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乞丐“张侉儿”

名乞丐“张侉儿”

文/孙俊如

昨天晚上,有人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张侉儿”的照片,就是这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又勾起了我对乞丐“张侉儿”的童年记忆,想起了一些与他有关的传说和故事。

小时候,在大营川一代,有一个走街串巷、衣着破烂、河北口音的中年乞丐,大营镇十里八村的人都对他很熟,人们都叫他“张侉儿”。至于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据说是有人问他姓啥,他说姓张,繁峙人习惯把外地人叫“老侉儿”,所以人们就叫他“张侉儿”,但也有人叫他老张,他也是淡淡地答应。

有人说“张侉儿”识字,是个文化人,是故意装疯卖傻的;还有人说他是受到什么运动的惊吓,才精神不正常的。总之,关于他的身世和来源,各种说法都有,不一而足。

“张侉儿”最初住在下台庄村的一个破庙里,每天行走在大营镇一带的村村巷巷。他爱干净,不邋遢,即便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也从不脏兮兮,油腻腻。每到一户,默默地走来,静静地等待,泰然地讨要,然后又默默地走去。从不烦人,从不讨人嫌,从不怨天尤人,也从不与人发生争执和计较。

“张侉儿”一生走街串巷,每日嘴里嘟嘟囔囔,没有人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语言。那个年代的乞丐不时兴给钱,只给熟饭,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有人给一两块钱。“张侉儿”一生行乞,从不打拱作揖,给,就笑着离去,不说一句讨好的话;不给,也不低三下四地求人,不卑不亢,转身就走,不说半句多余的话。每日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做人的样子。

“张侉儿”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口不乱问,身不乱动,安贫乐道,不偷、不抢、不坑、不骗,固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张侉儿”是个聪明而又诚信的人。有时候人们托他捎点东西,从这个村捎到那个村,让他捎给某人和谁谁,他居然能准确地捎到,不出现任何差错,这给那个交通不便、没有快递时代的人们带来很大的惊喜。

“张侉儿”每天行色匆匆,奔波在行乞的路上。他每天提个篮子,手里拿着一根木棍,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人们怜其身世可怜,又敬其为人诚实,凡是“张侉儿”讨要,总要多给一点。他很有爱心,多余的熟饭总是分给别的乞丐和其他孤苦老人。

他爱抽烟,到处捡吃剩的烟头,也有人将土制的烟卷给他抽。有一次有人无聊,居然恶作剧,在烟卷里卷进一只鞭炮,炸的“张侉儿”满口是血。后来听说他的老家亲人得到了他的消息,专程有人接他回去,无奈他习惯了行乞生活,坚决不肯回。再后来,有人说他又住到西三泉的一座旧房子里,最后在这座旧房子里孤苦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有人说“张侉儿”是一尊活佛,每天在孤独的庙里与神与佛为伴,过着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的豁达生活。但在我们常人的眼里,“张侉儿”无疑是一个清苦的人,一个可怜的人。

“张侉儿”的一生是渺小的,在他有生之年没能给社会创造多少物质财富。但他给大营川的人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也总能勾起人们对远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留恋,他曾经是行走在那个远去的时代的“网红”。

(2019年12月20日)

作者简介:孙俊如,出生于繁峙县大营镇小店村,现居住娄烦县,太钢尖山铁矿职工,从事企业管理研究,专业文章常发表在《太钢经济与管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