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蒿儿梁

蒿儿梁,是我家乡繁峙县的一个小山村。

二十多年前,我在忻州师范上学时,花七毛九分钱买了一本《孙犁作品欣赏》。读了其中的小说《蒿儿梁》,我才知道,我家乡的这么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蒿儿梁,却为革命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孙犁先生曾经在这个小山村养过病。从此,“蒿儿梁”这三个字深深铭刻在了我的心里,但孙犁先生在这个小山村养病的缘由一点也不清楚。

1995年,我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没多久,新编《繁峙县志》出版了。县志的艺文里有孙犁先生写给县志编者的一封信。1982年8 月30日,县志办的同志们函询孙犁先生当年写作《蒿儿梁》的详细情况。孙犁先生于9 月20日回复了编者,信中详细叙说了他在蒿儿梁养病的缘由——

1943年冬天,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刚刚于秋季从晋察冀日报社调到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高中班教国文的孙犁先生,在反扫荡中随部队从河北阜平向繁峙转移。在深山里的一个小村庄停下来后,有个人借老乡的剪刀为孙犁先生剪了剪头发。结果孙犁先生就发起烧来,脖颈和脊背上部起了很多水痘。领队的傅大林同志派了只有一把剪刀、一把镊子、一瓶红药水的康医生和刘护士(女)以及一位赵姓学生,陪孙犁先生到一个隐蔽而安全的地方去养病。于是,孙犁先生他们四个人就到了五台山深处、繁峙南山里的蒿儿梁,住在郭四家。在蒿儿梁这样一个寒冷的地方,孙犁先生住了两三个月,过了阳历年,又过了阴历年,安全而舒适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冬季,才奉命返校。1949年1月12日,在胜芳等候解放天津的孙犁先生住在临河的一间房子里,夜里写下了《蒿儿梁》这篇小说,作为他“对高山峻岭上的这个小小的村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回忆”。

抱着厚厚的县志,我把这封信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我暗暗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到蒿儿梁这个小山村看看。

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在拍摄系列专题片《平型关下的抗日峰火·二茄兰惨案》时,我们到了蒿儿梁的山下。当时,我们都想去蒿儿梁看看,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成行。直到去年秋天,我的这个愿望才实现了。

10月11日下午两点钟,我们一行五人在岩头乡堂子沟村口下了车,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开始向高山峻岭上的蒿儿梁攀登。

“之”字形的山道向望不见山头的山顶延伸。两旁是疏疏密密的灌木丛,灌木的枝条上挂着各种野果,有橘红色的酸刺(沙棘)、深红色的油瓶、已有点蔫的黄红色的刺梨儿。灌木的叶子落在小道上,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仿佛在小道上铺下了一条长长的、艳丽的锦缎,脚踩上去松松的、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对面梁上的油松一片墨绿,而落叶松已泛金黄,黄绿错综,色彩斑斓,好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向导背了我们的包,在前边不紧不慢地走着。没走多久,我就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了。真不知道,当年身染重病、发着高烧、穿着一身不称体的薄薄棉衣的孙犁先生,是怎样拄着一根六道木拐棍,爬上蒿儿梁的。

穿出灌木丛,眼前豁然开朗,我们终于爬上了山梁。迎着刺眼的太阳光,对面更高的山梁上那些稀稀落落的房屋清晰可见。向导伸手一指说,那就是蒿儿梁,五里路,从梁上绕过去就到了。喝了几口水,我们继续赶路。站在山梁上望过去,五里路不是很长,但真正走起来,七拐八弯的,还挺费劲。我们互相鼓励着,一路前进。

村口有一群野放的马,大约七八十匹,正低头吃草。向导扔一块石头,马儿嗒嗒嗒地跑开了。

这是一个建在比较平缓的山梁上的小山村。因为生活条件太艰苦,改革开放后,人们陆陆续续地从这里搬出去,迁到了山下的平川。由于久无人居,曲曲折折的村中街道上长满了荒草,多数房屋已没有了顶,仅剩了片石垒就的残垣断壁,有顶的几间也东倒西歪,门窗全无。马倌们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唯有村西头那棵没有了枝叶、仅剩下主干的老松树静静地站立在那里,顶日迎风,欺霜傲雪,仿佛一个哨兵在守护着这块热土。

郭四家当年的院子在村子的南边,这是一座不大的四合院。由于近三十年了无人居住,南房和大门楼子已经倒塌,正房、东房和西房也已没有了门窗,但山石垒就的墙体和木结构框架仍顽强地挺立着,院子里长满了一尺多高的荒草,当年孙犁先生住过的小西房在我眼前渐渐模糊……我仿佛看到了每天早晨照在纸窗上、给了病中的孙犁先生无限安慰和希望的那缕阳光;看到了守着一个白泥火盆、坐在热炕上、很快就和村干部熟识了、亲密得像一家人的孙犁先生,给来看望他的蒿儿梁的父老乡亲们讲解着革命道理;看到了那个“整天卷着两只袖子、带着两手面、笑出来、笑进去”,为孙犁先生和康医生刘护士搓莜面窝窝的妇救会主任;看到了一有空就缠着孙犁先生教他读书写字、后来参加了革命、跟随部队南下、解放后担任过雁北行署商业局长的郭家老五……

