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尹医案

案一、王××   男   27岁   未婚  本院职工
    初诊: 1995.11.23
    主诉:右胁作胀,口干苦,小便短赤7月。
    现病史:2年前体检发现有关乙肝多个指标阳性。近7个月常感口干苦、肝区闷胀,尿黄,血检结果ALT200U、HBeAg、Anti-Hbe、 Anti-HBc 、Anti-HBcIgM 均呈阳性。用护肝片、肝炎灵注射液治疗2月后,ALT转为正常,HBeAg、Anti-HBc 、Anti-HBcIgM 、Anti-Hbe仍阳性,现右胁作胀,口苦,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质红,脉弦数。
    辨证:肝胆湿热。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
    方名: 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 柴胡6g   山栀10g   黄连4g  木通4g  丹皮10g  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0g   茯苓10g   生甘草4g   青皮、陈皮(各)4g
    诊断:(中)胁痛     症型:湿热蕴结
         (西)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医嘱:注意休息、忌辛辣之品。
    复诊1:95.11.23~96.3.27
    服上方后,口苦、胁胀均解,小便清,但口干乏力,时有嗳气,苔薄,脉弦。仍守原意随证加减。
    生黄芪10g   鳖甲10g   旋覆花包10g   青皮、陈皮(各)4g   柴胡6g    山栀10g   黄连4g    木通4g    丹皮10g   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0g   茯苓10g  生甘草4g  
    复诊2:96.3.28~96.4.25
    口干解,嗳气消,乏力有所改善,大便欠畅,苔薄,脉弦。复查肝功能正常,HBeAg、Anti-HBc 、Anti-HBcIgM 、Anti-Hbe均转阴性。上法见效,宗原方。
    生黄芪10g   鳖甲10g   旋覆花包10g   青皮、陈皮(各)4g   柴胡6g    山栀10g   黄连4g    木通4g   丹皮10g   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0g   茯苓10g   生甘草4g    虎杖15g   半枝莲30g
    备注:按上法随证加减连续治疗半年,无不适,肝功能与HbeAg转阴未再反跳。停药2年后随访(98.9.17),未见异常,复查肝功能、二对半均为阴性。
    按语:《景岳全书》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皆循胁肋故也……”“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内经·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沈老师曰:“肝病引发多见湿热蕴结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致胁肋胀满,口干苦。湿热之邪又易耗阴,气阴受损使肝病缠绵不休难愈”。本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湿热蕴结肝胆所致,初采用清肝胆湿热之剂,然在湿热证候有所改善时,患者已显气阴不足的征象,但沈老师在清肝胆湿热同时加补气的黄芪、养阴的鳖甲,目的在于防气阴进一步受损。这是沈老师临诊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
案二、沈××  女  59岁  已婚  NO:93-134264
    初诊:96.3.28 
    主诉:慢性乙型肝炎2年,高血压病1年,心脏病(房颤)17年。
    现病史:患者有房颤史17年,常感胸闷、心悸、气急。2年前体检发现有关乙肝多项指标阳性。近1年自觉乏力、口干苦、胁肋胀痛、心烦易怒,伴有头晕、头痛。曾用护肝片、抗心律失常、降压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改善,前来本科求诊。临诊见患者面色晦暗,苔薄黄腻质红,舌下静脉曲胀,脉结代弦数。BP 160/100mmHg,EKG提示“房颤”,“B”超提示:肝内脂肪浸润,胆囊壁毛糙,HBsAg、HBeAg、Anti-HBc、AntiHBcIgM均阳性,肝功能ALT55U/L,AST40U/L ,总蛋白88g/L,白蛋白42g/L,球蛋白46g/L,A/G 0.9,血脂正常范围。
    辨证: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清热利湿。
    方名: 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 桃仁10g   丹参30g   当归10g  黄连3g   苍术10g   赤芍15g   郁金10g   香附10g    青皮、陈皮(各)6g   广藿香20g
    诊断:(中) 胁痛    症型: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西) 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高血压、房颤。
    医嘱:注意休息,忌辛辣及高脂类食品。
          加服降压西药。
    复诊1:96.4.11~96.10.1                                                   
    服药后诸症均见减轻,但ALT 76U/L,且寐不安,面色晦暗,苔薄黄腻舌青,脉弦结代。证属同前,治拟原法化栽。
    桃仁10g   丹参30g   黄连3g    川厚朴4g   广藿香20g   郁金10g   半枝莲30g   田基黄30g  垂盆草30g   虎杖10g   紫草10g   干芦根30g  青皮、陈皮(各)6g   蒲公英30g   夜交藤30g
    复诊2:96.10.2~97.4.17
    上方随证加减连续治疗半年,寐已安,但口苦不解,有眼屎,下肢乏力,面色晦暗。苔薄黄腻舌青,脉弦结代。复查肝功能二次,分别为:ALT 41、51U/L,AST52、52U/L,总蛋白95、81g/L,白蛋白44、40g/L,球蛋白51、41g/L,A/G0.9、 0.9,血压稳定135/90mmHg。证属同前,治拟下瘀血汤合清热利湿。
    桃仁10g   地鳖虫10g   制大黄6g   广藿香20g   干芦根30g   郁金10g   田基黄30g  虎杖10g   垂盆草30g   青皮、陈皮(各)6g   黄连4g   苍术10g   川厚朴6g    紫参10g   丹皮10g  夜交藤30g
    复诊3:97.4.18~98.5.4
    投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佐以安神之品,寐安,眼屎消,但口苦时作,乏力依旧,面色晦暗渐退。苔薄黄舌边见瘀斑,脉弦结代次数减少。前后复查肝功能二次:ALT25、37U/L,AST29、33U/L,总蛋白81、83g/L,白蛋白40、42g/L,球蛋白41、41g/L,A/G0.9、1.0, HBsAg、HBeAg、Anti-HBc、AntiHBcIgM仍阳性,“B”超提示:肝光点粗,胆囊壁糙。血压130/90mmHg。上法合度,宗上方之意出入。
    广藿香20g   田基黄30g   夏枯草30g   蒲公英30g  郁金10g   黄连4g    丹参30g   炮山甲10g  干芦根30g   苦参10g   鳖甲10g   牡蛎30g   青皮、陈皮(各)6g   续断15g  虎杖15g   海螵蛸10g   板蓝根10g
    复诊4:98.5.5~98.10.28
    服药后病情稳定,口苦解,面色晦暗退且转为红润,稍感乏力,苔薄黄质淡红舌边瘀斑,脉弦。肝功能:ALT32U/L,AST38U/L,总蛋白78g/L,白蛋白41g/L,球蛋白37g/L,A/G1.1, HbeAg转阴,HBsAg、Anti-HBc、AntiHBcIgM仍阳性,“B”超提示:肝内光点粗密,胆囊壁稍糙。血压130/80mmHg。上方奏效,原方守之。
    按语 :祖国医学认为肝炎主要病因是湿热,ALT的升高亦是湿热的一种内在表现,因此用苦寒药来清热解毒和化湿是治疗肝病有效的措施。但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往往是湿热蕴结日久,病久入络,气血运行受阻,致瘀血内阻,表现为血瘀证征象。沈老师曰:“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其发展趋势肝硬化,肝硬化病理是肝细胞纤维化。中医将肝硬化归属于症瘕结聚范畴,而症瘕结聚形成主要气血瘀滞所为。因此采用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一大法则,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有抗纤维化作用。”本案“B”超提示肝内已有脂肪浸润,白、球蛋白比例倒置,面色晦暗,舌质青紫等血瘀证表现,属早期肝硬化,因此整个治疗中沈老师始终贯彻活血化瘀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初用桃红四物汤,后因ALT有上升趋势加用垂盆草、虎杖、紫草、广藿香等清热化湿药物,待ALT转为正常,着重防肝细胞纤维化,取金匮下瘀血汤方加减,配以软坚散结方药,经2年半调治,患者ALT转正常,纠正了白、球蛋白比例, HBsAg、Anti-HBc、AntiHBcIgM虽仍为阳性,但HbeAg已转阴,“B”超仅显示肝内光点粗密。面色晦暗消退转红润,舌质由青紫转为淡红瘀斑等血瘀征象明显改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
