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觉得同理心很重要,但要如何教孩子同理心?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养另一个生命,带领孩子,走向海阔天空的未来。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AzMjAvMjIxMzM1MDA1XzFfMjAyMTA1MDMwODU3MzU5NjQ=.jpg)
作者介绍|苏明进
人称“老苏老师”,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博士,任教于台中市大元小学。曾荣获GreaTeach 全国创意教学奖、Power教师入围奖,多次受马来西亚华校教总之邀,至马来西亚全国各地巡回讲学。现任《亲子天下》、马来西亚《孩子》专栏作家、台中室内合唱团驻团编导。著有《交心》、《亲师SOS》、《让孩子潜能大大发光》、《希望教室》、《老苏老师的同理心身教》等著作。来自云林的小农村,喜欢纯朴的人事物。喜欢孩子,喜欢教学,喜欢说故事,喜欢用孩子的思维来看教育。一直担任导师的职务。喜欢待在教室里,陪孩子们一同欢笑、找回自信,看尽人生精采美景。
有趣的是,我们都觉得同理心很重要,但要如何教孩子同理心?同理心要如何运作?这方面的教学策略倒是十分欠缺。
一般的做法,我们会请孩子对他人进行“换位思考”。然而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连大人都不见得愿意站在他人立场思考事情了,又如何要求孩子放下个人情绪,去同理他人呢?
为此,我翻阅市面上各类书籍及学术研究文献,各家学派并无统一的界定与理论架构。然而,这些理论共同指出,同理心不只是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必须从多面向着手:同理他人的情绪、同理他人的认知、同理他人的需求。
再回到班上,面对孩子们每天层出不穷的状况时,我发现以往不容易解决的纷争、较为固着的生活习惯,或是孩子在事件爆发时高张的情绪,都能在同理心的脉络里,变得较为松动而有更多可能性,甚至有时会有出乎意料的发展。
启动同理心五步骤
我尝试在班上融入同理心策略,多年下来,倒也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班级经营的同理心模式:
1.觉察自身情绪
在情绪的当下,孩子往往难以跳脱自身的思维惯性。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说一说自己此刻的情绪由来,慢慢让掌管理性的前额叶开始运作。孩子觉得情绪被好好接纳、同理了,才不会过于武装自己,进而愿意开始同理他人。
2.同理他人情绪
观察他人的情绪,说一说他人正处于何种情绪之中。情绪是外显的表征,从情绪话题切入,孩子比较容易观察并说出他人的反应,并与他人的情绪同步。
3.同理他人认知
“同理心”和“同情心”最大的差异,在于同理心不只是同情他人,而是要深入他人头脑,去思考此时他在想什么。
例如:当孩子看到街上的游民时,他往往会觉得“他很可怜”。但我们进一步追问“他在想什么”时,孩子可能会说出“他现在觉得很冷、很饿,希望有饭吃”的想法。这就是从同理他人的情绪,再进一步扩大到同理他人的认知。
4.同理他人需求
因此,若我们再继续追问“那他现在需要什么”时,孩子可能会归纳出“他希望路人不要用鄙夷的眼神看他”以及“他希望经过的好心人能带给他一些吃的”…… 这类的思考结论。
5.化为具体行动
我们最终希望孩子能在同理他人的历程中,形成改变的行动力。因此,让孩子在同理他人需求后,化为可落实的具体行动是必须的。
在前面所举的游民话题中,孩子若能起而行给予一些帮助,例如资助零钱、饮用水、保暖衣物等,孩子的心性就会更加柔软与善良。
孩子在家中面对手足的纷争、与父母的争辩亦是如此,若能带着孩子走完同理心策略:同理他人情绪、认知、需求,并以他人立场做出具体行动,很多冲突将立即得到抒解与调整,彼此的关系也能更为圆满。
(本文未完,请参阅:《老苏老师的同理心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