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展丨大海就在那的“123456789十百千”
千百年前,人们对大海的认知仅限于想象其中会有哪些神奇物种。人们知道山的那边是海,却还不知道海的那边是什么。于是,有人开始尝试去探索大海的另一边。
秦汉时期,有了秦始皇为求长生仙药,派徐福率人从渤海出发去寻找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的记录,也有了我们与日本往来的官方记载,那时的“航海人”分辨方向靠的是星宿。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秦汉时期航海路线示意图
中国航海事业的黄金时期是唐朝,唐朝时期的造船技术日益成熟,还有了在当时堪称“黑科技”的指南针,“航海人”越走越远,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型,我们与朝鲜、日本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两宋时期,我国的造船水平已领先于全世界:可升伏的桅杆、密封舱技术、用指南针定航向、用绳索测海深……那时的“航海人”从广州、泉州出发,横越北印度洋,直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
元代王振鹏《江山胜览图卷》中的远洋船舶
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从公元1405年6月第一次远航,到1433年7月,郑和共进行了七次西洋探险。
在那28年里,他去到过爪哇、苏门答腊、暹罗等30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郑和一行人在利用“牵星术”和罗盘测定航位、航向的同时,还对所经海区的深浅、停舶处的底质等进行了观测记录。
千百年间,一代代航海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才换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发展的繁荣,而那一件件航海文物就是这一切的见证。
“中国航海史如同一幅永无尽头的画卷,源远而流长。作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航海大国之一,古代中国拥有令人瞩目的航海文明成就,为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交流互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正在展示着我国的千年航海历程,正在为我们讲述中国航海的故事,传播中国航海的声音。
展览共分“联通大洋”“异域奇珍”“海史掠影”“海贸物语”“信俗之舟”“东西互鉴”六个部分,观众可以从航海科技、异域来物、人物事件、海外贸易、宗教信俗、文化互鉴六个角度品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航海文明。
展览的亮点在于预告中提到的“1、2、3、4、5、6、7、8、9、十、百、千”,前文所述正是对“千”的解释,那么其他几个数字又是何意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解密环节~
“ 百 ”
在一个展览中讲清楚千年航海史,那要是没个百余件文物作支撑,怕是想都不敢想。“大海就在那”的底气来源于策展团队跑遍全国借来的一百六十余件重量级藏品。
这一百来件展品件件都是精品,如广州博物馆藏的东汉水晶玛瑙珊瑚珠串——
这条珠串可是国家一级文物,玛瑙水晶、珊瑚琉璃,尽是些奇石异物。其中还有一个十二面菱形镂空的焊珠小金球,这种焊接工艺源于西亚地区,我们之所以能在中国见到它,皆因当时已经通过海路进行贸易。
此外还有唐代的三彩钵盂和宋代的执罗盘陶俑等,这些堪称镇馆之宝级别的文物都在我国的航海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
“ 十 ”
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里的一百六十余件文物来自全国沿海的十个省市,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共计25家博物馆都在为它应援。
上海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
福建博物院
广东省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海南省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中国港口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
烟台市博物馆
南京市博物总馆
扬州博物馆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
宁波博物院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福州市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市博物馆
漳州市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
(排名不分先后)
这么多馆聚在一起就是为了用各地特色的航海文物共叙中国多元的“航海文明”,将中国古代航海的全貌展示给大家。此前国内航海展览中可是从未有过如此广阔的覆盖面,所以这个展可谓是诚意满满。
“ 9 ”
海上风云,变幻莫测。
在探索新航路的过程中不仅会有艰辛,还会有很多牺牲。那些从海底打捞上来才得以重见天日的沉船以及当时运载的货物,如今已是千年航海史的见证。
展览特别设置了沉船主题的展示区,这里的文物均来自以下九艘知名沉船:
“南海I号”
“华光礁一号”
“南澳一号”
“万历号”
“小白礁一号”
“三道岗沉船”
“大练岛沉船”
“碗礁一号”
“泰兴号”
喜欢看“国家宝藏”的朋友应该不会对这件宋金项饰感到眼生,它已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年,是“南海I号”考古发掘时第一个被打捞出水的文物。
宋 金项饰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海I号”是迄今发现的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出水文物数量最多的沉船,像这件金项饰品此类物品在国内未曾出土过,可能是船上外国商人之物。
