参75]似乎是同一份拷贝,则[参75]所反映情况的时间还可前推10-30年左右。

再往前的地图就很难达到这种精度了。不过也还是可以参考的。

P5: Ancient and modern Egypt(局部), 1786 [参81]

此图为一个英国数学家所制,与[参79]相比,伊德库湖(左二)就完全没有闭合,即可以认为此时伊德库湖尚未正式形成。事实上最上方的布鲁卢斯湖(左三)、最东面的孟扎拉湖(右一)也都没有完全闭合。那么照此逻辑,更早的地图潟湖应该会更开放并且海岸线会更平直——下面的图马上便可印证之:

P6: Theatrum historicum(局部), 1742 [参82]

P7: Countries of the Ottoman Emperor in Asia, Persia, Uzbek Territory, Arabia, and Egypt(局部),1740-1749[参83]

后面这张[参83]是一位重要的法国制图师[参77],这张图精度也更高一点,两图同样的地方是,相比于近现代的地图,孟扎拉湖岸线更平直更开放,尚未向北端隆出,且潟湖面积小得多,也并未形成完全封闭的沙坝结构,即实际为沙洲岛屿,布鲁卢斯湖刚有雏形,伊德库湖完全不见踪影,尤其是后图[参83]的 Rosette 两侧均为河湾入海口,Rosette 和Damiete 均为半岛,Berlos(即布鲁卢斯)也画为一个海湾形状[参77]。此外,我们注意到图[参83]中 Manseura(即(四)中所分析过的曼索拉),也明显比现代地图所示离河口更近。

另外,在上图[参82]中应为 Cairo 的大概位置,却是名为 Babylon 的标记,以及 Heliopolis 这种非常希腊化的命名发音,Memphis 倒也有,但显然也是希腊化发音,这个 Babylon 在前图[参81]中也有,标记为 Babilon——鉴于 Ancient and modern Egypt[参81] 和 Theatrum historicum[参82] 两图名为历史地图,这应该是指的“历史”上的巴比伦要塞?然而,Babylon 难道不应该是两河的地名么?此亦为一大疑点,所谓古埃及古巴比伦等伪史的支持者们,也务必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才说得过去吧?

我们坐着时光机器继续向前:

P8: States of the Empire of the Great Lord, also Known as Sultan and Emperor of the Ottoman Turks in Three Parts of the World: Europe, Asia, and Africa(局部), 1719 [参84]

到这里,潟湖结构完全看不见了,海岸线也平直了很多。继续往前,进入17世纪:

P9: ASIAÆ NOVA DELINEATIO(局部), 1689 [参85]

P10: Africa Vetus(局部), 1667 [参86]

New Persia, Armenia, Anatolia and Arabia, 1666 [参126]

P11: Lands of the Emperor of the Turks or the Ottoman Sultan in Asia, Africa, and Europe(局部), 1650-1660 [参87]

Map of the Three Arabias: Excerpted Partly from the Arab of Nubia, Partly from Several Other Authors, 1654[参127]

P12: Africa North(局部), 1650 [参88]

看这两张1650年代的地图,此时我大清刚刚入主中原坐了江山。其海岸线已经开始呈现局部向内(南部)凹陷的趋势,Bourles(即布鲁卢斯)此时很明确是一个海湾[参77],哪里来的布鲁卢斯潟湖?连一点影子都看不到了,这可就跟陈中原教授的几篇论文[参13,16,17]中所阐述的学界主流观点的6000年前的潟湖,相差得太远了!

此外,P10: Africa Vetus 1667 [参86] 这张图标记了 Memphis 却没有标记 Cairo,这就很奇怪了——之前(三)我们就讨论过,孟菲斯在公元7世纪已经被阿拉伯人所毁,此后阿拉伯人就将开罗作为首都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中东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

开罗的伊斯兰历史始于公元642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之后的第十年,当时的名称是弗斯塔德,阿拉伯人军队入侵埃及击败驻守在这里的东罗马军队后进入这座非洲古城,建造了第一座清真寺阿慕尔·本·阿绥大清真寺。

969年﹐伊斯兰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伊兹派遣大将昭海尔领兵攻入这座古城,改名为开罗,并且法蒂玛王朝迁都到此,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其中有许多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大清真寺。

[参110]

