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体验|土壤

1,

城市高楼里的生活是拒绝土壤随意存在的。

土壤往往会被安排在一个明确的范围内交由专门的人妥善管理。非专业人士首先需要自备一套专业工具和完整的操作指南。

突发奇想网购一盆植物遇到了意外。

打开被胶带五花大绑的纸外壳,看到植物间隙里塞满的泡沫板首先对真实的美好产生了质疑,就像去鱼市看到成堆鱼的尸体,闻到它们聚集起来的气味。

花盆已有破损,需要自行更换。缺少经验又有些冒失的举动让阳台上散落不少湿润的泥土,打扫几次就把阳台地面涂成了大花脸,而沾满泥浆的扫把到底又该去哪里清洗呢?

算了,还是留给周末打扫卫生的阿姨来处理吧。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否应该是这样?首先借助网络搜索获得这些日常技能的规范操作:一张便于清理的垫纸或布,一把专用的剪刀…。其次是购买,最后是操作。这样,整个过程就可以完成的相当从容和精致,就像电视里的美食节目。这是生活所期待的终点吗?

2,

不知不觉,我们和土壤之间的联系变得遥远。

土壤在城市中的处境就像我们对待自己的内心深处一样。

我们早已习惯生活在与土壤隔离的空间里,隔离的那部分是前辈们历代以来的劳动成果,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我们在此基础上搭建自己的世界。

我们内心的观念和身边的物件是人造的,大多为我们所选,大多为我们所爱。我们习惯站在那里,让它们围绕!拒绝土壤裸露是因为审美吗?为了身心健康,有时我们也去那些被绿色覆盖的乡野。去欣赏万物的美丽,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品尝万物的美味,然后我们抒情。

但,我们未必真有意愿去触及土壤本身。

3,

也许,人们从出生开始就在筹划着离开。

在灿烂的阳光里,人们顺应旺盛的欲求去实现理想,着力于精准分类、精致塑造、规范运转那些逐渐成型的逻辑系统,那些系统最终将成为数量庞大的各类机器。一个人是,一个圈子是,一个文明也是。

人们都想摆脱约束,期待呆在完全按个人(集体)意愿打造的空间里,去彻底释放那些想象中的随心所欲。事实上,这样的倔强我们已有目共睹。他们应该去宇宙,那些宇宙中孤独的航天器是他们的隐喻。一个人的是,一个圈子是,一个文明也是。

4,

内心深处到底是什么呢?

一个吞噬欲望的,难缠的黑洞,又或是另一个可以留下的出口。

感知体验|制服

感知体验|两个通道

隐私开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