案三、沈××   男  51岁  已婚  NO:93-000932
    初诊:95.4.20
    主诉:慢性肝病12年,肝区胀痛2月。
    现病史:患者因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术后仍感中上腹胀痛,纳差。于84年2月体检中发现肝肋下2指,剑突下3指,质中,脾侧卧1.5指,移动性浊音(-)。无肯定肝炎史,同年8月血检肝功能SGPT <40U ,ZnT <4,TTT 8,AKT 8.5,蛋白电泳总白蛋白69.3%, α,球蛋白1.8%, β球蛋白9.1%,γ球蛋白19.3%。肝放射线同位素γ照相肝左、右叶均见稀疏区,提示有病变存在;脾肿大。“B”超提示:慢性肝病,脾肿大。自觉两胁肋隐痛、乏力、纳平、大便干结、易口舌糜烂,苔薄白腻,舌边青,脉弦。曾于84.10~89.7期间,在本科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利胆法则,选用下瘀血汤加减诊治,诸症均解,外院检查谓肝质地转软,肝功能、蛋白电泳均正常范围。停药随访9年中无不适,一般情况尚可。近2月口干苦、肝区胀痛、大便干结,苔薄黄,脉弦。
    辨证: 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治则治法:活血消积,软坚散结。
    方名: 下瘀血汤加减。
    方药: 广藿香20g   桃仁10g   地鳖虫10g   制大黄10g    虎杖15g   黄连4g    鳖甲10g   炮山甲10g   蒲公英30g   丹参3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莪术10g   郁金10g
    诊断:(中)积证        症型:血瘀气滞
         (西)慢性肝病、脾肿大。
    医嘱:忌辛辣、烟酒之品,注意休息。
      人参鳖甲煎丸
    复诊1:98.11.12~99.1.11
    投以活血消积、软坚散结之剂,尚称合度,口干苦解,肝区胀痛消, 但大便欠畅,夜寐欠安,苔薄,脉弦。症属同前,原方化栽
    广藿香20g   桃仁10g   地鳖虫10g   制大黄10g   虎杖15g   黄连4g    鳖甲10g   炮山甲10g   蒲公英30g   丹参3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莪术10g   郁金10g   首乌15g   合欢皮30g
    复诊2:99.1.12~99.1.28
    前法基础加润肠安神之品,大便通,寐安,无不适,苔薄,脉弦。上方奏效,宗原意调之。
    广藿香20g   桃仁10g   地鳖虫10g   制大黄10g   虎杖15g   黄连4g    鳖甲10g   炮山甲10g   蒲公英30g   丹参3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莪术10g   郁金10g   首乌15g   合欢皮30g
    按语:治慢性肝病乃为沈老师之所长,长期临床实践总结治慢性肝病的有效经验,见肝脾肿大者善用下瘀血汤加减。下瘀血汤为张仲景治产妇腹痛,用枳实芍药散不愈者,选下瘀血汤主之。沈老师取其破血下瘀之意,治痞块而腹痛之证,用于瘀血内结所致肝脾肿大患者,方中地鳖虫破血、大黄通下、桃仁行瘀,三味相合,以攻瘀血内闭,消症瘕结聚;选丹参、莪术、郁金目的是加强活血化瘀的力度,通过改善局部循环加强炎症、瘀血的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案四、钮××  女  46岁  已婚  NO96-201675
    初诊:1996.12.12
    主诉:胃嘈2年余。
    现病史:患者食入易嘈、顿滞感,作胀,嗳气、纳谷不馨,右胁肋作胀,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山医院作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胃体上部粘膜下小肌瘤。病理报告:“胃窦粘膜轻-中度慢性炎伴轻度肠化生,胃角粘膜中度,慢性炎伴中度肠化生。”苔薄黄,脉弦。
    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名: 柴胡疏肝散合良附丸加减。
    方药: 柴胡10g   枳实10g   白芍10g   甘草6g   甘松10g   莪术10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丹参30g   黄连4g    白花蛇舌草30g   青皮6g  陈皮6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肝胃气滞
         (西)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医嘱:忌辛辣、烟酒之品,少食多餐。
    复诊1:1996.12.18
    投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剂,前症略减仍嘈,苔薄,脉弦。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上方加海螵蛸10g   延胡索15g
    复诊2:1996.12.26~1997.1.22
    服药后嘈减,纳增,苔薄,脉弦。上法奏效,原方化栽。
    广藿香20g   白芍10g   甘草10g   莪术10g   青皮、陈皮(各)6g   黄连4g    旋覆花包10g  白花蛇舌草30g   苏梗30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丹参30g  延胡索15g   平地木15g   
    复诊3:1997.1.23~1997.3.6
    不嘈,时右胁作胀,苔薄,脉弦。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上方加 郁金10g  木瓜10g   八月札10g   蒲公英30g
    复诊4:1997.3.7~1998.5.7
    连续服用上方1年余,食后顿滞感消失,右胁作胀解,不嘈,纳增,但大便干结。胃镜复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体上部粘膜下小肌瘤。肠化生转轻度,未见胆汁返流。苔薄,脉细。上方合度,原方守之。
    广藿香10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旋覆花包10g   黄连4g    丹参30g   青皮、陈皮(各)6g   木瓜10g  平地木15g   陈香橼皮10g  生米仁、熟米仁(各)30g  八月札15g   郁金10g   炒决明子30g
案五、盛××  女  68岁   NO:96-178352
    初诊:1997.4.3
    主诉:胃胀、口干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因食生冷之品,续而胃脘作胀不断达半年之久,食少,口干而腻,时有返食,喜热食,二便可,苔白腻,脉滑。
    辨证:寒凝气滞,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温中祛寒,理气降逆。
    方名: 良附丸加减。
    方药: 广藿香20g   高良姜6g   制香附10g   青皮6g   陈皮6g   陈香橼皮10g   莪术10g  丹参30g   旋覆花包10g   黄连4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寒邪犯胃
         (西)慢性胃炎
    医嘱:忌生凉之品,少食多餐。
    复诊1:1997.4.10~1997.4.23
    上药后胃脘作胀好转,但有烧灼感,苔白腻,脉滑。上法奏效,原方化栽。
    上方去 高良姜6g,加苏梗10g   煅瓦楞15g
    复诊2:1997.4.24~1997.5.7
    胃脘烧灼去,食少,苔白腻,脉滑。痰浊内恋,当祛湿化痰。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广藿香20g   制川厚朴4g   半夏10g   茯苓10g   青皮、陈皮(各)6g   莪术10g   丹参30g   旋覆花(包)10g  黄连4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海螵蛸10g
    复诊3:1997.5.8~1997.5.22
   上药后纳增,苔薄腻,脉滑。前方奏效,宗原意。
案六、申××  男  65 岁   NO:88-1446
    初诊:1997.4.17
    主诉:胃脘胀痛10年余。
    现病史:患者胃脘胀痛不断已10年余,时返食略泛酸,得食略安,大便次数多,纳差,苔薄,脉弦滑。
    辨证:寒凝气滞,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温中祛寒,理气降逆。
    方名: 良附丸加减。
    方药: 广藿香20g  高良姜6g   制香附10g   青皮6g   陈皮6g   延胡索10g   莪术10g  旋覆花(包)10g  黄连4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海螵蛸10g  炒谷芽30g   炒麦芽3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寒邪犯胃
         (西)慢性胃炎
    医嘱:忌生凉之品,少食多餐。
    复诊1:1997.4.24~1997.5.7
    胃脘胀痛减,仍有返食,纳差,得热则缓,苔薄腻,脉弦滑。上法奏效,原方化栽。
    上方改 延胡索15g  加蔻仁3g
    复诊2:1997.5.8~1997.5.21
