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曾“劝退”一名战区负责人,他参与过公司的品牌升级、文化变革,属于公司变革的核心成员之一。与他共事期间,能感觉到他与同级别管理者相比有很多优势。他曾在大公司就职,职场经验丰富,管理知识应知尽知;他毕业于名牌大学理工科,理性思维能力很强,公司推出的新举措、新政策他都能理解,并且可以举一反三,个人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因为他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所以我把他选为公司变革的核心成员,公司内部所有的重要培训、会议都请他参加,一些名额极为有限的外部高端培训,我也会安排他和我一同参加。可就是这样一位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员工,实际的工作绩效却非常不理想,人才盘点时的排名甚至垫底。我相信,每个企业都有这种各方面都很优秀,可就是做不出业绩的员工。他们身上到底缺少什么呢?曾国藩曾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胸)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两个挑着很沉的担子的农夫相遇了。他们谁也不愿意让路,因为路太窄了。谁先让,谁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附近站了好多看热闹的人。有的说:“小伙子应该让老大爷。”有的说:“担子重的应该让担子轻的。”可是这两个人谁也不理,就这么大眼瞪小眼地站着。事情似乎陷入了过了一会,又走来一个人。他什么也没说,推开看热闹的人,赤脚走到田埂边,朝着长者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有时候,只要身份稍微转换一下,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置身其中的人,事情就会有转机。曾国藩称这种人为“躬身入局的人”,我们则称这种人为“做事的人”。“做事的人”不是在解决想象中的一个个问题,而是在回应真实世界中的一个个挑战。那位被公司“劝退”的战区负责人,具备了一名优秀领导者的很多外在条件,但唯独缺乏“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的精神。我在询问管理人员一些店铺和部门问题的时候,一般可以得到两类回答。一类回答是“我们正在如何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回答的管理人员是自己入“局”、主动跳进水田里的“躬身”者。另一类回答是“我需要去问问下属”。这样回答的管理人员,他的工作就是“安排一下”。公司里的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内部客户,每个人的工作都不应以上级领导为中心,而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赋能。为客户赋能,就要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站在客户的立场开展工作,要“躬身”入客户的“局”。作为上级,不能只是工作任务的布置者,他要和员工一起探讨达成目标的路径,越是困难的工作,越是要给员工指导和建议。如果上级只是把公司的任务简单地转给下属,他就没有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职责,就无法得到下属和客户的尊重。管理人员的绩效和满意度差,多是因为不“躬身”、不“入局”。躬身入局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只深入自己的业务或者自己下属的业务,他对于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也能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也能提供好的建议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不论承担什么角色,躬身入局者在行动时总是把自己当作主人。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是对管理者“行动力”的要求。真正的行动是深入业务场景,和客户、下属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克服困难,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承担责任。败则拼死相救,胜则举杯同庆。公司首届“阿甘奖”获得者的身上,都有“躬身”和“入局”的品质,都有挺膺负责的精神。那些绩效和满意度经常垫底的员工,他们的专业水平或许并不差,表面上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他们缺的就是躬身入局的品质和挺膺负责的精神。
来源:本文节选自《成就员工》,经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