那么将近1000年后的地图上,怎么还会将 Memphis 作为首选标记,却不标 Cairo?虽说其他地图并未标记 Memphis,但这个名字在更早一些的地图上又会重点出现,所以并非简单的个例。后面分析。

P13: Turkish Empire(局部), 1635 [参89]

P14: AFRICÆ nova deſcriptio(局部), 1635 [参90]

P15: Africa(局部), 1631 [参91]

P16: Europa Exactissime Descripta(局部), 1631 [参92]

这几张1630年代的地图也非常清楚,此时距我大明灭亡也没几年了,尼罗河入海口的海岸线总体平直,且局部出轻微内凹的状态越发明显,尤其是东端孟扎拉湖位置缺了一大块。更不要说什么潟湖、沙坝,根本连名字都还没出生呢。倒是有几个河中间的沙洲岛(回忆下《坤舆万国全图》怎么说的?)。

再往前倒,16世纪是个好日子啊... 大航海时代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以下特别注意一点:从这一组图开始,亚历山大(Alexandria)都统统画在了最西侧河道以西,而上面(更近代)的图、以及现代地图上,亚历山大西侧是有河道或潟湖的。):

P17: PRIMӔ PARTIS ASIӔ(局部), 1593 [参93]

P18: AFRICAE VERA FORMA, ET SITVS(局部), 1593 [参94]

P19: SECVNDÆ PARTIS ASIAE(局部), 1593 [参95]

P20: ASIÆ NOVA DESCRIPTIO(局部).1590 [参96]

P21: EVROPAE(局部), 1584 [参97]

P22: ROMANI IMPERII IMAGO(局部), 1584 [参98]

P23: AFRIQVE(局部), 1575 [参99]

这趋势是越发的明显了:时间越往前,河口海岸线越往南凹,河口沙岛越细碎,而三角洲收窄——亚历山大已在最西侧河道以西,且明显处在一个更像北凸出的半岛上。如果只是一张两张这样还可以说是个例,现在这么多绘图师这么多张图都是这么画的,至少说明:当时地理上对尼罗河河口的认知就是没有潟湖、沙坝的概念的,说明这种结构形成时间就是很晚,当时的三角洲东西跨度也比今天窄。

P22: ROMANI IMPERII IMAGO[参98] 这张命名为罗马帝国图片,那也就同样是如前P5, P6[参81,82]那样是历史示意图集,虽然勉强强行将海岸线画凸出去了造成异常数据点,但同样没有潟湖沙坝结构,说明“这个真没有 [摊手.jpg]”——因为虽然画的是“历史”,揭示的却是当时真正的认知概念。鉴于是历史地图,有 Babilon 而无 Cairo,疑同前述。

这张图和前面 P21: EVROPAE[参97] 的作者均为 Abraham Ortelius,即亚伯拉罕·奥特里乌斯,又常译为奥特柳斯,是16世纪著名的制图师。他做的图可多了去了,与埃及尼罗河相关的还有好几幅,比如下面“这幅土耳其帝国地图创建于1570年,是16世纪奥斯曼帝国所有地图中最著名的”[参77],即出自他的著名的《Theatrum orbis terrarum》,即《Theater of the World(寰宇全图)》地图集[参104-105]。

出自 Flemish 地理学家和学者 Abraham Ortelius(西元1527-1598)于1570年出版的第一版《Theatrum orbis terrarum》。[15]它包含53幅地图,每幅都有详细的注释。这是第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地图集:一本装订的地图图版和附带的文本,专门制作给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介绍。1570年至1612年间,该地图册共有7300多份,共有31个版本,使用包括法语、荷兰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多种语言。这张土耳其帝国地图创建于1570年,是16世纪奥斯曼帝国所有地图中最著名的。[参77]

P24: Representation of the Turkish Empire(局部), 1570 [参100-103]

这幅地图有好几个版本[参100-103],最早的就是1570年的,其他年代的应该都只是副本,所以我这里就直接标为1570年了。注意此图中 Alexandria 附近凸出的那个半岛。

海岸线已经画得非常平直了,而且显然沙洲沙岛众多,这倒也并非凭空想象,类似的就有比如今天的恒河三角洲:

P25-P26

只不过想必当年尼罗河的规模没有今天恒河三角洲这般大罢了。

事实上,奥氏画过几张尼罗河三角洲的详图,不妨也来看看:

P27: 寰宇全图/8, 1570 [参104]

P28: 寰宇全图/6, 1570 [参104,105]

P29: AEGYPTVS ANTIQVA, 1592 [参106]

P30: AEGYPTVS ANTIQVA(右手为北), 1595 [参107]

AEGYPTVS ANTIQVA 两图中 Alexandria 已几乎完全跟其余部分平齐,反倒是对面的法罗斯半岛向北凸出一截,

当然,你可能不免要问,这是否是受限于当时的制图技术瓶颈,以至于制图师们并不太了解潟湖沙坝结构或难以将河口的情况以及曲折的岸线在地图上详细地表现出来?

找找奥特里乌斯《寰宇全图》册子里面的其他地图就一目了然了:

P31-32: 寰宇全图图集, 1570 [参104,105]

P33-38: 寰宇全图图集, 1570 [参104,105]

以上6张所绘为尼德兰(荷兰)地区

对比下今天的荷兰地图,应该说精确度已经算相当可以的了:

P39

说明根本就不是制图水平限制的问题。奥氏虽说离埃及那儿远点,但也不至于连有没有潟湖沙坝结构都搞不清楚、连画个曲折岸线也搞不定吧?毕竟这些东西他见得也多啊。

没有就是没有,找什么借口都没用。

P40: The Drawing of the Modern Geography of the Whole Africa /全非现代地图(局部), 1564 [参108]

P41: 1562年之非洲地图(局部), 1562 [参109]

到这里,Alexandria 已经和 Farioni(法罗斯岛)一体,整体都处在了一个向北凸出的半岛上,且比整个河口的海岸线都要靠北,且完全处在三角洲西侧——各位再把现代的地图拿出来,把亚历山大以北的、以东的部分都砍掉,看看尼罗河三角洲还剩多少?

P42: Map of the world in hemispheres 1554 [参111]

P43: Marmaricæ & Aegypti ciuitates, 1552 [参112,120]

P44: Faictes a Arques par Pierre Desceliers presbre 1546 cartogra [参113]

P45: 西非 北非 Tabu nova partis Aphri. PTOLEMY, C.(1535)[参114]

P46: World Map on Double Cordiform Projection, 1535 [参115]

P47: 世界地图1507 [参116,117]

1507年这张世界地图非常有名,这张图上有一个形状严重变形的美洲大陆,但旧大陆的形状大体还是准确的——离哥伦布发现美洲、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没多久。

所有这些地图,都无一例外的将尼罗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画得平直,甚至略向南凹进去一点,并未向北凸出呈现半点扇形,同样,也无一例外的将亚历山大画在来整个三角洲西北角,且略微向北凸出的地带。

而在 P43: Marmaricæ & Aegypti ciuitates, 1552[参112] 和 P47: 世界地图1507[参116,117] 中,又是只见 Memphis、Babylon 而不见 Cairo——难不成是“薛定谔的孟菲斯”?

同样“薛定谔”的,当然还有金字塔啦,不仅时有时无,即算有,方位、数量也变化多端。

P48: Cosmography (p101/132), 1460-1466 [参118]

这张地图号称是在“古希腊”托勒密的《地理学》的基础上制作的,《地理学》本身没有配图,所以无非就是托名之作,反映的实际上还是15-16世纪的地理状况,海岸线与前面几张完全保持了一致,只不过法罗斯岛(Pharos 即前文 Farioni)还是一个岛,而且面积不小,这当然也是符合河流冲积变迁的地理规律的——原本是岛,后来被冲积的泥沙填成了跟大陆相连的半岛,这说明当时的岸线往南退的幅度更大了。而随着这种填充,为了保持靠海的海港属性,亚历山大城的位置本身也不得不北移,与法罗斯岛越来越近,直至合为一体[参77]。

这张图上也未见对金字塔的标注——毕竟,希罗多德可是对金字塔大吹特吹过的,您作为“古希腊”后辈的托勒密,又是地理学家,还“生于埃及”[参121],这张图又只是画的北非并非全非洲甚至全世界大地图,难道会完全没点概念么?