    食入顿滞,嗳气,苔黄,脉弦滑。寒邪久郁化热,当以清热和胃降逆。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连4g   旋覆花(包)10g   广藿香20g   金钱草3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枳壳10g   延胡索15g   苏梗15g  佛手10g
    复诊3:1997.5.22~1997.6.4
    纳增,返胃好转,但胃仍隐痛,苔薄黄腻,脉弦滑。续进上方,随证加减。
    上方去 枳壳10g  陈香橼皮10g   加红藤30g  干芦根30g   郁金10g 
    复诊4:1997.6.5~1997.6.25
    胃隐痛依旧,并胀,苔薄黄腻,脉弦滑。
    上方加 制川厚朴4   茵陈30  陈香橼皮10
    复诊5:1997.6.26~1997.7.2
    胃痛明显好转,胀亦减轻,大便日解一次,苔薄黄,脉弦滑。守上方调之。
案七、沈××  男  48岁   NO:93-000863
    初诊:1997.4.24
    主诉: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胃脘胀痛10年余。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行部分胃切除术,术后胃脘处固定性胀痛不休,纳差,口干苦,大便干结,胃镜下见胃吻合口炎症,胆汁返流性胃炎,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胃热炽盛,瘀阻胃络。
    治则治法:清热化瘀,和胃止痛。
    方名: 左金丸合丹参饮加减。
    方药: 黄连5g   吴茱萸3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莪术10g  丹参30g  半夏10g   延胡索15g  海螵蛸10g  青皮6g   陈皮6g  陈香橼皮10g   佛手10g   制川厚朴5g   九香虫1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胃热炽盛,瘀阻胃络
         (西)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
    医嘱: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
    复诊1:1997.5.7~1997.6.18
    胃胀减,仍作痛,纳不增,大便欠畅,苔黄腻,脉弦滑。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黄连5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旋覆花(包)10g   莪术10g  丹参30g   川芎10g   当归10g   炙甘草10g  青皮6g   陈皮6g   陈香橼皮10g  甘松10g   山楂10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复诊2:1997.6.19~1997.8.27
    药后胀痛、口干苦均减,大便日解,苔黄,脉弦滑。原方出入。      
    黄连5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旋覆花包10g   莪术10g   丹参30g   地鳖虫10g   白芨10g   炙甘草1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甘松10g   山楂10g  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复诊3:1997.8.28~1997.10.27
    连续服上方2个月,一般情况良好,无不适,纳增,便畅,苔薄,脉弦。上方见效,原方守之,以资巩固。
案八、方××   女  62岁   NO:96-179253
    初诊:1997.4.10
    主诉:上腹胀,胃灼感2月。
    现病史:上腹胀,胃灼感,伴口苦,嗳气,泛酸。钡剂检查提示“胃窦炎。”苔薄中少,脉弦。
    辨证:胃阴亏虚,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滋阴益胃,和胃通降。
    方名: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加减。
    方药: 白芍10g   甘草10g   苏梗15g   黄连4g  旋覆花(包)10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海螵蛸10g    青皮、陈皮(各)6g   陈香橼皮1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胃阴亏虚
         (西)胃窦炎
    医嘱: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
    复诊1:1997.4.24~1997.5.7
    投以滋阴益胃。,和胃通降之剂,上腹胀,胃灼感,伴口苦,嗳气,泛酸等症均除,仅左腹牵引感,苔中少,脉弦。前法见效,宗上之意,随证加减。
    上方加  郁金10g
    复诊2:1997.5.8~1997.5.22
    前症悉减,下肢略肿,苔净,脉弦。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上方加  白芨10g   泽泻15g
    复诊3:1997.5.23~1997.6.5
    肿退,无不适,苔薄,脉弦。前方见效,原方守之。
案九、杨××   女  34岁   NO:91-158254
    初诊:1991.12.26
    主诉:胃癌术后化疗后2月,胃痛、纳差、嗳气。
    现病史:患者因中上腹痛3年,近1月来加重,在华山医院GI检查提示:“胃小弯侧溃疡恶变可能”于91年11月行全胃根治术,术后化疗2个疗程,刻下胃隐隐灼痛、纳差、食入顿滞、嗳气频频、泛恶、口干淡、大便2日一行,WBC 3900,舌淡苔薄少,脉濡细。
    辨证:胃阴亏虚,胃失和降。
    治则治法:滋阴和胃通降。
    方名: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加减。
方药: 白芍10g   甘草10g   黄连4g    丹参15g   炒丹皮10g   旋覆花(包)10g  半夏10g   蒲公英30g  半枝莲15g   仙鹤草30g   青皮、陈皮(各)6g   炒谷芽、炒麦芽(各)30g
    诊断:(中)胃脘痛        症型:胃阴亏虚
         (西)胃癌术后化疗后
    医嘱:忌食辛辣、油腻、烟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
    复诊1:1992.1.9~1992.11.26
    投以滋阴益胃,和胃通降之剂,嗳气,泛酸、纳差、食入顿滞、泛恶、口干淡等症均减,胃隐隐灼痛依旧,须臾而止,夜寐不安,苔薄脉濡细。前法见效,随证加减。
    上方加  炙甘草10  淮小麦10  大枣7枚
    复诊2:1993.6.24~1994.2.16
    目前服5-Fu,化疗期间胃又不适,隐痛,口干怕热,纳差,WBC 3100,胃镜提示吻合口炎症。苔薄,脉濡细。湿热中阻,方拟清热化湿。
    广藿香20g   黄连4g    旋覆花包10g   蒲公英30g   半枝莲15g   炒谷芽、麦芽(各)30g  仙鹤草30g   大枣7枚   茜草15g   平地木15g   丹皮、丹参(各)10g
    复诊3:1994.2.17~1994.12.28
    无不适,胃镜示胆汁返流,吻合口炎症未消,苔根腻,脉濡细。瘀阻胃络,方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生黄芪30g   三棱10g   莪术10g   桃仁10g   川芎10g   当归10g   赤芍10g   旋覆花(包)10g     山楂10g   木瓜10g   生甘草6g    茯苓10g   青皮、陈皮(各)6g   白芍10g     
    复诊4:1994.12.29~1995.11.22
    服中药后易觉闷,近升火,多嗳气,苔薄,脉濡细。胃阴亏损,仍益胃降逆。
    白芍10g   甘草10g   黄连4g    莪术10g    旋覆花(包)10g  半夏10g  蒲公英30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30g   广藿香20g   青皮、陈皮(各)6g   炒谷芽、麦芽(各)30g
    复诊5:1995.11.23~1998.12.5
    连服上药7年余,胃痛解,一般情况好,苔薄,脉细。仍宗原意守之,以资巩固。
    按语:胃为水谷之海,如七情内伤、饮食不洁(节)、寒湿(热)之邪乘袭,皆能为病,故临床较多见,然医者须治病求因下药,方能取得良效。沈老师在调治胃病时,始终崇古人六腑以通为顺,胃以降为和的提要,然又不拘泥一方,在辨证区别不同病情的基础上,紧扣清热(消炎)、理气(加强胃动力)、和胃(保护胃粘膜)三个重要环节论治,屡见成效。认为嘈杂、泛酸、灼热痛是胃病常见症状,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表现尤为显著,西医认为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炎症刺激胃粘膜于是分泌大量胃酸,炎症的干扰使胃的蠕动减慢,致胃脘胀痛;中医认为这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情志伤久郁化火相关,邪气影响气机调节,使胃失和降。沈老师根据中西医理论及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由此提出邪热致病是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及胃宜清为安的论述。例1:肝气犯胃证(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则,选用柴胡疏肝散;例2、3:寒邪犯胃证(慢性胃炎),以温中祛寒,理气降逆法则,取良附丸方;例4:胃热炽盛,瘀阻胃络证(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清热化瘀,和胃止痛法则,选左金丸合丹参饮;例5、6:胃阴亏虚证5.胃窦炎,6.胃癌术后化疗后),以滋阴和胃通降法则,采用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在辨证基础上加清热解毒消炎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 红藤等清除幽门螺杆菌;理气的青皮陈皮、制香附、陈香橼皮、枳壳、莪术加强胃动力;用白芨、甘草和胃保护胃粘膜免受炎症的刺激进一步损伤。沈老师病证有机结合用药治疗胃病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颇有建树。