“咔嚓”、“咔嚓”的相机快门声把我从沉思中惊醒。出了郭四的院落,我们在村中转了转,来到了村西。村西有几块平整的土地,因多年无人耕种,地里长满了一寸多高的小草,毛茸茸的,像是有人专门铺下的地毯。踩在这地毯上,我思绪万千,当年孙犁先生在白泥小火盆里烤的山药蛋也许就生长在这块土地里,正是我脚下的土地生长出来的莜麦山药蛋与沟里的清泉水养育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蒿儿梁的父老乡亲,哺育了孙犁先生的病体,哺育了革命。而今六七十年过去了,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篇章的孙犁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伺候孙犁先生的郭四、李桂莲夫妇也已长眠于地下。蒿儿梁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眷恋与思念。想到此,我们都表情凝重,相约站成一排,深深地向蒿儿梁鞠了一躬。

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缓缓下山,回头向这个小山村投下了深情的一瞥……

李敏,男,集义庄乡常胜村人,196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当过教师、干事,现任县委理论组组长。读得不多,却有眼高的习气;写得很少,难免手低的毛病。

责编:王志秀     配图: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孟祥海:孙犁的狷介

    读孙犁先生的<书衣文录>,不仅为他痴情于书而感动,更对先生的为人敬佩有加. <野味读书>一文中写到,先生在土改时期,到一家地主家里,见到:"在满是灰尘的方桌上,放着一 ...

  • 从银川到陕北

    从银川往陕北,依次要经过定边.安边.靖边几地,从地名上看,是既含有绥靖边疆之意,也含有边关战事频频,难得安宁之意,让人感觉到了荒凉. 出定边城,沿高速路东行,即有一道黄土的构筑物,由公路右侧向公路左侧 ...

  • 蒿儿梁和孙犁的几篇连环画

    说孙犁的连环画,实际上是说根据孙犁作品改编的连环画.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中,孙犁的作品被改编成连环画的不多.除了确实的三篇之外,还有一篇却只是有文字提及过,似乎还没有谁见过实物:而提及此篇的是山西繁 ...

  • 驼梁边的小山村,夏季到这里的人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老乡很发愁

    驼梁边的小山村,夏季到这里的人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老乡很发愁

  • 走进蒿儿梁

    金秋时分,文友相约,到距县城几十里外的蒿儿粱去采风.这个地方,已有耳闻,近几年来,看过县里的驴友团.摄影协会对该地的报道展览,凭感知:是我们县众多风景区中的一景吧! 乡里极尽地主之谊,像弥勒佛似的乡领 ...

  • 张在公||寨儿梁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 姥娘家在寨儿梁,不提姥爷提姥娘,示男女平等,多的是姥娘更平易一些吧. 听舅舅们说旧窑洞早已坍塌了,记忆里虽支离破碎,但总还残留那么一点点. 清明时节,城里的树虽说绿枝 ...

  • 超好吃的蒿儿团

    蒿儿也叫青蒿,是一种野菜,有股子很特别的香气.每年的清明前后,蒿儿最是嫩鲜的时节,我们这地方很多人家喜欢用它作为佐料,把它参合到拿糯米粉与一定的比例的面粉中,然后加水和好,再加若干馅料做成蒿儿团.放锅 ...

  • 理清脉络是关键,领悟主旨方读懂​ ——邓友梅小说《寻访“画儿韩”》主题解析

    阅读与写作系列之十七 他觉着生活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时,可以于心无愧了.--<寻访"画儿韩"> 理清脉络是关键,领悟主旨方读懂 --邓友梅小说< ...

  • 革命烈士梁雷孙子、孙女千里行程返乡到偏关寻访爷爷足迹

    2021年4月30日晚,偏关县楼沟乡党委.乡政府接待了革命烈士梁雷的孙子梁毅夫妇.孙女梁岩,他们一行7人从湖北省襄阳市专程来到楼沟乡柏家咀村参观"梁雷烈士旧居",追寻爷爷曾经工作战 ...

  • 107期/百期特刊8:“清扬婉儿”祝贺专稿《汲园》/梁剑清读 白鹿原文学作品精选系列第三十一期

    清杨婉儿生活照 梁剑说:清杨婉儿,白鹿原诗社推出的第一位女诗人,<美丽的原创生活>52期曾刊出她的诗作3首.文如其名,清扬婉儿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白鹿原诗社的柔美的另一面.清扬婉儿也是一位 ...

  • 革命烈士梁雷后人在偏关寻访英雄足迹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 近日,革命烈士梁雷的后人孙子梁毅夫妇.孙女梁岩一行7人,从湖北省襄阳市专程来到偏关县楼沟乡柏家咀村,追寻爷爷曾经工作战斗牺牲的地方.他们在烈士陵园祭扫墓碑.敬献花圈,倾诉了对亲人的思 ...

  • 雨后的鹿角梁,一片云雾仙境,让人惊叹,从蒿沟登鹿角梁路线攻略

    [每周一座山],我们今天去秦岭秘境.一方净土鹿角梁.从蒿沟进山,全程32公里,最高海拔2700米,累计拔高1800米. 鹿角梁,位于秦岭腹地分水岭西南,属于牛背梁保护区,海拔2700米,因形似鹿角而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