P49: 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参119]

这张地图在 WDL(世界数字图书馆)的页面上没有标明 Cartographer(制图者)或 Creator,只显示了 Associated Name 为 Gerhard Mercator [1512-1594],Attributed Name 为 Jodocus Hondius [1563-1612],所以一般认为是Jodocus Hondius 在 Gerard Mercator 工作基础上制作的《世界地图集:精细雕刻和绘制》的一部分。[参77,119]

也就是说时间应该是在1600年以后。

不过根据程碧波文章[参77]的分析,认为这张图反映的应该是“土耳其君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西元1432-1481”时的情况,因为地图本身并没有提供绘制时的信息(没有 Cartographer 和 Creator),“There is no evidence on the map itself to sustain that identification, nor is a date of publication supplied”[参119],而其左下角的半身像大字标明的正是“TURCICI IMPER II”。

如果认为是15世纪中叶的情况,倒也符合岸线变化的趋势,此时岸线已经明显向南凹进去了,河道距离亚历山大也更加向东(或者说向内)收缩了不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西段缺了一大块,向内凹出一个大河湾,中间只有几座小岛,而不像前面16-17世纪地图是东段呈凹陷状——这就跟我在(一)(二)中说过的河流分汊交替淤进从而形成泥沙的横向搬运的规律相符合:

P50-51

而海平面上升之后,高差减小,流速放缓容易沉积泥沙,同时海水本身会形成阻力,越来越多的泥沙沉积,垫高了河床之后阻碍河流方向,导致开始分汊、改道,然后再垫高,再分汊、改道,如此形成泥沙的横向搬运,这才会最终形成扇面以及河口的水网系统,即所谓“扇形三角洲”[参9,21]。这在<上一篇>讨论黄河三角洲的时候我们也看到过这种现象了不是吗?

当然,此图从字体印刷、精度、色彩运用和制图水平等方面来说,确实好像又超出了15世纪中叶的水准。不过关于颜色,相关说明说是后来19世纪涂上去的:“Ottoman lands are hand-colored in red, except for the European territories. The vivid coloring is not contemporary with the production of the map and was probably added in the 19th century after Greece and the Balkan lands, which are not colored, were freed from Ottoman rule.”[参119]

那我们如果按图为17世纪来分析,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塌岸(海浪和潮汐对岸线的破坏)、海侵(按陈中原教授论文和地质学界主流认知,几千年来海平面在不断上升中直至近现代才减缓)、洪水冲毁等原因。但如此一来,无论如何,我们都将不得不接受一个结论:此地地质结构脆弱而不稳定,变化很快,那么在变化如此剧烈的地质构造上,随时都面临着陆沉的风险,靠什么来发展农业和文明呢?这样算的话,尼罗河三角洲可又要少了近200年哦。

所以我个人倾向这张图是17世纪 Mercator 等人在15世纪的基础上再版的作品,毕竟当时地图修改再版很正常,但是丢失了原来的作者信息——这算好的了,毕竟没直接据为己有,而下面要讨论的几幅地图,就出现了盗名和篡改的情况,可见西方学界这种学风是由来已久,所以以后我们对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各项成果,都要重新审视之,很可能那些人远非其原作者。

另,此图同样未见标注金字塔。

P52: General Atlas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orld (p450/717) [参122]

图中 Memphis 在河流左岸与 babilis cairo 相对

P53: General Atlas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orld (p49/717) [参122]

首先,根据 WDL 上的说明,这幅作品遭受过盗名和篡改:

Following Santa Cruz’s death, his successor, Andrés García de Céspedes, attempted to claim credit for this work. On the cover the name Alonso de Santa Cruz has been erased, García de Céspedes’s name is inserted as if he were the author, and the work is dedicated to King Philip III. In the manuscript itself, apocryphal texts have been superimposed over the originals, with the aim of disguising the real authorship and date of creation. [参122]

其次,此图虽然绘制时间是1539年了,但其数据却来自于15世纪到16世纪前叶的欧洲探险家:

It consists of 111 maps representing all the islands and peninsulas of the world, and showing all the discoveries made by European explorers from 1400 to the mid-16th century. [参122]

所以,相关尼罗河口的数据,观其形态,也应该是更早期的数据。据程碧波文章[参77]分析当在1400-1430年左右:

但是根据图16(即本文P49)来看,图17(P52)的尼罗河海湾进一步朝陆地深入,图16(P49)中海湾口的几片陆地在图17(P52)中完全成为几个岛屿。因此图17(P52)的年代应在图16(P49)之前。但随后本文分析图17(P52)应在图18(P53)之后,而本地图集时间范围从1400年到16世纪中期,所以本文推测图17(P52)应是西元1415-1430年左右的尼罗河海湾。这张图的另一宝贵之处在于,它是尼罗河海湾的局部放大图,标注出了海湾中yoro、butos等各个冲积岛屿的名字,并且还以众多的小点来画出了浅水区。这充分说明,并非是因为地图绘制者不掌握当时尼罗河出海口情况而把朝大海凸出的三角洲错误绘制为朝大陆嵌入的海湾,相反,地图绘制者刻意制作尼罗河海湾的局部放大图以标注海湾的各个细节,充分体现了地图绘制者对这个地区极其熟稔并作了大量的细节测绘工作。图17中开罗左下侧的尼罗河分为两支,从地理上说可能覆盖了吉萨大金字塔的位置,但由于地图不是100%精确,并不能对此下定论,但无论如何,吉萨金字塔即使存在,也必定是在尼罗河旁边。作为细节标注如此清楚的局部放大图,图17的开罗和尼罗河左侧的山脉之间,没有标注吉萨大金字塔,这说明此时吉萨大金字塔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图18(P53)也在 Alonso de Santa Cruz 所绘制的地图集中。图18(P53)与图17(P52)的年代虽然极其接近,但仍有前后的时间差。图18(P53)中,尼罗河海湾中冲积岛屿的数量和规模相比图17(P52)进一步减少[*注];开罗北部的Damiata城市尚未修建(按地理位置,Damiata应是Damanore的前身);且尼罗河在开罗分为两道流向海湾,两条河中间事实上围成一个大的冲积海岛,冲积海岛已经到达开罗。由此研判图18(P53)比图17(P52)应略早,应为西元1400年左右的地图。图17(P52)中的Cairo(开罗)在图18(P53)中称为Cayro,而Cay是岛、礁石、沙洲的意思,这是符合图18(P53)中开罗位于沙洲位置的情况的,这也应是开罗称谓的真正来源。图18(P53)中只有地势较高的地方才有较大城市,开罗与另一城市呈东西对称列于尼罗河两边。图18(P53)中原本没有Alexandria,有后来者用红字添上了Alexandria的名称。之所以研判红字为后来添加,是因为(1)红字颜色较淡;(2)红色与地图绘制的黑色勾勒风格不符;(3)红色文字很少,主体是黑色文字;(4)有些红色文字因为缺乏写字空间而写在了图形上。因此西元1400年左右,Alexandria的名称应不存在。对比图18(P53)和图16(P49),图16(P49)中Alexandria位置有建筑标记,但图18在红字Alexandria位置无任何建筑标记,换言之,Alexandria的地名以及可能具有建筑的雏形,应是在西元1400年之后的几十年中形成的,再早误差不会超过一百年。后面将进一步阐述Alexandria的地形分析。

[参77]

*注:因为本图集号称以细节而非美观著称:

The design of the maps is more functional, with less attention to aesthetics and more to geographic detail than in the late-medieval portolan maps and atlases.

[参122]

总之,不管其精确时间如何以及两图时间先后顺序如何,所谓的尼罗河三角洲此时已经彻底不见了踪影,尼罗河河口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开口喇叭状,喇叭口散布着一些沙洲小岛,无论是开罗、孟菲斯还是河心的沙洲,距离河口入海口都已经非常近了。

并且,此图显然还是没有金字塔的。不过在P52最右测边线附近有一个字母 P 样子开头的词,这就不知道是不是西班牙语的 Pirámide 了?看起来可并不太像。

到这里,我们再回忆一下在(三)中分析《坤舆万国全图》时是怎么写的:

天下惟此江至大,以七口入海。中有七百洲,最大者末(mò)罗耶,有城沿河名门菲,此城为天下极大城,行十日程。[参38-40]

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兆博士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郑和团队的数据,那不管是郑和时代还是利玛窦时代,其所描绘的情景,与上面的一系列分析,是吻合的。

下面两组14世纪的图,也涉及到篡改的问题,这个就请建议看程碧波文章[参77]的分析了,我就贴下他用的图,感兴趣的朋友请走 ☞ [传送门]

