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春游文几山图》
唐寅,字伯虎。说起明代唐伯虎,人们都知道是苏州的风流才子。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书法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这幅表现春游的山水画构图十分开朗,给观者铺开宏大的自然美景,中景以辽阔的水面分开,留出大面积的空白。近景紧接远山,山脚到山腰以雾气充塞其间,自然表露出一片空白。在画面左侧的山脚处,有一丛树稍淡淡出没于薄雾之中,画幅上部远山部分则全部以淡墨染成,近处桃花和松柏、岩石和草丛精工写成,两队人物相互盼顾,似乎言语传声,明显是两位主人带着家童行进中,点缀并突出春游的主题。
此图上有唐寅的题识:“文几山前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心期此日同游赏,载酒扬鞭过野桥。唐寅。”后钤有“南京解元”“六如居士”二印,并有“太上皇帝”、“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等清宫收藏印,后有“倩盦”、“蓉峰赏玩”、“适园清玩”、“唐翰题审定记”等收藏印,说明经过吴湖帆、唐翰等人收藏过,是件非常重要的藏品。
唐寅山水画主要以北派院体山水画的全景式构图形式为多,而与院体画家周臣相比,唐寅的山水画构图显得十分开朗。而周臣的山水画画面则更多时候表现得面面俱到,以致细碎繁冗,因此往往容易造成画面有一些紧迫和局促的感觉。而唐寅在画面构图上则更多地趋向于简洁清旷,观之而令人心旷神怡。从其传世的大量山水画作品来看,几乎都表现出相对简洁和开朗的构图形式,能够提供给观者以开阔宏大的自然景象之美。除去取景简明扼要之外,唐寅在经营画面时还有更多的手法来促进画面开朗清旷的艺术效果。这幅《春游文几山图》是这种高妙取法的佳作。
首先,他注重留白。画面的中景部分均贯以辽阔的水面分开,即留出大面积的空白。这样的构图方法实际上多见于倪攒的山水画作品当中,如果运用得当,便能使人视域辽阔,观画者因此而胸次旷朗。假如运用不当,便会使画面前后景物相冲,气势弱小,给观者留下拥塞迫促的感受。唐寅不仅吸收了倪攒山水画构图中留白的技巧,不但能够使画面形成开阔的空间效果,而且更值得称道的还在于其依此有效地改造了宋代院体山水画的峻拔与朴茂,使之成为一种峻拔而清旷的画风。更有甚者,唐寅在画面经营中能够将远景一概省略而留白,只留下近景和中景部分,画面中非但没有空虚的感觉,而且图中人物“话旧”的主题更加突出。这样大胆的取舍留白在唐寅之前的山水画作品中是很难见到的,这的确能够体现了唐寅的智慧与胆识。
其次,云雾造境。这种方法在唐寅的山水画中运用得比较多,而且位置得宜,形态生动。此图中近景紧接远山,而从远山的山脚到山腰全以雾气充塞其间,从而自然表露出一片空白,在画面左侧的山脚处,有一丛树稍淡淡出没于薄雾之中,既丰富了中景的层次,又反衬出轻雾浮动的飘渺效果。而茅屋与老树在雾气的衬托之下显示出既明晰又清雅的视觉效果,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并且能够使整幅作品呈现出开朗清旷的艺术效果。近景是刻画得非常明确具体的老树与几枝新草,中景和远景部分是一片树林。唐寅在表现树林的时候只是隐隐约约得画出中景处树林的虚部,以上空间则横贯以一道雾气,并且以此衬托出远处茂密的树林。画面中的这一道雾气,不但能够使近景的老树与新草在雾气之留白的对比之下姿态更显明晰与雅致,而且也将近景的树林与远景的老树之间的空间表现的极为深远。全画虚实相生,高低俯仰有致,清旷而简远。
再次,笔法生动。画面近景处的石头,坡岸以及树木均以细劲而茂密的笔法写出,除中景显露出的画面左侧中间部分的一座山嘴有寥寥几笔效擦外,画幅上部的远山部分则全部以淡墨染成,这样的笔法不但丰富了画面的笔墨语言,使线与面相映成辉,同时也使画面近景具体而明晰,远景则概括而浑成,整体效果显得深远而清朗。
最后,墨法出新。画面置景多而留白较少的作品,往往容易产生拥挤而迫塞的感觉,明代山水画中不乏其例。沈周、周臣作品中均不乏此类作品,比如沈周的《庐山高》,周臣的《春山游骑图》等。而这种视觉感受在唐寅的山水画作品中是没有的,唐寅非常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调节画面的节奏,进而缓和以至消除画面上的这种迫塞感。这幅《春游文几山图》,偌大的画幅只有左上角款书的部分是画面留白的部分,其余皆为笔墨所到。唐寅的长款又填充了画面左上角的留白,但是却没有冲淡和破坏画面的空灵感,这完全是因为画中墨色浓淡反差强烈的缘故,大山峭拔挺立但都着墨不甚,丛树重墨描写,笔法精谨,丰茂相依,前后两者在墨色上呈现出强烈的虚实对比关系。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着,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