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气”

摘要:宗气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此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其理论对于临床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随着当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逐渐增多,熟悉并掌握宗气理论在临床治疗相关疾病中的运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试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论阐述,进一步辨明宗气相关理论,辨析宗气与心肺的生理、病理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更明确的依据。

气在人身有元气、卫气、营气、宗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称谓,或以其来源及功能命名,或以其分布部位命名,其运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宗气作为人身重要的气,对心肺的功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灵枢·邪客》所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理论对心肺系统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兹辨析如下。

1 宗气与大气

历代医家对大气与宗气有不同的认识。《黄帝内经》论述“大气”的篇章共有11篇,从11篇文献所涉及的“大气”内容可知,大气含义可概括为自然之气、邪气、宗气、经脉之气四大类。《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tuán]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此处大气即指宗气。孙一奎认为,大气即为宗气,云“宗气又叫大气,是为诸气的宗主……肺脏必因之始能呼,肾脏必因之始能吸,营气赖之始能营于中,卫气赖之始能卫于外”。而喻昌认为“或谓大气即膻中之气,所以膻中为心,主宣布政令,臣使之官……膻中既为臣使之官,有其职位矣,是未可言大气也。或谓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举之为尊主也。讵 [jù]知宗气与营气、卫气为三隧,既有隧之可言,即同出入地中之气而非空洞无着之比矣”。喻昌不认同大气是宗气或是膻中之气,虽然未描述大气的实质,但认为大气的功能为“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神气化灭,气立孤危”。张锡纯对大气理论的阐述更全面透彻,他认为“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也”,且“宗气即是大气,为其后天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气”。笔者就“大气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与宗气“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认为大气积于胸中,斡旋气机,动则为宗气,辅助心肺行其职。正如《读医随笔》云:“宗气者,动气也。”

2 宗气的生成与功能

《灵枢·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可知大气是由后天脾胃化生之气与呼吸之气相合而成。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言“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可知宗气因其走息道,还可助肺之外府鼻的功能。

张锡纯对大气的生成有独到精辟的见解,指出“人未生时,皆由脐呼吸,其胸中原无大气,亦无需乎大气,迨胎气日盛,脐下元气渐充,遂息上达胸中而生大气,大气渐满,能鼓动肺膜而使之呼吸,即脱离母腹,由肺呼吸而通天地之气矣”,又谓“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认为它的功能是“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

是以知大气根于肾,养于脾胃,通于自然之气,存于胸中,动则辅助心肺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血气,且对精神、智力、四肢动作都有影响。

3 宗气生理功能失调的表现及治疗

宗气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体现为宗气不足与宗气下陷,且二者在心肺两脏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肺脏的影响是“膻中者,为气之海……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可出现呼吸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语音低微,气紧,呼吸困难似喘等症状;在心脏则是“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可出现心悸,心痛,胸中憋闷,口唇发紫等症状。但宗气兼理心肺,总行气血,是心肺联系、协调的纽带,在宗气的燮理作用下,心肺机能达到高度的分工与合作,病理状态下,宗气也成为心肺病变相互传变、相互影响的中介。故治疗时不可偏执一脏,且临床上可形成夹寒、夹瘀、夹痰等虚实夹杂的证候,需因人制宜兼顾扶正驱邪两面。

3.1 宗气不足 是因贯注心肺之气不足,而使心肺两脏生理功能轻微失调引起病理症状。此期症状因宗气虚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但病情较宗气下陷者轻,只需“虚者补之”,预后好。跟导师刘杨教授治一病案:

陈某,女,19岁。诉时胸闷、短气,眠稍差,得叹息则觉气稍舒,心电图正常,脉细,舌淡、苔薄白。

处方:生晒参10g,五味子10g,麦冬15g,桂枝5g,炙甘草15g,生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枳壳15g,竹茹15g,酸枣仁15g,黄连6g,炒稻芽30g。

因患者只是宗气稍有不足,心肺症状轻浅,只见胸闷、短气,故以生脉散补益宗气,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并随症加减药物治疗兼症,收效颇佳。

3.2 宗气下陷 张锡纯曰“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正如《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外因素导致宗气虚极自陷,不能坚守其位而下陷于中下焦,这与中气下陷于下焦同理,但二者所发生的脏腑不同,一主在心肺,一主在脾胃。宗气下陷是宗气由虚进一步发展而来,症状严重,如张锡纯所述“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易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甚者如《灵枢·五色》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这说明了宗气由虚至陷至竭,导致人死亡的过程,也说明宗气下陷者,病情危急,需及时治疗,且治疗时除补其不足,还需升举阳气,使宗气回归其位。

如毛以林教授治一病案:赵某,女,70岁,患冠心病20余年,2008年因心绞痛发作,在某院行右冠脉支架置入手术。2009年3月16日来诊,诉每天下午5~7时及夜间频发心前区闷痛,发作时,先感到右手虎口胀痛,然后沿着手臂内侧前缘向上发展,随后心前区闷痛、心绞痛,右上臂酸胀随之缓解。同时,伴有气短乏力,心悸,严重时每次大便后心绞痛必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心悸气短,心气虚也;右臂胀痛沿手太阴肺经上行,为肺气虚,乃气虚不能行血脉。

证属心肺气虚,治宜升补宗气,方拟升陷汤合丹参饮:生黄芪30g,白参5g,升麻3g,柴胡5g,怀山药15g,桔梗10g,丹参20g,砂仁5g,檀香6g,当归20g,炙甘草10g。5剂。复诊:服药后病情大为缓解,5天只发作心绞痛2次,疼痛明显减轻,且持续时间很短,乏力明显好转。舌脉同前,遂予上方加葛根30g、何首乌10g,继进10剂,病情缓解。

此案因患者宗气下陷,心肺功能难以维持,症状严重,病情危急,故治疗除以白参、黄芪补益宗气外,还需重用黄芪升举宗气,稍加升麻、柴胡、桔梗协黄芪之功,随症加减治疗兼症,使病情得到好转。

4 结语

大气留于中则斡旋全身之气,动则为宗气以助心肺。心肺并居上焦是人身至关重要的两脏,宗气是心肺功能的集中体现,其理论在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需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