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活的年代早于孔子吗?

今天看到一个新的观点,用来证明老子生活时代在孔子之前。侯外庐、冯友兰等学者认为,老子批判儒家观念,而儒家建立于孔子之后,所以,老子必然生活于孔子之后。这个观点却认为,老子虽然批评儒家,也并不能说明老子必定是孔子之后的学者。
这一观点的基础是,儒早于孔子而出现,孔子并非儒家观念的创立者,他只是儒家思想传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他述而不作,其所述思想是周代的意识形态和礼乐制度,是周公所创,所以,孔子所述的儒家的思想也先于孔子而存在。
周代教育由官府控制,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师者,时称“儒”或“师”。所以,古代的“儒”是术士。孔子也讲“女为君子儒,毌为小人儒”。所以,“儒”必先于孔子与儒家而存在。
孔子教授学生所使用六经也都不是孔子的所撰,它们是周代的官书。故“《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所以,孔子所述的思想也先于儒家而存在。
这样一来,老子所攻击的只是周代的礼乐制度,不是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于是,就不能排除老子生活于孔子之前的可能了。而且,郭店楚简老子的出现,证明《老子》至少流行于战国早期。以此,来证明老子不晚于孔子。
我对这样一观点持有异议,理由如下:首先,“儒”先于孔子而存在,但那时“儒”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思想流派。儒作为教育知识的先生就相当于今天的教师。很显然有,有教师不等有学派。
其次,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等同于周代的意识形态是欠妥的。宗法制以及与之相谐调的忠孝伦理观念一定是先在,礼乐制度也一定是先在的,但它们是贵族时代共同遵守制度,不表现为思想形态。在礼崩乐坏之前,社会秩序谨严的时代,没有人会出现阐释系统的礼乐思想。也就是说,在孔子之前,根本不会有类似后儒家思想的知识形态出现。
孔子思想是受社会变革刺激而形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春秋以降的“礼崩乐坏”就不会有孔子思想和儒学派的出现。所以,儒家思想先于孔子而存在的观点站立不住。孔子和儒家思想并不是周代礼乐制度的简单复述。周天子威权下降,不能节制诸侯,诸侯逐渐登上政治舞台,所以发生违礼越制的现象,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认为这是天下道德滑坡的表现。
所以,孔子的思想是恢复周天子共主地位,诸侯以礼事君,天子就能够重归太平了。所以,他将恢复周代礼制为己任。可以,孔子时代,人们废礼日久,早已难窥周礼的真面目。其时,只有鲁国存礼的知识尚完备,而孔子又生于鲁国,故成能为当时的一位礼学大师。其实,是因为他拥有古礼的知识最丰富。
孔子念念不忘周礼,是由他的政治观念所导致的。因为他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天下才能太平,而这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他的同时代的人就认为他的思想不切实际看,说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要恢复周礼,首先要让人们知识什么是周礼,所以他必须以周代的官方文献作教材,目的是向人们介绍周礼。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恢复周礼,孔子将恢复周礼与个人道德修养联结起在一起,创立了仁的学说,目标是教育人们遵礼的自觉,而这些内容则是古礼中没有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并不存在于古文献与礼乐制度之中。它源自于孔子的创立,孔子之前不会有儒家思想存在。所以,上述观点不足以证明老子生活于孔子之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