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汗多伤身?诚顺和名老中医张林茂传授止汗秘籍】

随着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来临,许多人为每日为“出汗”所苦。近日,原湖北省中医药研究员研究员、省中医院学术骨干,现在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坐诊的名老中医张林茂主任医师的诊室里,每日都有许多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咨询夏天汗多怎么调理的问题,有的是本人出汗多,有的是代家人咨询,其中,共性的问题是:夏天出汗多,什么情况下是正常出汗?什么情况下是不正常的出汗?既然适当出汗有利于身体排毒,那么出多少汗才是合适的?过多出汗对身体有哪些伤害?我们把张林茂主任回答患者的问题整理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朋友。

中医如何认识汗?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也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汗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中医学对其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表现在不仅对出汗异常有着细致的辨识和相应的处理措施,而且还把发汗作为一种治法用于疾病治疗。

夏季不出汗有危害

中医自古就有“出汗养生治病”之说,主张:出汗可以通经活络,疏通血脉。但现代人夏季出的汗是越来越少了,不少商场和办公楼里早早就开了空调,家里、车上也都有空调,整天清清爽爽的,一滴汗都不用出。人们享受到空调的清凉,但却失去了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机会。

中医认为,如夏天很少出汗,气血没有“长开”,人体对风寒的抵抗力就会减弱,夏季出汗其实是人体在给自身降温,如果总是待在有空调的环境里很少出汗,到了秋冬季更易受到邪气侵袭,容易感冒、咳嗽不止。

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夏季的正常出汗,使气机打开,以养护体内阳气。

所谓正常出汗,就是不要把空调温度开得过低,天生怕冷不怕热的人甚至不用开空调,给自己制造一些出汗的机会。当然,夏季出汗绝非越多越好。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需要阳气和阴精的共同参与,出汗过多则会使人体的阳和阴都有一定损伤。

另外,“汗为心之液”,过度排汗还会造成心气不足,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因此,有汗出就要注意及时补水,既可以饮用温开水、热茶水,也可以吃应季的水果,西瓜甘寒清热,解暑效果非常好。如果夏季汗出过多,就需要滋阴益气,可用党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可以治疗暑伤元气,如气短倦怠、口渴多汗等。

出汗多或为湿热气虚问题

相对于出汗少的人,还有另外一种人,那就是,动一动则大汗淋漓。张林茂主任谈到,这主要是因为湿热体质和气虚体质所致。

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经常不舒服,小便甚至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平时有喝酒、抽烟和熬夜不良生活方式的市民,很容易出现湿热体质,这类人夏季特别容易出汗,而且脾气会比较暴躁,多见于青壮年。

气虚出汗的患者多见于中老年。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则是气虚的表现。此类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这类人饮食上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症状。

要调理气虚引起的多汗应以益气补气为主。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参等。平时建议尝试多喝党参乌鸡汤进行调理。

夏天“动汗”最为可贵

中医认为:动汗可贵,因为此为深层出汗。因外界高温而造成的皮肤大量出汗(如蒸桑拿或夏天高温)则为浅表出汗。

不一定运动到大汗淋漓,运动到微微出汗、微微气喘、尚能轻松交谈的程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很合适了。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也可以在早上10点前和下午5点后在户外活动一下,让身体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温度,微微出汗,对健康其实是有益的。不要总是待在空调房里,多出来走动一下吧。

汗是人体“晴雨表”?这6个部位出汗,建议引起重视

1、额汗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2、腋下汗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一般情况下,男性更容易出现 腋下出汗的问题,因为男性的汗腺比较发达,而且毛发也比较茂盛。如女孩腋下出汗多,可能是是气虚造成的,若还伴随气短乏力眩晕的问题,要注意补气。

3、手足汗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手心和脚心爱出汗,说明脾虚,体内湿热之气太重。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这种情况既要去热,又要除湿健脾。

4、背部汗

中医认为背部属阳,背部出汗很正常,如果无缘无故大汗淋漓,可能是阳气虚弱或者是身体上火造成的。

5、鼻头汗

人的鼻尖,鼻翼上也分泌着大量的汗腺,在夏天也容易出汗,这是正常的,如果无缘无故出汗很有可能是肺部出现了问题。

6 、劳心汗

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这种情况多半是由于过度紧张导致心脾功能受损,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多休息,及时调理脾胃。

汗出过多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汗出过多对人体的损害一是伤津耗气,如“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决气》),“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素问·举痛论》);二是消减血液,即“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对于多汗的治疗,当在辨证论治治本的基础上,合以敛汗药治标,如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等。

哪些疾病会导致多汗症?