出水文物约有1万件的“华光礁一号”是南宋时期远洋福船,其六层船体构件在国内属首次发现。
南宋 粉盒 海南省博物馆藏
“华光礁一号”因发现于西沙群岛华光礁附近而被推测为是从泉州起航、驶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商船,其出水文物大多产自泉州,以粉盒居多,达上千件,这些粉盒便是根据海外市场需求而生产的外销瓷器。
“南澳一号”从福建漳州月港驶出,可能是南澳的民间走私船。
明 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件明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便是从“南澳一号”出水的。
明 青花象首方足军持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件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明青花象首方足军持是从“万历号”沉船中出水的,是一件十分少见的动物型军持。
“小白礁Ⅰ号”出水文物
在“大海就在那”的展厅里看着沉睡了很久的它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海上丝路。
“ 8 ”
在“海贸物语”展区,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商品,各种海外的舶来品将海丝贸易巅峰时期的熙攘繁盛在我们眼前重现。
小编找到了展出的香料、茶叶、丝绸、陶瓷器、金银器、铜器、玻璃制品、象牙制品8宗货物,至于是否还有其他种类的外贸/进口产品,大家可以去到现场找一找~
西汉 乳香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香料是我国利用海上航线进口的主要货物。
上图这件来自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乳香主要产于阿拉伯地区,汉晋时期,我们从大秦国(古罗马)进口的乳香多是从南海地区输入的。
茶叶、丝绸和陶瓷都是我国利用海上航线出口的主要货物。
清乾隆 茶样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上图这件来自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清乾隆时期的茶样是从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中打捞出水的福建白毫茶,经广州出口,至今色味尚存。
南宋 纱罗对襟上衣
福州市博物馆藏
在国内就备受追捧的丝绸以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海外市场同样大受好评。
元 青花花卉纹八棱执壶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藏
凭借着浓艳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元青花得以闻名海内外,成为当时销往阿拉伯世界瓷器的主要品种。
上图这件由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执壶出水于南海海域,器身还附有珊瑚等海底生物,别有生趣。
早些时候,我国进口的货物里还有金银器和玻璃制品。
西汉 金花泡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西汉南越王墓的墓主衣服纹带上的金花泡在古希腊遗址中也有类似的出土物。
西汉 蒜头纹银盒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这件蒜头纹银盒的工艺、纹饰、造型有着浓浓的古代西亚波斯风。
这枚从明代广州市舶太监韦眷墓中出土的、在全世界都总共只有两枚的威尼斯银币见证了当时中国与威尼斯的贸易往来。
西汉 弦纹玻璃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件半透浅蓝色弦纹玻璃杯诞生于海外输入的玻璃制品对我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产生重要影响之后,保存得如此完整实为罕见。
进口玻璃珠玑当然要拿对外贸易的专用货币来支付,比如下图这种金饼。
西汉“阮”铭金饼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探索大海的痕迹,在铜镜的背面也能寻得。
金 海舶纹菱花铜镜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这面由中国航海博物馆藏的菱花铜镜背后刻画的是一艘单桅帆船,船身两侧有四道篷索,从不同的方向加固桅杆,单片狭长的船帆已在风中张满,我们的探海之旅已经启航。
清 镂雕象牙球摆件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镂空雕刻是广雕的特色工艺之一,“鬼工球”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8世纪时,鬼工球和其他象牙制品从广州出口到了欧洲,以其精致和珍稀受到了当地人极大的欢迎。
“ 7 ”
宋代沉船“华光礁一号”中出水了8000余件陶瓷器,青白瓷、青瓷、酱釉瓷应有尽有。
这些瓷器多出自福建德化窑,德化窑以烧白瓷著称。德化白瓷光润明亮,白如凝脂,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德化白瓷远销日本、印度、伊朗、埃及及欧洲。
明 德化窑观音坐像
福建博物院藏
此外还有福建闽清义窑、景德镇窑、磁灶窑、南安窑、松溪窑的产品。
“大海就在那”的展览预告中提到的7座名窑,光是“华光礁一号”出水的陶瓷就占了6座,剩下一座是龙泉窑。
从“大练岛沉船”中出水的603件元代青釉瓷器均为浙江龙泉窑出品。
展览中还有来自长沙窑和漳州窑的瓷器:
唐 青釉褐彩贴饰人物狮纹壶
扬州博物馆藏
这件唐青釉褐彩贴饰人物狮纹壶便是长沙窑瓷器中的一件精品。
明 漳州窑五彩龙纹罗盘航海图瓷盘
而这件腹部绘星宿、岛屿、海涛、帆船、飞鱼、麒麟等图案,盘内底画有二十四向位罗盘的明五彩龙纹罗盘航海图瓷盘便是出自漳州窑。
“ 6 ”
“6”指的是日本遣唐使团赴唐、郑和下西洋、抗击倭寇、册封琉球等五大航海史关键事件,展览以点观面,讲述了那些在史册中分量十足的航海故事。