P54-55: Catalan Atlas, 1375 [参77]

P55-56: 'Liber secretorum fidelium crucis' by Marino Sanudo with maps byPietro Vesconte, 1321 [参77]

最后重点来看下12世纪一位阿拉伯学者作品中所揭示的重大线索:

P57: Kitab Rujar (Tabula Rogeriana), vue 14, 1154 [参124-125]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档案把中缝接起来了,看起来更舒服一些。坐标是上南下北,这点跟我们的习惯不同。成图时间是1154年,不过出版日期到了1250以后了。

中缝左侧有一条蝌蚪形状往北(下)拖尾的长“沟”,根据位置来判断应该是红海,但是却没有往南(上)与印度洋联通,这应该是中缝的颜料糊纸了,因为此图集中还有其他图出现过类似情况明显是糊纸的杯具,这一点当前程碧波文章(4.0版)[参77]解释为“此时欧洲人对红海南部的探索还有大片空白”和“原版图中标注红海分支深入北上直抵大马士革”的说法应该不太准确:

P58: Kitab Rujar (Tabula Rogeriana), vue 224, 1154 [参124-125]

毕竟这图是阿拉伯人画的,当时的欧洲人不清楚,不可能阿拉伯人也不清楚。虽然从西奈半岛东侧到死海到大马士革一线确实似乎有一条古水道的痕迹,但还不能直接判定其时间就在1000年前,P57 Kitab Rujar [参124-125] 中显然还是颜料糊纸了,颜色都不一样,应该是中缝折线挤压造成的。

放大 P57 Kitab Rujar [参124-125] 的尼罗河口部分(就在圆心附近4点钟方向),如下:

P59: Kitab Rujar (Tabula Rogeriana)(局部), 1154 [参124-125]

这其实就很清楚了,此时尼罗河完全往内(南,图中往上)凹陷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口状,半点三角洲的影子都没有,这可就不能用糊纸来搪塞了——毕竟河口处的波纹都还依稀可见,糊纸是不可能糊得如此精确而艺术的吧?

而且此处就在圆心附近,也就是当时地理认知的世界中心附近,就算作为全图可能缺少足够的细节,也不至于连基本形态都搞错吧?

而且如果以“全图”为由说缺乏细节,那后来复制的图又篡改出一个尼罗河三角洲是几个意思?

某本书的封面。亚马逊、京东上皆有售。

由此可见西方历史学界都是个什么治学态度。不仅篡改自己的历史,还篡改别人的。

然后这图已经以讹传讹满世界跑了,本尊反倒无人知晓:

http://www.199it.com/archives/282650.html

结论:

1. 沿时间线回溯,尼罗河三角洲的河口岸线不断向南回退,潟湖沙坝结构消失了,岸线到平直、再到向南凹陷、再到退回成大海湾的沙洲群岛的状态,最后彻底退成一个大喇叭口的类似于杭州湾的形状,整个过程不超过1000年(一千年);

2. 从亚历山大和法罗岛相对岸线的位置也可以佐证第1点,随着时间回溯,越往前,亚历山大相对尼罗河三角洲河口岸线越偏北,且相对三角洲越往西,说明不仅仅是南北跨度在缩减,东西跨度也在减小;

3. 同时,沿时间轴正向看的话,因为冲积的缘故,为保持海港属性,亚历山大本身也在不断北移,并离法罗斯岛越来越近,直至互相贴近,这说明亚历山大目前所在位置在几百年前是没有地基的;

4. 在越早的地图上越难看到金字塔的标识,甚至连托勒密《地理学》的配图版中专门画北非的详图里也未曾见到,较近的图档中即便标识了的,方位、数目也往往各异;

5. Memphis 的标注也飘忽不定,在有的版本中甚至比开罗还重要,然而按西方历史叙述,孟菲斯早在7世纪就已经毁于阿拉伯人;

6. 在所谓历史图集中常出现的一个 Babylon 的地名,但 Babylon 难道不应该是两河的地名么?务请西方史的支持者们好好解释下这个关系。

总之,综上,尼罗河三角洲的历史,不会超过1000年:西方一系列的地图文档可以互相印证,也可以跟中国的地图档案和文献记载交叉印证,也符合地质上冲积三角洲的规律,却独独无法和西方的伪历史叙述相匹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