从西医角度看,多汗症病因一般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前者主要见于内分泌失调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垂体功能亢进、充血性心衰;神经系统疾患,如脑震荡、偏瘫、脊柱外伤;肿瘤,如转移性肿瘤、类癌;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疟疾、结核、波浪热等。功能性多汗症一般以精神性出汗较多,如高度情绪刺激如精神紧张、激动、恐怖、焦虑、痛苦、愤怒所引起。由于精神损伤或由于情绪冲动使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产生多汗,还可由于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交感神经失调而致多汗,月经期可出现多汗症,多汗症还可发生在一些遗传综合征。

中医对多汗症的辩证施治
  
1.卫表不固

症状:自汗为主,时时汗出,以头部及胸背部为多,动则尤著,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素易感冒。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本证多见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及病后体质虚弱的小儿,以肺卫气虚证候为主.由于肺气虚则卫气亦弱,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反复出汗导致气虚加重,汗出更不能收。

治法:益气固表 敛汗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等。
   
2.营卫不和

症状: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或恶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倦怠,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本证所见系卫阳不足,营阴外泄之证候,多见于病后邪虽祛而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不能固摄而迫津外泄引起自汗。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3.气阴不足

症状:以盗汗为主,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形体消瘦,或低热,口干,唇红,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本证多见于热病后气阴受损,或素体气阴两虚者,由于脏腑失养,阴阳失衡,病位在心肺。因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气虚不能敛阴,营阴难以自守,血虚不能养心,心液失藏而汗出,故既有气虚诸证,又兼阴虚诸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黄芪生脉饮加味

  
4.阴虚火旺

症状:盗汗为主,头身汗出较多,甚则淋漓不止,形体消瘦,口渴颧红,烦躁易怒,夜寐不宁,唇燥口干,便秘尿赤,舌尖红起刺,苔光或剥,脉数。本证多见于素体阴虚之小儿,或热病后阴伤,郁热未尽而盗汗淋漓。病机特点为营阴不足,心火上炎,或肾阴虚损,虚火内扰,故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诸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5.脾胃积热

症状:自汗盗汗并见,头额心胸四肢多汗,病程较短,面色黄,颊红,口臭纳呆,腹胀腹痛,或肚腹胀大,大便或秘或泻,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小便或黄或如米泔,睡卧不宁,骱齿易惊,或夜间潮热,苔黄腻较厚,脉滑。本证为汗证中之属实者,常因食滞化热,湿热蕴蒸所致.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知自节,若恣食肥甘厚味,。积滞不化,郁而生热,积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不已。

治法:清热导滞 理脾消积

方药:曲麦枳术丸加味。

治疗多汗症的单方验方推荐
  

验方一:绿豆衣30g,红枣20g,水煎服,连服3—7日.用于各种虚汗证;

验方二:糯稻根30g,浮小麦、瘪桃干各lOg。水煎服。用于自汗;

验方三:浮小麦30g,麻黄根6g。水煎代茶饮。用于自汗;

验方四:瘪桃干10个,水煎服,有收敛止汗作用。适用于各种汗证。
  

治疗多汗症的食疗方推荐
  
1.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3.扁豆、红枣适量,煮烂食汤及豆,有健脾利湿止汗之功。
  
多汗症的预防护理
  

(一)、多汗水症的预防与护理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
3.合理喂养,饮食有节,避免饥饱无度及肥甘过度,以免损伤脾胃。
(二)、多汗症的护理
1.减少剧烈活动,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燥,汗多时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冷毛巾,以免着凉。
2.多饮开水.不吃或少吃饮料,忌食辛散食品及药物。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张林茂主任治疗多汗症验案举例

患者胡某,女,12 岁,学生。2020年12 月12 日初诊。诊见:易汗出,稍动汗出湿衣半年,近冬尤著。素往无恙,饮食、睡眠均正常,二便正常,今年冬天月经初潮。舌淡红略黯、津布,苔白。脉虚大。拟方桂枝合甘麦大枣汤,调营卫、养阴津。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甘草5g,生姜10g,大枣10g,小麦30g。水煎4 剂。

2020年12 月25 日:药尽显效,再进4 剂。诸症近愈,患者母亲希望再巩固治疗,继续给予桂枝加龙牡合甘麦大枣汤。

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0g,龙骨15g,牡蛎15g,生姜15g,大枣15g,小麦30g。水煎4 剂,以资巩固。

张林茂主任叮嘱药尽不用复诊,患者果然不再多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