案十、俞××  女  47岁   已婚  NO:89-0124141
    初诊:96.7.11
    主诉: 咳嗽、咯痰伴阵发性喘息二月余
    现病史: 96年4月因咳嗽、咯痰伴阵发性喘息二月余,曾住某医院抗菌、定喘治疗,疗效欠佳,须用激素、抗菌素及博利康尼,仍见效甚微,前来本科就诊,刻下泡沫痰伴喘,痰在深处,既怕冷又怕热,但无内热,有过敏性鼻炎,苔薄质淡,脉弦滑。CT提示:两肺小气道部分受阻表现,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气肿。
    辨证:肺气失宣,痰浊留恋。
    治则治法:宣肺平喘。
    方名:  三拗汤出入。
    方药:  炙麻黄8g   杏仁10g   生甘草6g   广地龙15g   前胡15g  枳实10g   附子6g   仙灵脾10g  苍耳草15g  开金锁30g   鱼腥草30g
    另口服藿胆片
    诊断:(中) 哮喘病    症型:痰湿阻肺    
         (西)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医嘱:忌辛辣之品。
    复诊1:96.7.17 ~96.8.1
    投上方后,咳痰爽,喘减,但口干,大便干结,鼻痒,苔薄,脉细。上方见效,原方出入。
    上方去附子,加徐长卿30。
    复诊2:96.8.2~96.8.14 
    口干甚,痰不爽,鼻痒,舌略现瘀色,痰热阻肺,当拟清化宣肺,改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9g   杏仁9g    生石膏20g   生甘草6g  广地龙15g  前胡15g   枳实10g   徐长卿30g  苍耳草15g  北沙参15g   丹参15g
    复诊3:96.8.15~96.8.28 
    投以麻杏石甘汤后,内热得缓, 口干减,痰少且爽,鼻痒止,大便畅,苔薄,脉细。上方合度,原方出入。
    上方加南沙参20g  改石膏30g。
    复诊4:96.8.29~
    喘息未作, 痰少,苔薄,脉细。复查CT提示气道痉挛明显改善。再守原法调之。
    上方加生地15g
    藿胆片续服
    按语:本例来本科求诊时正适邪气壅实,痰浊恋肺以致肺气失宣,故用三拗汤宣肺平喘,方用广地龙配合麻黄加强平喘作用;枳实帮助平滑肌恢复张力,协助痰液排出;患者有过敏性鼻炎病史,且病起4月又为支气管哮喘好发之时,故按过敏性哮喘为治,配以徐长卿、苍耳草祛风抗过敏之品;开金锁、鱼腥草二味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功,又能减轻气道炎症,消除管壁肿胀,减少分泌物渗出,协助全方改善通气功能。由于患者初诊以泡沫痰且无内热征象,按寒证辨治,用附子以药测证温化后立见热象,口干痰粘不爽,似因药热而使痰凝厚不出;复诊时即去附子, 但热仍未解;复诊2改麻杏石甘汤后,痰少且爽, 喘息未作,随访过程中CT提示:气道痉挛明显改善。病情稳定。
案十一、赵××  男  66岁   已婚  NO:93-046856
    初诊:1996.1.18
    主诉:哮喘反复发作2年。
    现病史:哮喘8~9年,曾用温阳片后症状改善,近2年来哮喘反复发作,气喘痰多深部,不能仰卧,苔白腻质淡,脉弦滑。
    辨证:痰浊内恋,肺失宣肃。
    治则治法: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方名: 定喘汤合温肾法。
    方药: 炙麻黄6g   前胡12g  款冬10g  苏子10g  广地龙12g  半夏10g  青皮、陈皮(各)6g   附子6g   仙灵脾15g  枸杞子10g   丹参30g
    诊断:(中) 哮喘病     症型:寒痰蕴肺
         (西) 支气管哮喘
    医嘱:保暖,忌食生冷之品。
    复诊1:1996.1.25~1996.2.8
    喘减能平卧,痰仍有带黄,苔薄,脉弦滑。寒从热化,治拟宣肺平喘,佐以清热。
    炙麻黄6g   广地龙12g   附子6g   丹参30g  全瓜蒌12g  仙灵脾15g   枸杞子10g  开金锁30g  鱼腥草30g  生甘草6g    枳实10g  前胡10g  
    复诊2:1996.2.9~1996.3.8
    药后喘平,痰少,咯痰畅,苔薄。上方见效,按原意调治。
    炙麻黄6g   广地龙12g   附子3g   丹参30g  全瓜蒌12g  仙灵脾15g   枸杞子10g  开金锁30g  鱼腥草30g  生甘草6g    枳实10g   前胡10g  
    按语:该患者久喘曾用温阳片,症状得以稳定,近来年事已高,肾气渐衰,肾不纳气,故喘证反复不休,又遇寒令之时,病邪乘虚而入,致痰湿内恋,气喘加剧。沈老师根据中医对喘证发时在肺为实,平时在肾为虚认识。且曰“该患者喘疾缠身数年,复感时令之邪,引动伏饮,为本虚标实,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当拟重点温肺化饮,解决寒痰阻肺,气道不畅。”方用麻黄、前胡、枳实、苏子宣肺平喘,广地龙配合麻黄加强平喘力度,半夏温化痰饮,在这基础上加附子以温阳扶正,宣中有补,使肺气开,水道通,痰饮化,喘易平。药后患者喘平,但痰郁化热,见黄痰,表明肺部有感染,故加用清热消炎的开金锁、鱼腥草、四季青抗感染,服数帖痰少且易咯出,喘平。
案十二、傅××   女   37岁   已婚  NO:93-048965
    初诊:1996.1.18
    主诉:哮喘阵发性发作半年。
    现病史:去年五月用草熏蚊时发哮喘,现仍有哮鸣音,多嚏,痰多,苔薄腻质淡红,脉小弦滑。肺部听诊哮鸣音。
    辨证: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治则治法:宣肺化痰、平喘。
    方名: 三拗汤加减。
    方药: 炙麻黄6g   杏仁10g   生甘草6g  全瓜蒌12g  前胡12g  款冬10g   苏子10g   枳实10g   广地龙10g  开金锁30g   藿胆丸(吞)6g 
    诊断:(中) 哮喘病      症型:风热犯肺
         (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
    医嘱:忌辛辣及易发之品,如香菇、毛笋等。
    复诊1:1996.2.1~1996.3.16
    前方服14剂后痰液减少,喘未发,苔薄,脉滑。原法进治。
    炙麻黄9g   杏仁10g   生甘草6g  前胡10g  款冬10g  苏子10g   黄精15g  枸杞子10g         仙灵脾10g      
    复诊2:1996.3.17~1996.3.30
    昨日喘又作,但未大作,苔薄质淡红,脉滑数。前方出入。
    炙麻黄9g   杏仁10g   生甘草6g   前胡10g  款冬10g  苏子10g   广地龙12g  玄参10g  黄精15g  仙灵脾10g       
    复诊3:1996.4.1~1996.5.30
    服药3剂喘渐平,痰少,苔薄质淡红,脉细。症在向愈,当拟肺肾同治。
    炙麻黄6g   杏仁10g  生甘草6g   前胡10g  玄参10g  北沙参20g  天冬、麦冬(各)10g  枸杞子10g   生地10g  黄精15g
    复诊4:1996.6.1~1996.9.1
    连服上方,喘未作,无不适,苔薄质淡红,脉细。再以补肾防喘调治。
    六味地黄丸8粒  2次/日。
    按语:沈老师曰:引发哮喘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二,一则过敏,常与季节、饮食等有关;一则感染,这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在临床上不论是过敏所致,还是感染所为,治疗原则宣肺为主,肺宜开,方能降。开肺气可使外邪及痰液不致于收闭于内。沈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发现治喘规律提出治喘三部曲,发作期治肺治标、缓解期标本兼治、平息期治肾治本基本治法。治肺治标善用三拗汤加减,再配以前胡、枳实以及抗感染药物;标本兼治善用三拗汤加补肾的仙灵脾、枸杞子、生地、黄精等;治肾治本善用左归饮(丸)、右归饮(丸)、六味地黄丸等方药随证加减。本案用方特点分阶段论治。初诊正适哮喘发作之时,以宣肺治标为主,选用三拗汤加减。待病情缓解时,在宣肺基础上加仙灵脾、枸杞子、黄精补肾之品。症情控制后给予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按三部曲分别论治,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随访中未见喘作。
案十三、石××   女   44岁   已婚  NO:93-047985
    初诊:1997.7.3
    主诉:哮喘频作2月。
    现病史:漆过敏致喘,痰少,咯痰不爽,口干,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邪热壅肺,肺失宣肃。
    治则治法:清肺泄热,宣肺平喘。
    方名: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出入。
