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456个行政村村名的来历(之五):小河镇(62个村)
本文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文化珍藏》
丛书主编马金章授权发布
小河镇
小河镇政府
1.小 河 据传,该村原名顺河集,位于今集东0.5公里处,以南临卫河而取名。后因卫河决口,村被冲毁,迁至现址,因决口后形成的一条小河附近仍有集市贸易,以地理位置改名小河(集)。
2.前下滩 因村民在卫河滩下边居住,以地形取名下滩。
3.后下滩 因村民在卫河滩下边居住,以地形取名下滩。
4.宗 湾 据传,明洪武年间,宗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卫河湾处定居,以姓氏取名
5.崔 堡 据传,明洪武年间崔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
6.瓦岗 据传,明洪武年间,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地两边低洼,中间高,形状似瓦,故取名瓦岗。
7.康 庄 以姓氏取名。
8.东周口 据传,明洪武年间,董、韩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名董韩庄,后统称周口。该村明万历年间《五圣祠庙碑》载有周口之名。该村处东部,称东周口。
9.中周口 该村处周口村中间,称中周口。
春日卫河
10.西周口 该村处周口村西部,称西周口。
11.柴 湾 据传,明洪武年间,柴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河湾处定居,取名柴湾。
12.梨 园 据清道光七年(1827)《郑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郑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有梨树园,取村名梨园。
13.申 湾 据传,申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河湾居住,以姓氏取名申家湾,后简称申湾。
14.烧酒营 据传,明洪武年间,郑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烧酒营生,取名烧酒营。
15.吴摆渡 据传,明朝时,吴姓自内黄县北高堤村迁此定居,在卫河上设有渡口,取名摆渡。后村名冠以姓氏称吴摆渡。
16.曹 湾 据传,明洪武年间,曹、徐两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河湾定居,后又有一军家曹姓在此扎营,故得名双曹营徐家湾,清乾隆年间因曹姓众多而改双曹营,后简称曹湾。
17.西张庄 据传,明洪武年间,张姓弟兄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兄居西为大张庄,弟居东为小张庄,后因争大小,改为东、西张庄,该村居西,称西张庄。
18.东张庄 该村居西张庄东,称东张庄。
张庄北边的桥
19.万 庄 以姓氏取名。
20.牛 寨 据传,该村牛姓始居于此,并建有土寨,称牛家寨。后简称牛寨。
21.西王渡 据传,明洪武年间,王姓弟兄三人迁此定居,在卫河设有渡口,王姓弟兄掌管,以姓氏和职业取名王家渡,简称王渡。后分东西王渡,该村居西,称西王渡。
22.东王渡 该村居西王渡东,称东王渡。
23.后郭渡 据传,宋时有郭姓在此卫河渡口处居住,后发展成村,取名郭家渡,后简称郭渡。后因村落发展,分成前、后郭渡和西郭渡三个郭渡村,该村居后,称后郭渡。
24.前郭渡 该村居后郭渡村前,称前郭渡。
25.西郭渡 该村居前郭渡村西,称西郭渡。
26.饭 店 据传,明洪武年间,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临古官路,以开设饭店营生,故名饭店。
27.纸 坊 据传,明洪武年间,申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有造纸作坊,得名纸坊。
埽头附近的卫河
28.埽 头 据传,杨姓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卫河堤上定居,因设有渡口并储筑堤防汛之物料,取名埽头口,后简称埽头。
29.权 庄 以姓氏取名。
30.杜 庄 以姓氏取名。
31.石 羊 据传,该村原名临河集,因旧有集又临卫河而得名。后因卫河堤岸有古代石羊,改名为石羊。
32.南雷村 该村原名溜渡村,以卫河上设有渡口而得名。据传,明洪武年间雷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改名雷村。按方位称南雷村。