明宣德 景德镇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上海博物馆 藏
这件花浇使用的青花用料就是郑和从阿拉伯国家带回的“苏麻离青”钴铁矿,其器型也由西亚铜器演变而来。
明清时,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每当琉球新王嗣立,皆会派遣使团来中国“请命册封”,朝廷再派使臣携册封敕谕,乘册封舟远赴琉球完成册封,这件敕谕是明朝最后一次册封文件。
明崇祯 册封琉球国王敕谕
旅顺博物馆藏
这道明朝末年的特别“圣旨”记载了崇祯帝册封琉球尚宁之子尚丰为王的事宜,对研究中琉关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览中,与六大事件相关的每一件展品都将带我们追忆航海技术成熟后,中国先人在航海中的探索与成就。
“ 4 ”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空前深入,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跨海交流。
在“信仰之舟”展区,我们可以听到航海与信仰的故事。这里展示了各式与宗教相关的造像、碑刻、供器等,讲述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以及以妈祖为代表的本土信俗在中国沿海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有陆路和海路两条路径,一是经由海路从东南沿海北上,二从陆路进入不断南下,处于交汇处的南京就成了六朝时佛教传播与交流的中心。
北宋 长干寺鎏金莲花宝子银香炉
南京市博物总馆 南京市博物馆藏
出土自长干寺地宫的礼佛圣物便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繁盛的证明,也是南京受“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影响的实物印证。
南朝 鎏金铜佛像 广州博物馆藏
广州是最早沐浴海上佛光的地区之一,这尊南朝鎏金铜佛像立于莲花宝座之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双目微闭,开脸祥和, 是南北朝时广州佛教兴旺的佐证。
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还有伊斯兰教, 海南省三亚市和陵水县都曾发现过唐代伊斯兰教徒的古墓群。
唐至元 伊斯兰教徒珊瑚石墓碑(局部)
海南省博物馆藏
这块石碑是用海南海边特有的珊瑚石制成,碑上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文、墓主名字,“斋月吉日”,还饰有圆月、卷云、花朵、生命树等,既有鲜明的伊斯兰教风格图案, 又有独特的海南地域特色。
不过除了这些,小编在展览中还找到了印度教和天主教的踪迹:
印度教是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于印度经贸的发展传入的,因在中国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不如伊斯兰教而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而消亡。
元 印度教恶魔石构件
出土于泉州开元寺戒坛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这件意大利商人之女凯瑟琳的墓碑上刻有与墓主同名的基督教女圣徒凯瑟琳殉教的故事,碑上的中国样式木凳、唐草纹、汉字等暴露了它应是出自中国工匠之手。
元 扬州天主教徒凯瑟琳拉丁文墓碑
扬州博物馆藏
展览中是否还隐藏了别的宗教彩蛋,大家可以亲自去看看。
“ 2 ”
文明因交流而进步,展览中还有几十件集中西元素于一身的文物。
它们讲述着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通过航海,在科学技术、审美意趣、艺术风格、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交融与汇流,是大航海时代中西文化跨越差异、互学互鉴的明证。
预告中所说的“2”便是指在中、西这二元世界里,西洋范儿和中国风发生碰撞的产物:
清 广彩潘趣大碗 广州博物馆藏
广彩是清康熙开海以后专为外销而生产的釉上彩瓷品种。
“潘趣碗”一词是英文punch bowl的音译,欧洲人用它来调制果酒。这件器形硕大潘趣碗上足足绘制了206个人物。
清 银浮雕人物龙柄
“史溢泉、开利店”铭啤酒杯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件啤酒杯周身錾刻着中国风的刀马戏曲人物,腹壁上方饰有盾形徽章,底部刻有英文款铭,原来这是某人在1889年12月26日特别为克拉克船长(Capt.Clark)定制的圣诞礼物。
“ 1 ”
最后这个“1”便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妈 祖。
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
妈祖信俗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其表现形式为习俗和庙会等。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在官方与民间的推动下,妈祖信仰迅速传播,影响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两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
清(1644-1912)《皇会图》
天津博物馆藏
妈祖信仰传播到各地后,积极与当地本土风俗相融合,留下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航海文化遗产。
元代,妈祖信仰进入天津地区后,就从航海保护神演变成了城市全能保护神。当地人为了庆祝妈祖诞辰每年都会举办祭典活动,《皇会图》便是以此为题材的画作。
画中描绘了法鼓、门幡、秧歌、提炉灯、高跷等皇会活动,深具天津地方文化趣味,是研究我国北方妈祖信俗的重要实物。
最后,眼尖的朋友一定发现了,以上的解密中没有提到“5”和“3”——
五条海路究竟是哪五条?
三大科技除了罗盘还有啥?
小编特意留下这两个悬念,大家自己去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