    方药: 炙麻黄9g  生石膏15g  生甘草6g  广地龙12g  枳实10g  前胡15g  全瓜蒌12g  青皮、陈皮(各)6g  鱼腥草30g  苍耳草15g  蒲公英30g
    诊断:(中) 哮喘病 症型:痰热壅肺
         (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
    医嘱:避免与漆接触。
    复诊1:1997.7.10~1997.7.23
    服上药7剂,喘平,咯痰爽,入夜口干,伴有咳嗽,胸内作痒,足抽筋,苔薄黄,脉细。前法见效,宗上之意,随证加减。
    炙麻黄6g  杏仁10g  生甘草6g  干芦根30g  白芍10g  木瓜10g   苍耳草15g  徐长卿30g  蒲公英30g  海螵蛸10g   青皮、陈皮(各)6g
    复诊2:1997.7.24
    药后诸症皆解,咳平,苔薄,脉细。守原方,以资巩固。    
    按语:患者因漆过敏致喘,使邪热壅肺,肺失肃降,致喘息不止,咯痰不爽,口干,故采用清肺泄热平喘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方中麻黄辛甘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辅相成,既能宣肺,又能泄热;生甘草与生石膏相合能生津止渴,又能调和麻黄与石膏的寒温药性;配以广地龙、前胡、枳实加强麻黄宣肺平喘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广地龙有解痉、平喘作用,枳实有加强平滑肌收缩作用 ,前者通过解痉达到平喘效果,后者通过排痰达到平喘目的,二者相伍相得益彰。全瓜蒌清化痰热,青皮陈皮健脾化痰,佐以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蒲公英、鱼腥草,抗过敏徐长卿、苍耳草。药后咳、喘皆平,症情得到有效控制。
案十四、郭××  女  73岁   已婚  NO:88-6640
    初诊:97.9.11
    主诉:间断咯血2年。
    现病史:95.8因发热、咳嗽,咯血少许,本院肺片、CT均提示:“左肺结节”,胸科医院三次住院,气管镜活检提示:“粘膜糜烂”。曾疑结核、肺癌、肺炎等,采用抗菌消炎不规则治疗1年余,抗痨治疗8月,虽热退,咳止。但97.4复查CT分层片报告左肺结节较前片增大,气管镜活检提示仍粘膜糜烂,继续抗菌消炎无效,于97.9来本科诊治时仍咯血少许,口苦腻,大便稀2~3次/日,无咳嗽、胸痛、发热,苔薄腻,脉滑数。
    辨证:邪热壅肺,肺脉瘀滞。
    治则治法:清肺化痰,逐瘀散结。
    方名: 苇茎汤合甘桔汤加减。
    方药: 生米仁30g   桃仁10g   桔梗4g    生甘草4g   鱼腥草30g   开金锁30g   半枝莲30g   黄芩15g  广藿香20g   青皮、陈皮(各)6g   黄精10g
    诊断:(中)肺痈       症型:邪热壅肺  痰热瘀结
         (西)慢性肺炎
    医嘱:忌辛辣之品。
    复诊1:97.9.27~97.11.27
    投清肺化痰,逐瘀散结之剂,口苦腻解,仍有咯血少许,大便日解一次欠实,苔薄,脉滑。上方合度,按原方之意加减。
    上方去桔梗4,加山慈菇10  赤芍15
    复诊2:97.11.28~98.3.14
    连服上方数月,偶有咯血少许,大便正常,98.3复查CT提示左肺结节较前片缩小,余无不适,苔薄,脉细。益气固表,清肺软坚祛痰化瘀。
    生黄芪20g   白术10g   防风10g  广藿香20g   鱼腥草30g   半枝莲30g   制南星10g  菝葜20g   青皮、陈皮(各)6g   茜草15g   山楂15g  牡蛎30g
    复诊3:98.3.15~98.12.31
    服清肺软坚化痰之品,咯血即止。然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调治半年之久,无不适。98.12复查CT报告左肺结节同前片相似,但病灶色转淡。苔薄,脉细。前法见效,按原意治疗。
    按语:本例病初因受风热之邪袭表犯肺,肺气失于宣肃,久郁痰热瘀结,肺脉瘀滞,致肺部结节形成,咯血不止。沈老师先取千金要方治肺痈苇茎汤及金匮要略甘桔汤之意,清肺化痰,逐瘀排脓,因本方在清热解毒方面,力量尚嫌不足,加清热解毒的鱼腥草、开金锁、半枝莲、黄芩等以提高药效,邪热清后,然后标本兼顾,以扶正补托之法,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基础上达到祛邪目的,故选用玉屏风散加清肺软坚祛痰化瘀之品,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案十五、李××  男  47 已婚
    初诊:1994.11.26
    主诉:支气管哮喘40年余,伴服激素10年
    现病史:患者自幼 (5岁) 哮喘宿疾缠身,当时用氨茶碱能缓解。年届30岁以后,氨茶碱不能控制,开始用激素长达10年之久,每年因大发作,需临时加用大剂量强的松。临诊见满月脸,动则有哮鸣音,服强的松30mg/日,舌质红苔薄根剥,脉细。
    辨证分析:肺肾二虚 肺失宣肃,肾不摄纳。
    治则治法:补益肺肾 宣肺平喘。
    方名:  温阳片合三拗汤加减。
    方药:  炙麻黄12g   生地、熟地(各)12g   黄精12g    黄芪30g  巴戟肉10g   仙灵脾10g    补骨脂10g    天冬12g  甘草6g    广地龙12g    甜葶苈10g
    诊断:(中) 哮喘病    症型:肺肾亏虚
         (西)激素依赖型顽固性支气管哮喘
    医嘱:禁烟,保暖,注意季节变化调适衣着。
    复诊1:94.12.11~95.3.15
    服药2周后,肺部哮鸣音消失,症状缓解,苔根不剥,脉细。上方见效,原方守之。
    上方加青皮10,改为仙灵脾15。
    同时改服强的松25mg/日,随后每2周减为强的松5毫克/日,减至10毫克/日时,每2周以1/4剂量进行递减。
    复诊2:95.3.16~95.4.14
    喘未作,停服强的松,改用必可酮气雾剂吸入600~800微克/日。吃饭时易头汗淋漓,余无不适。苔薄,脉细。当拟补肾敛汗。
    炙麻黄6g    生地、熟地(各)12g   黄精12g    生黄芪30g  巴戟肉10g   仙灵脾15g    白术10g    生牡蛎30g   广地龙12g   五味子5g    大枣7只
    复诊3:95.4.15~98.10.10
    4年随访期间,连进补肾之品,小喘仅有3次,必可酮气雾剂用量减至200微克/日维持,满月脸消退,苔薄根不剥,脉细。上方合度,仍以补肾调之。
    炙麻黄10g    生地、熟地(各)10g   北沙参30g  黄精12g  生黄芪30g    天冬、麦冬(各)10g   仙灵脾15g  巴戟肉15g  广地龙12g    丹参30g    山茱萸肉10g  山药10g
    按语:此例系喘家,自幼哮喘宿疾缠身,每周小作,每月大作,历尽30余年,久服氨茶碱、强的松、激素气雾剂等,虽能控制哮喘不入持续状,但仍反复小发或中发,激素难以戒除。临诊时服强的松30mg/日,喘证仍作未平。沈老师采用先治病(补肾宣肺平喘),病情控制后再加强补肾益气用量(仙灵脾15g  黄芪30g),逐步递减激素,使口服激素得以戒除,虽仍使用激素气雾剂,但减至最低剂量仅为200微克/日维持(此剂量不致于抑制肾上腺皮质),且病证得到有效控制,满月脸消退,随访4年仅小喘3次。
案十六、赵××  男   13岁   未婚  NO:93-025715
    初诊:1995.11.2
    主诉:尿蛋白12年,服强的松10年。
    现病史:患者因反复尿蛋白12年,肾穿刺病理提示微小病变型肾炎,持续服强的松达10年,用量30mg/日时尿蛋白消失,减服至5mg ~10mg/日时,因感冒又现尿蛋白,只得重新加大强的松用量,进行新一轮的递减,如此反复发作共5次,5年前开始每遇5月末或6月初哮喘发作后亦有尿蛋白增多现象。临诊时,见满月脸、多毛、形体矮小、身高1.5米、易感冒、纳寐二便可,服强的松20mg/日,苔薄质淡红,脉细。肝、肾功能正常,尿蛋白(-)。
    辨证分析:肾气虚损 卫表不固。
    治则治法:补肾益气固表。
    方名: 六味地黄丸合玉屏风散加减。
    方药: 生黄芪30g   生地15g   山茱萸肉10g   山药10g  丹皮10g   白术10g   防风6g    茯苓10g  甘草4g    益母草30g   牡蛎30g
    诊断:(中)虚劳、劳淋     症型:肾气虚
         (西)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型肾小球肾炎)
    医嘱:低盐饮食,注意休息。
    复诊1:1995.11.9~1995.12.13
    上方合度,无不适,苔薄质淡红,脉细。尿蛋白(-)。仍以补肾益气固表调之。
    原方改黄芪40g  加牡蛎30g。
    强的松20mg/qd
    复诊2:1995.12.14~1996.5.30
    服上方1月半,一般情况尚可,苔薄,脉细。尿蛋白持续(-)。按原方之意加减。
    上方去牡蛎30,加骨碎补15,仙灵脾10~15。
    改服强的松40mg/隔日,每隔2周递减5mg,按上方法递减至10毫克/隔日时,改为1/4剂量递减,如7.5mg/隔日逐渐递增至1.25mg/隔日,每2~3周递减一次,逐步停服。在服30mg/隔日时(相当于每日15mg),仙灵脾用量为10克。5~10mg/隔日时,仙灵脾增至15g。
    复诊3:1996.6.1~1996.12.1
    服药期间偶有感冒、哮喘发生,但症状较以往明显减轻,且未见尿蛋白重现。于1996年6月激素戒除,无不适,苔薄,脉细。
    继续服上方。
    1年后随访未见尿蛋白、哮喘未作,满月脸消退,身高由原1.5米增高至1.68米。
