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后期应做到什么?艺术在追求什么,这篇文章可以通透的理解高级摄影后期

今天讲的内容是我最近几年在公众号一直强调的核心

一、一件作品的完成不是做完的那一刻,是观赏者在欣赏时,拥有视觉美规律与留出想象空间,好作品不是画家、摄影师独自完成的,是作者邀请观赏者一起完成的。

留白是看到一个“符号”的联想,艺术创作里这叫象征性;就像我们经常听的“典故”,在诗词里提到菊花,我们会想到高洁的品质,提到莲就会想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

摄影也是一样,一张画面里的搭配、色彩、道具等等细节也会让我们有联想,就像昨天文章里陈凯歌导演讲的:“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力量无与伦比,但所有的细节指向不是细节本身,而是高于细节的那一点东西,当这点东西出现感动就发生了”。

高于细节的东西就是细节指向的联想,不是细节本身。

就像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提到秋月、长城,想到的都是边塞的风雪,因为我们的情感跟我们的想象,把诗人空白的那段给补上了,我们和诗人一起完成了这幅画面。这就是陈凯歌导演讲的,细节的指向,也就是细节让我们产生的联想。

“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力量无与伦比,但所有的细节指向不是细节本身,而是高于细节的那一点东西,当这点东西出现感动就发生了”。

绘画、摄影重要特质是有空间留给我们去想象。一副好绘画、摄影作品是拥有视觉美规律与留出想象空间,好作品不是画家、摄影师独自完成的,是作者邀请观赏者一起完成的。

一件作品的完成不是做完的那一刻,是观赏者在欣赏时。

二 、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也就是我经常讲的理性与感性要同时存在,在通俗一点就是我们经常听的:“修过好像没有修过,没有修过好像又修过” 。

在艺术创作里面,感性与理性就像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我在公众号讲的内容,其实是融合了古今中外在绘画、以及其他艺术方面的著名大师思想的融合,不信可以看看下面这些大师的名言,是不是跟我公众号讲的核心是一样的。

  1. 艺术不能脱离现实、不能不符合逻辑。像齐白石老人讲的:“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2. 艺术不能被一些框框条条限制住,很多人调色总是讲高光不能过,暗部不能太黑,对比色、邻近色、中长调、中短调这些是最基础的框,这个框都破不了怎么进入更高境界,就像许麟庐先生讲的:“寻门而入,破门而出。”要根据画面来确定关系,而不是拿着一些初级标准来确定,就像画面的高光,该曝光过的时候就要过

3. 艺术是理想化的就像高尔基说的:“   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 爱献生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太生活化了也就没有艺术了。”还有雷诺兹 “艺术使自然更完美。”

4. 艺术要有真实,理性、也就是科学的表达,也要有感性的表达;就像诗人戴望舒说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托·卡莱尔也说过:“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 著名《美学原理》的作者克罗齐也说过:“ 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

三、审美

审美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美,审是一个动词,审美是通过专业知识去欣赏一个对象。有审的能力,才能审美,不懂美的原理看在多都没用,如果有专业知识去看一件作品,你才能知道作者是利用了哪些原理让作品变得美,是因为什么美的。

艺术是通过专业+个人品味的创作 ,专业就是符合逻辑。

我经常在公众号讲美是满足感,什么是满足感?我找了一段《妖猫传》里的片段,就是因为这短短的几分钟,辛柏青拿了金鸡奖最佳男配。

辛柏青扮演的李白,满足了我们对李白的想象,甚至比我们想象的李白更像李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的艺术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作。通俗一点讲:艺术创作是在符合事物逻辑的基础上理想化,也就是我们经常听的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我们说有看点、有亮点、出彩,这就是满足感。

就像你喜欢一位姑娘(小伙子),是因为她(他)满足了你的标准,甚至超出了你的预期。

什么样的姑娘、小伙子外貌,才能达到我们的标准呢?最起码五官端正、比例协调,至于喜欢什么类型的长相那是个人的喜好。也就是说,五官端正、比例协调就是一个  “审”这件事情美不美的最低标准,至于喜欢什么类型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喜好,就像艺术家的风格。