33.赫 村 该村原名溜渡村,以卫河上设有渡口而得名。据传,明洪武年间赫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以姓改名赫村。
34.伯 僚 《浚县志》(1802年版)上有“泊了”的记载。据考:“泊”,指同山泊,“了”是泊的终了。在该村北约5公里的地方有五六个均叫泊头,即同山泊之头。据此,该村称“泊了”是有实际意义的,是以地理位置而命名的。传说,纣时伯僚诸侯聚此朝纣,故称伯僚。
35.西雷村 据传,明洪武年间雷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以姓改名雷村。后由于发展,以方位分东、西雷村,该村居西而称西雷村。
36.大 碾 据传,三国时袁谭在此筑城,故名谭城。后刘姓居此,称刘谭城,以谐音转为刘团城,后以姓氏改称刘村。清末因村头庙中有大碾供庙会碾药,又改称大碾。
37.柴程庄 据传,柴、程两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
小河、下滩南边的河堤上柳枝依依
38.东风村 该村原名胥村。洪武年间胥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称胥村。后改为东风村。
39.耿 潭 据传,该村原名贾店,因开店铺而得名。明洪武年间,耿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村南有一大水潭(古黄河遗迹),改村名耿家潭,后简称耿潭。
40.小雷村 据传,明洪武年间雷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以姓改名雷村。1958年为区别另两个雷村,故称小雷村。
41.前同山 该村原名童山,后因谐音“童”通“同”互见。该村居同山脚下,以山名作村名。因发展以所处位置按南、北分为前、后两个同山村。该村居南,称前同山。
42.后同山 该村居前同山村后,称后同山。
43.前刘庄 据查墓碑,康熙间年就叫前刘庄。另外传说在1890年四个村为一保,通称刘庄,本村在南边叫前刘庄。
44.侯刘庄 据传,该村原名贾店,因为开店铺而得名。后路姓迁此定居,改为路村。清康熙三十六年(1692)《侯姓墓碑》记载:“浚去城三十里西南鹿台乡贾店村,有侯姓者,吾邑之名门望族也,其在上世,原籍山西太原府洪洞县。”《刘姓家谱》记载,始祖刘松、刘林弟兄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后来侯、刘两姓兴旺,改村名为侯刘庄。
45.张刘庄 据查墓碑,康熙年间就叫张刘庄。另外传说在1890年四个村为一保,通称刘庄,本村姓张的多叫张刘庄。
46.后刘庄 该村居前刘庄村北,称后刘庄。
一看环境,就知道堤下这个村为什么叫王湾了
47.马 庄 据查墓碑,清道光年间就称马庄。
48.张贾店 据传,该村原名贾店,因开店铺而得名。后以姓氏取名。
49.韩贾店 据传,该村原名贾店,因开店铺而得名。后以姓氏取名。
50.任贾店 据传,该村原名贾店,因开店铺而得名。后以姓氏取名。
51.刘贾店 据传,该村原名贾店,因开店铺而得名。后以姓氏取名。
52.瓮 城 据《浚县志》(1801年版)记载,该村在县城西9公里处。春秋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即此。因雍榆声近瓮音,故转化为瓮城。
53.前冯庄 以姓氏取名。因重名,加方位词称前冯庄。
54.后冯庄 以姓氏取名。因重名,加方位词称后冯庄。
55.王庄村 以姓氏取名。
56.亮马台 据传,明初,张、王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靠近亮马台遗址,故以台作村名。又据传,商时纣王曾在该台上点兵亮马而得名。后燕慕容客垂自亮马台结筏以渡即此,见《浚县志》。
军农场至黄辛庄平直的路
57.聂 渡 据传,该村原为古河道的一个渡口,明洪武年间,聂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聂家渡,后简称聂渡。
58.袁 庄 以姓氏取名。
59.刘固屯 据《刘姓墓碑》记载,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刘固屯。
60.徐 庄 据清光绪年间《重修庙宇碑文》记载,那时就叫徐庄,至今未变。
61.北张庄 据传张姓于明洪武年间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因重名改为北张庄。
62.包田庄 包庄:查碑文记载,光绪年间就叫包庄。田庄:查碑文记载,嘉庆年间叫田家庄,据说田家庄是由田姓定居起名。后来两村合并,称包田庄。
(摄影:马金真 编辑:今日浚县)
专题片:浚县大伾山天宁寺揭秘
地名漫议:浚县县名及一些村名的来历;与浚县村名有关的谚语、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