    按语:本例患者自幼(1岁)因肾病综合征服激素长达10年之久,虽对激素较敏感服40mg尿蛋白消失,但多次减服至5~10mg时均因症状反复而告失败。沈老师曰:该病多见小儿,小儿脏腑娇嫩,肾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肾为封藏之脏,肾气受损,封藏失司,使精微物质渗漏泄下,屡见尿蛋白。又因长期服用激素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致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冒,使外邪与体虚交会进入恶性循环,应从体质调理”。常用六味地黄丸合玉屏风散方随证加减。为提高自身激素分泌加用仙灵脾,并逐步增量至15克,激素戒除成功后,年随访中偶尔有轻微感冒,但再未见尿蛋白,且满月脸消退,身高亦恢复正常,说明长期用激素导致自身肾上腺萎缩废用,由此对激素依赖而不能撤除,现用补肾益气固表既使自身肾上腺皮质恢复功能而激素亦得以撤除。
案十七、张××   女  44岁  已婚  NO:94-147256
    初诊: 1996.11.7.
    主诉:颈部肿痛8月,服强的松5月。
    现病史:患者因颈部肿痛6个月,曾住华山医院内分泌科诊治,B超提示:甲状腺两叶炎症(慢性),右叶小结节形成。扫描提示:甲状腺多发性冷结节,左叶功能低下。CT提示:甲状腺左叶稍大,内有低密度。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 曾用强的松治疗5个月,初服剂量30毫克及10mg隔日交替,共服2个多月,症状及体征未控制,后改服30mg/日加消炎痛50mg/日, 2个月后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来本科中药治疗。临诊时正服强的松30mg/日,右颈仍痛、口干、大便干结、脉率80次/分,苔薄,舌色略暗,脉细。
    辨证分析:痰火久郁,损及肾阴,阴虚内热。
    治则治法:滋阴泻火,软坚化痰。
    方名: 大补阴丸化栽。
    方药: 生黄芪60g   生地30g   知母10g   黄精15g   夏枯草30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丹参15g   山慈菇15g   青皮、陈皮(各)6g。
    诊断:(中)瘿瘤病     症型:阴虚火旺
         (西)亚急性甲状腺炎
    医嘱:忌辛辣之品,保持良好情志。
    复诊2:1996.11.21~1996.12.5
    药后患者大便见好,颈痛缓解,阴虚火旺症状明显改善。苔薄舌色略暗,脉细。前法见效,按原方守之。
     守原方
    复诊3:1996.12.6~1996.12.20
    近来感乏力,夜寐安,纳可,大便日解,苔薄质淡红,脉细。气阴二虚,当拟益气养阴,佐以软坚化痰。
    生黄芪60g   生地15g   仙灵脾10g   夏枯草30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枳实10g   广藿香20g   莪术10g   青皮、陈皮(各)6g   桔梗4g    生甘草4g   象贝母15g
    每2周递减强的松5mg。
    复诊4:1996.12.21~1997.4.13
    当强的松改至10mg/日~10mg/隔日时,颈痛消失,但仍感乏力,且怕冷,似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苔薄,脉细。原方加减。
    上方去知母10,加附子6,仙灵脾改为15,放慢递减激素剂量由5mg/隔日~2.5mg/隔日~1.25mg/隔日。
    复诊5:1997.4.14~1998.4.10
    于1997.4.14始停服激素,继续服中药2个月,1年后随访,患者主诉略乏力,余无不适。
    按语:本案病程不长仅6个月,但连续服激素已5个月,症状及体征虽有所改善,但仍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且出现五心烦热、口干等激素副反应症状,沈老师先采用滋阴泻火、软坚化痰方法,在治病同时缓解激素的副反应。在递减激素过程中,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征象,由此加用温肾的仙灵脾与附子,使患者激素戒除,病情得到有效地控制,随访1年未见复发。
案十八、邹××   男   31岁  已婚  NO
    初诊:1998.3.12
    主诉:反复尿蛋白伴有高血压1年余,服强的松5月。
    现病史:患者1997年1月体检发现尿蛋白(+),高血压BP 16/12kpa,于1997年10月住上海中山医院作肾穿刺病理报告“14个肾小球,2个玻璃样变,大部分肾小球系膜基质轻度增生伴系膜细胞轻度增生,少部分肾小球大致正常,肾小管少量再生及扩张,有蛋白管型,间质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免疫萤光检查:IgA(+)、IgM(±)、C3(-)、HbS(-),肾功能正常。曾用洛汀新、潘生丁、强的松治疗,血压基本控制正常范围,但仍有尿蛋白(+~++),目前服强的松20mg/qod,纳、寐、二便可,易感冒,面色灰暗,唇甲青紫,苔薄质暗,舌下静脉曲张,脉细。
    辨证:肾气虚损 卫表不固,血瘀内阻。
    治则治法:补肾益气固表,活血化瘀固涩。
    方名: 玉屏风散合益肾汤加减。
    方药: 生黄芪50g   白术10g   防风10g   仙灵脾15g  枸杞子10g   丹参30g   芡实15g   益母草30g  川芎10g   当归10g   赤芍10g   六月雪30g   茯苓10g   车前子15g
    诊断:(中) 劳淋、虚劳    症型:肾气虚   血瘀内阻
         (西)局灶节段性肾炎(IgA型肾病)
    医嘱:忌辛辣、烟酒之品,忌房事,注意休息。
    复诊1:1998.3.26~1998.5.14
    服药2周后感腰酸,尿RBC 7~8,尿蛋白(+),面色仍灰暗,唇甲青紫,苔薄质暗,舌下静脉曲张,脉细。肾气虚,瘀血内阻,瘀血不祛,新血不生,当拟补益肾气,祛瘀止血。选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丸合加减
    生黄芪50g   白术10g   防风10g   仙灵脾10g  枸杞子10g   六月雪30g   生地15g   山茱萸肉10g   山药10g   丹皮15g   茯苓10g   芡实15g   茜草15g
    复诊2:1998.5.15~1998.7.23
    连服1月药后尿蛋白(-),RBC(-)无不适,苔薄质暗滞,脉细。上方合度,仍按原方调之。
    强的松减量10mg/qod→7.5mg/qod……2.5mg/qod,每2周递减一次,
    复诊3:1998.7.24~
    面色灰暗已退且转为红润,腰酸明显改善,已戒除强的松一周,尿蛋白未见异常,一般情况好,苔簿质淡红脉细弦。续上方调治
    半年后随访未见异常。
    按语:局灶性肾炎(IgA型肾病)是一组非弥漫性肾小球炎症,病变常局限于肾小球的一部,有时仅波及部分肾小球,以蛋白尿、血尿为临床特征。目前西医尚无理想药物,对激素也不敏感。本案诊断明确为局灶节段性肾炎(IgA型肾病),因反复蛋白尿用强的松无效求诊。沈老师认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或系膜细胞增生,往往有纤维化病理变化趋势,当从血瘀辨之。临诊见患者面色灰暗,唇甲青紫,苔薄质暗,舌下静脉曲张征候,符合血瘀证诊断。又因长期服用激素干扰HPAT轴功能致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冒,为此采用补肾益气固表、活血化瘀,选玉屏风散合益肾汤加减。初诊患者肾虚不显虽也从补肾益气着手,但补肾气力量不够,又因活血化瘀力大,肾气不足显现,故药后出现腰酸,血尿征象,改用六味地黄丸,同时选祛瘀止血方法,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随后递减激素剂量,使患者激素戒除成功,半年后随访未见异常。
案十九、蒋××   女   38岁   已婚  本院职工
    初诊:1997.7.24
    主诉:慢性尿路感染,伴腰酸,腹胀4年。
    现病史:4年前因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见红、白细胞,曾用抗菌素治疗,临床症状时好时作,反复不愈。临诊腰酸,腹胀,纳寐尚可,镜下见尿WBC 4~8,RBC 1~2,苔薄黄质偏红,脉细数。
    辨证:膀胱湿热未清,肾气亏损。
    治则治法:攻补兼施,补肾通淋。
    方名: 知柏地黄丸合八正散加减。
    方药:  生地10g   续断15g   当归10g   枳实10g   石苇30g   地锦草30g   黄柏10g   车前子15g  青皮、陈皮(各)6g   生甘草4g    滑石包10g
    诊断:(中)劳淋      症型:肾虚  膀胱湿热
         (西)慢性尿路感染
    医嘱: 多饮茶,勿过度劳累。
    复诊1:1997.7.31~8.19
    腹胀好转,但腰酸依旧,劳累加剧,需要用腰托。“B”超提示:右肾下垂3.5cm。尿检WBC2~4, RBC1~2。苔薄脉细。肾气下陷,补肾升陷,佐以清热通淋。
    升麻10g   柴胡6g   生地10g    续断15g  当归10g   枳实10g  石苇30g   地锦草30g  黄柏10g   车前子15g  生甘草4g   滑石包10g  青皮、陈皮(各)6g 
    复诊2:1997.8.20~1997.9.18
    腰酸见好,去腰托后无不适,尿检正常,苔薄脉细。上方见效。
    复诊3:1997.9.19~1998.1.8
    病情稳定,尿检持续阴性。苔薄脉细。原方巩固。
    备注:在治疗期间用氟哌酸、可乐比妥,各服1周交替循环使用3月。
    半年后随访,尿检阴性。    
    按语:慢性尿路感染疾病中医归属于“淋证”范畴,常因湿热蕴结下焦,久淋不愈,耗损肾气,使疾病易于反复。西医常以抗菌素交替使用以免耐药。中医习用清热利湿为法则。二者单用虽均能改善症状,但治愈率很低。 沈老师认为:“要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特长,取长补短。一方面利用西医抗菌素优势,积极控制炎症;另一方面利用中医整体调节特长,以攻补兼施为原则,采用补肾通淋方法。二者有机地相结合,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临诊常见腰酸,腰为肾之府,故在治则上以补肾为主,佐以清热利湿之品,善用生地、续断补肾,用地锦草、石苇、滑石、车前草、生甘草等清热通淋,同时以两种抗菌素交替使用。
