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紫东研究】刘平望:范紫东与《<清优廪生杜文轩先生暨德配高孺人懿行序>》
【前言】屈军生先生转来咸阳刘平望老师撰写的文章《范紫东与
<清优廪生杜文轩先生暨德配高孺人懿行序>》,征得刘老师同意后决定在本平台刊发,只是因为手头没有相关图片及文史佐证资料,所以一直没有刊发。上次刊发后因为存在一点小问题,所以暂时删除了。后乾州蕞娃多方联系,找到此碑拓片,经主人同意,逐一校对后,现重新发布。特此说明。
刘平望
2009年《天阁村志》二稿清样出,笔者拜访咸阳文史、方志专家张鸿杰先生,先生见示一册复本《刘古愚遗稿》。话题因涉古愚先生墓志,欣喜之余,先生再出其主编的《咸阳碑石》一书,笔者偶见《清优廪生杜文轩先生暨德配高孺人懿行序》一文,篇首即有:“前清末造,余游学味经、宏道两书院,其时咸邑刘古愚夫子主讲味经,考求义理经世之学,而咸邑之从学者尤众”。张先生大喜曰“撰文者范紫东先生呀!与古愚先生有师生情缘!”
据《咸阳碑石》,该懿行碑时存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西街南侧空地,保存完好,字迹清楚。首座均佚,只存长方形碑身,高2.36米,宽0.83米,厚0.15米。阴刻楷书廿行,其中正文十五行,行六十五字,除空格外,共九百四十一字。字径0.025米。范紫东撰文,李书平书,1932年立。录文如下:
清优廪生杜文轩先生暨德配高孺人①懿行序
前清末造,余游学味经、宏道两书院,其时咸邑刘古愚②夫子主讲味经,考求义理经世之学,而咸邑之从学者尤众。余得时相过从,每谈及邑中贤士,始知杜文轩先生之为人,窃跂慕之,而卒未谋面也,及民国十六年,靖海邓鉴三③长陕西民政厅,余承乏秘书,鉴三厅长前曾宰是邑,屡评论邑中士绅,而谈及先生则称赞不置,余益信先生学行之高,惜把臂无缘,其详不可得闻也。二十年之冬,先生逝世,己将届三周,其哲嗣筱宣,持先生暨德配高孺人行状,乞余为序,拟摄其懿行,镌诸墓碑,以昭示来兹,何敢以不文辞。
按先生氏杜,讳华国,文轩其字也,先生生甫六月遽失怙。母贺孀居,与祖母王相依为命,抚育先生及兄与姊,衣食所出,皆仰给于十指。花门之变,渭城古渡旁,烽火频月不绝,举家避之乾阳,盖生死存亡付于刀兵水火者,己累年于兹矣。不幸母贺竟弃世,叔父亦捐馆,而祖母王又失明。天时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至乾阳归里时,先生甫十一岁,而屋舍农具,焚毁一空,家徒四壁,先生昆仲,与失明之王母相对嘘唏而已。然益刻苦自励,虽粃糠度日,而志气终不稍堕。有以贱役劝之者,先生慨然曰:“吾家固无立锥地,然毅力恳荒,当亦不至饿死,吾不屑为此也”。未弱冠,闻外家延师,毅然就傅。不三年,苦不能给,遂辍学,往武功习贾,值光绪三年之饥,复就食甘肃,继念祖母年高,遂茧足回籍,减食奉养,以度荒歉。岁稍转,即从同里杜香亭先生游,学业大进,数年入邑庠。至是砚田稍有收入,始议婚焉。
先生德配高孺人,精女红,兼通文墨,言笑不苟。于归时,家道犹贫寒,孺人茹苦含辛,恪遵礼法,非特井臼躬操,抑且锄犁助耕,其相夫也,以恭;其事亲也,以孝。故妯娌戚党间均无闲言。厥后桂芷盈庭,家计稍裕,每遇贫穷辄周恤,不少吝。教子侄不溺于爱,人以慈明称之。故筱宣未入塾时即熟读唐诗百余首,皆孺人所口授者也。噫!可不谓贤乎!
先生与孺人半世忧勤,晚年子孙罗列,福寿康宁,天之报施善,其何如耶!先生充九区区绅二十余年,又任农会会长,保卫总团团长,提倡教育,扶济贫乏,不遗余力。使其见用于时,岂不足移易风俗,矜式浮靡,乃仅以区绅老焉。惜哉!然其苦心孤谊(诣),其不可磨灭者,自在也。前省长刘镇华④匾其门曰“乾德坤仪”。第九区区人匾其门曰:“德重乡里”。观此,可见先生之学之行矣。
先生生于咸丰五年七月二十日卯时,卒于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酉时,享寿七十有四。十八年正月初七葬于村西南郊,艮首坤址。子二:长宝堂,与十五年,先先生殁。次即筱宣,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厉充兴平公安局长、民政厅政治视察员、省政府军事裁判处裁判官、长安县县佐。现任讨逆军第十七路总指挥部军法官。女二:长适王,次适张。孙乾坤,幼读。女孙四:端义、端美、端容、端正。是为序。
五等嘉禾章、三等金色嘉祥章、陕西民政厅秘书、清拔贡、乾县范紫东
⑤撰文。
讨逆军第十七路总指挥部军法主任、陕西省临时军法会审审判长、乾县李书平敬书。
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山西赵城南汝箕⑥修改。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