不管各行各业都会有一个标准,我们称这种符合标准的东西叫合格产品

审美首先要有 “审” 的标准,然后再有含义,我们讲个经常用的例证

我们去评价一个名字美不美,首先要好听,然后看意境;好听不好听是比较理性的标准,意境是比较感性的。

1、理性:名字读着比较顺口就会好听,顺口在于字的平仄关系、开口闭口韵的搭配;像诗词、流行音乐都会比较注重平仄押韵,因为平仄押韵做不好,读起来不顺口就会不美。

2、感性:名字的含义,比方说纪念一些人、事,表达一种寄托、一些美好的向往。

名字的字多么美、多么有意义,如果不顺口还是不好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不美,只是对于这个名字的家庭来说有意义。

不管是什么艺术,首先要达到理性的标准,也就是符合逻辑,才有资格谈风格、喜好、品味;在没有达到理性的标准、符合逻辑之前,其他的都是个人爱好、业余。

就像ins 风格的婚纱调色,就是不专业的业余爱好,没有达到最起码的标准,没有逻辑。

就像一个演员塑造一个角色,没有表现出这个角色的性格,气质;塑造的人物是什么文化程度、干什么工作、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跟经历,造就了这个人物是一个什么性格、有什么习惯的人。

就像一张片子,什么时间、什么社会背景、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这些符合逻辑了,才能达到专业的标准。

四、品味

品味是通过文化、修养、生活发现别人感受不到的情趣

1. 我们中国经常用静听松风来形容非常高的品味,松风是非常弱的,如果不是静下心放下杂念去听,是听不到的,用心去品味这种松风的声音,这种不容易发现的细节,能听到这种细节的东西叫品味。

2. 就像我们现在的人,起个名字要跟别人不一样,或者穿件衣服要跟别人不一样,这种追求唯一的感觉就是品味。

3.日本的贵族、佛教、高雅人士喜欢品尝豆腐淡淡的清香,经常吃重口味的人品尝不到这种淡淡的味道,种味道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到,品味是去寻找那些不太容易发现的细节。

赫胥黎在一次演讲中说:“科学和艺术是自然这枚圣牌的正反面。一个是用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个则是用思想 ”。这就像我们讲的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当人们不再有爱恨之心;当苦难不再引起同情,伟大的英雄业绩的故事不再动人地传唱;当田野里的百合花不能再与身披盛装荣耀已极的所罗门媲美,雪峰和深渊不再使人惊叹,到那时,科学确实有可能占据世界,但这不是因为怪物吞噬了艺术,而是因为人类天性的一个方面已经死亡,因为人类丢掉了古往今来所拥有的那一半天性。

赫胥黎的意思很明显,科学与艺术失去一边就会不平衡,可能这样还不是特别明白,我拿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里的一段来讲或许更明白。

傅先生说:“照你的道理说来,乾隆的字也算好字的了。因为乾隆的字规矩匀称,不是以诡异见才华的。”莫愁说:“乾隆皇帝的字圆润丰满。”说完,又想到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书画家,于是又说:“为皇帝者,不可以古怪反常。倘若扬州八怪做了皇帝,天下百姓岂不要遭殃?”

立夫说;“我将来恐怕永远写不出一笔好字了。”傅先生说:“你性情太孤僻。本身虽然不坏,可是需要改正。最高的性格是其中有一分孤僻,或者说精神自由,但是要使之归为常态。你现在需要的,是有人稍微把你勒住一点儿。”

意思是说可以有自由的部分有表现个性的部分,但是不能太表现性格。

林语堂先生说的是“强势文化”,也就是“人类的大同”。

就像这棵树

① 主干部分是所有人都喜欢的艺术,这也是学院派,没有倾向性。

② 分支部分,有部分人喜欢的艺术,有倾向个人风格,喜欢的人没有那么多

③ 分支部分,小部分人喜欢的艺术,倾向个人风格特强,喜欢的人比较少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喜欢的艺术在社会中被称为 “强势文化” ,就像商品,如果这件商品设计的符合大众,那就销售比较好,如果比较小众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买单。

而艺术恰恰是跟着时代变化发展的,所有的产品都是迎合大众的审美产生的,所以大众的审美是艺术的土壤,强势文化必然影响艺术的方向。

当然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却有强弱之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