    本案特征为久淋(劳淋),病久而气下陷(肾下垂),气陷者宜升,气升而水自下,故用药特点在补肾基础上取补中益气汤之意,选升麻、柴胡提升之品,使气升水降尿自利。经补肾益气通淋,抗菌消炎综合疗法,患者症情稳定,半年后随访,尿检持续阴性。
案二十、叶××   女  36岁  已婚  本院职工
    初诊:1997.7.24
    主诉:慢性尿路感染3年,腰酸,尿急,伴口干苦1月。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尿频尿急,尿检RBC10~12,WBC40~50,尿培养大肠杆菌计数超过10万。曾用氟哌酸、环丙沙星、丁胺卡那、S.M.Zco、强力霉素、头孢拉啶、阿莫西林等抗菌治疗,症状反复。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未见异常。上月又发现镜下血尿6~8/HP,用抗菌素1月未效,现腰酸且尿急,口干苦,苔薄质红,脉细数。
    辨证:肾阴不足,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治则治法:补肾清热利湿,佐以凉血止血。
    方名: 补肾法合六一散加减。
    方药: 生地10g   续断10g   地锦草30g   大青叶15g  车前子30g   生甘草4g   小蓟草30g   侧柏叶15g   滑石包10g  青皮、陈皮(各)6g   
    诊断:(中) 劳淋    症型:肾虚   膀胱湿热
         (西) 慢性尿路感染        
    医嘱:多饮茶。
    复诊1:1997.7.31~1997.9.16
    口苦、尿急均见好转,腰酸依旧,尿检RBC3~4,苔薄,脉细。肾阴不足,湿热未清,再以前法出入。
    生地10g   续断10g   地锦草30g   大青叶15g  车前子30g  生甘草4g   小蓟草30g   侧柏叶15g   滑石包10g  青皮、陈皮(各)6g    石苇30g   枳实10g
    复诊2:1997.8.7~1997.9.17
    腰酸见好,口苦,尿急已愈,尿检RBC2~4,苔薄舌暗,脉细。下焦湿热渐清,仍以原意调治。
    续上方
    复诊3:1997.9.17~1998.1.8    
    上方合度,腰酸缓解,尿检正常。苔薄,脉细。原方续进,以资巩固。
    备注:在治疗期间用氟嗪酸、可乐比妥, 各服1周交替使用3月 ,半年后随访,尿检阴性。   
    按语:  早在《内经》既有淋病的记载。《金匮要略》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并认为热在下焦所致。 《张氏医通》曰:“诸淋所发,皆由肾虚而膀胱生热也。水火不交,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 蓄在下焦,故膀胱里急,膏血砂石,从水道出焉。” 沈老师曰:“泌尿道犹如下水道,必须经常保持通畅,所谓'流水不腐’,故通利是治疗尿路感染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的长处。”
    本案系淋家,尿频尿急之疾缠身,曾用数种抗菌素,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易反复不能痊愈。 沈老师在补肾基础上,加大地锦草、大青叶、车前子、石苇、 生甘草、 滑石清热通利的药量;用小蓟草、侧柏叶祛瘀通利。加以抗菌消炎西药的交替使用,按上法验之,颇见成效。经半年综合疗法,患者得以康复,尿检持续阴性。
案二十一、吴××    男  47岁   NO:86-061883
    初诊:1999.12.8
    主诉:尿频、腰酸、蛋白尿3月。
    现病史:患者3月前因盐水反应致肾功能衰竭,经血液透析后病情处于稳定,但常感尿频、咽不适、腰沉、尿蛋白+,RBC3~10,苔黄腻,脉弦。
辨证:肾气亏损,湿热未清。
    治则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名: 石苇散合六一散加减。
    方药:  广藿香20g  地锦草30g  石苇30g  六月雪30g  茜草15g  生地10g  续断15g  板蓝根10g   黄柏10g  滑石包10g  生甘草4g   车前子30g  青皮、陈皮(各)6g
    诊断:(中)淋证     症型:湿热下注
         (西)尿路感染
    医嘱:避免劳倦过度,低盐饮食,多饮茶,忌辛辣之品。
    复诊1:1999.4.8~1999.4.21
    按上方连服4个月,尿频已除,腰已舒适,蛋白尿消失,尿RBC1~2,苔薄,脉弦。前法见效,原方化栽。
    广藿香20g  地锦草30g  石苇30g  六月雪30g   茜草15g  生地10g  续断15g  黄柏10g   益母草30g  滑石包10g  生甘草4g   车前子30g  青皮、陈皮(各)6g
    复诊2:1999.4.22~1999.6.10
    投以清热利湿,通淋之剂,诸症皆解,四次复查尿常规均为正常范围,苔薄,脉弦。上方合度,湿热之邪已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改服六味地黄丸调治。
    按语:本案因盐水过敏反应(毒性反应)而损伤肾脏,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血透后病情虽处于稳定,但肾气已损,膀胱气化失司,湿热之邪内恋,尿频不愈,按“急则治标”法则,先清膀胱湿热之邪,经石苇散合六一散等通利之剂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然又按“缓则治本”原则,给予补肾的六味地黄丸调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案二十二、戴××   男  60岁  已婚  84-24563
    初诊:1997.6.26
    主诉:尿频、尿急1月。
    现病史:患者曾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近1月又感尿频,尿急,排尿刺痛,溺后余淋,腰酸,口干苦,尿中见白细胞,经抗菌素治疗后尿中白细胞消失,但尿频、尿急等症依旧不消,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湿热下注膀胱。
    治则治法: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方名: 石苇散加减。
    方药:  石苇30g   地锦草30g   滑石包10g  生甘草4g   黄柏10g   车前子、车前草(各)30g   广藿香20g  青皮、陈皮(各)6g   枳实10g   焦山楂、焦六曲(各)10g   
    诊断:(中) 热淋       症型:湿热下注
         (西) 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       
    医嘱:多饮茶、注意休息。
    复诊1:1997.7.10~1997.8.6
    投以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剂,尿频、尿急、排尿刺痛均解,溺后余淋好转,仍腰酸,尿检(-),苔薄,脉弦滑。湿热未清,再以前法出入。
    滑石包10g  生甘草4g  黄柏10g   地锦草30g  地锦草30g   石苇30g  车前子、车前草(各)30g  广藿香20g  青皮、陈皮(各)6g   枳实10g  王不留行10g
    复诊2:1997.8.7~1997.9.16
    腰酸见好,口干苦亦消,仍溺后余淋。苔薄,脉弦滑。下焦湿热渐清,仍以原意调治。
    续上方
    复诊3:1997.9.17~1998.1.8    
    上方合度,腰酸缓解,尿检(-)。苔薄,脉细。原方续进,以资巩固。
    按语: 慢性前列腺炎常因劳累而易作,不易根治,故属“劳淋”范畴,劳淋多从虚证论治。但本案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阶段,虽经抗菌素治疗尿中白细胞消失,炎症有所控制,但余邪乃未清,尿频尿急尿痛等症依旧,如施以滋养肝肾之品,则易留邪,伏邪留体,病难愈。沈老师以发病时治实,缓解时治虚为原则,从祛邪治实着手,在清利湿热之中,加通络的王不留行活血行瘀散结之品。取得良效。
案二十三、周××   男  40岁  已婚  88-004501
    初诊:1996.11.21
    主诉:尿频、尿急1月。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前列腺炎史多年,1月前因尿频、尿急作“B”超检查提示有前列腺结石。近日尿频、尿急加剧,伴有龟头胀感,尿检(-),纳寐可。用普鲁本辛、抗菌素等药综合治疗,症状未解来本科求诊。苔薄舌尖刺暗赤,脉弦紧。
    辨证:下焦瘀滞。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通淋导滞。
    方名: 桃红四物汤合石苇散加减。
    方药: 当归15g   桃仁10g   莪术10g   王不留行10g   泽兰、泽泻(各)15g  枳实10g   石苇30g   地锦草30g    车前子、车前草(各)30g    滑石包10g  
    诊断:(中) 热淋、石淋       症型:下焦瘀滞
         (西) 前列腺炎(结石)       
    医嘱:多饮茶,忌辛辣之品。
    复诊1:1996.12.5~1997.1.2
    自停药1周,症状同前未消,苔薄舌尖刺暗赤,脉弦紧。症属同前,原方加减。
    当归15g   桃仁10g   莪术10g   王不留行10g  泽兰、泽泻(各)15g  枳实10g   石苇30g   地锦草30g   车前子、车前草(各)30g &nbs     
(0)

相关推荐

  • 中医内科学——瘿病痰结血瘀——海藻玉壶汤——阴阳解析

    海藻玉壶汤--阴阳解析 瘿病痰结血瘀证候: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呆,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剂:海藻玉壶汤加减 海藻玉壶 ...

  • 中医内科学——积聚肝气郁结——木香顺气散——阴阳解析

    木香顺气散--阴阳解析 积聚肝气郁结证候: 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剂: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g ...

  • 中医内科学——疟疾正疟——截疟七宝饮——阴阳解析

    截疟七宝饮--阴阳解析 疟疾正疟证候: 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 ...

  • 沈自尹验方

    急支糖浆 [组成]  麻黄.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枳壳.前胡.紫菀.甘草 [功效与主治]清热消炎.祛痰止咳,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及支气管炎哮喘有感染型. [用法与用 ...

  • 沈自尹证治经验

    一.预防支气管哮喘季节性发作 古人言"未发时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治喘咳不离于肺,不只于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传统医学 ...

  •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命门在肾

    民间补肾说由来已久,明代命门学说则把"肾"视为生命之门那般重要.作为西医出身的名老中医,沈自尹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了补肾方药具有延缓细胞凋亡的作用.八十四岁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他, ...

  • 刘沈林教授医案研读(四便秘)

    案一  曹某,女,66岁,2004年12月7日初诊.患者大便秘结难解,脘腹痞胀,舌苔白腻质淡,脉细.证属脾胃气机不和,腑行不畅. 木香10g  砂仁3g (后)陈皮6g  法半夏10g   云茯苓12 ...

  • 沈自尹

    沈教授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仙灵脾有提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且保护外源性皮质激素抑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的作用,且对肾上腺皮质有直接保护与促进的效应.根据古书记载仙灵脾药物功能及现代药物研究的机理, ...

  •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老中医治病经验

    沈自尹(1928年-),男,汉族,浙江镇海人.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是年8月广州岭南医学院高师班学习,1953年8月返回上海医科大学第一 ...

  • 张新民,沈自尹院士,弓唯

    张新民,沈自尹院士,弓唯一,张卫东,张素琴... 本发明属中药领域,涉及一种含有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淫羊藿苷和黄芪甲苷的防治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属中药领域,涉及中药有效成分淫羊藿苷的 ...

  • 选奇汤治疗眉棱骨痛(沈经宇医案)

    I导读:本方解表清里,对于外感风寒,郁久化热内伏,遇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触动的头痛效果颇佳.临床常用于眉棱骨痛.偏头痛,及球后视神经炎.鼻窦炎等.(编辑/唐义超) 选奇汤 作者/钟 ...

  • 临床医案——双下肢动脉硬化  沈某,女,...

    临床医案--双下肢动脉硬化 沈某,女,60岁,主诉:双下肢行走时疼痛2月,双下肢彩超提示双下肢动脉硬化并多发性硬化斑块形成,舌淡红,苔薄,脉弦,治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3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