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思维之迷思-1
杰拉尔德·温伯格的《系统化思维导论》这本书断断续续地看了2、3个月,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有些章节看了好几遍也没完全看懂,查了很多作者在书中提供的延伸阅读材料,只不过作者推荐阅读的内容全部是英文原著,看了一些也是难以完全吸收。不过这次阅读体验还是非常棒的,让我对思维这个主题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联想到这一段时间的工作、读书以及日常一些决策,打算写一个系列文章记录一下,今天是第一篇。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发现自己、也有一些同事,会出现下面一些问题。比如:
犯过的错误虽然总结了,但下次类似的情况还是无法有意识地避免问题
没有自己的分析套路,不知道关键点在哪,只能听从别人指挥机械性地执行
无法由此及彼,无法触类旁通和类比,只能在一遍一遍的重复操作中获得认知
到了关键时刻,曾经书中的道理、自己的总结完全抛之脑后,还是老的行为习惯
每个方法都有利有弊,不知道该怎么决策
就是这些问题,让我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的「思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底需要我们做什么,才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得到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成为他人声音的跑马场,东边说打雷西边说下雨,无所适从。
维基百科中说思维是思考、思想,一种将外在的表象或概念经由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来获取认知的精神活动。
从这个概念出发,我理解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应该是先整体、再局部、进而推断并得出观点从而做出最终决策的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对新知识进行二次深度加工,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体系去对照、印证、分辨,然后带着疑问去实践,最后把可行的部分细化成可执行的点,遇到问题能及时调取出来。
但这个过程并不那么容易,或者说「很痛苦」。因为我们会无意识地过滤不符合我们当前认知的知识,会无意识地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对事实和观点进行「再解释」,对不符合我们立场、预期和情感诉求的事情弃之如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的员工会在方案前期言之凿凿,一旦实践证实方案存在一些问题后,他会找理由要么之前考虑过但否定了,要么就是其他人没有按照他的最佳设想去做。
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思维过程需要我们足够坚定,是在汹涌的外部声音中还能听得到自己内心的小声音,在不同的事实和观点冲突中找到逻辑的亮光。是不是基于事实做的判断和决策?是不是考虑到产品的延续性?一个政策或者一项制度,其到底解决的是谁的什么问题?是否对各种信息保持了足够的开放心智,而不是急于寻找安全的高地?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一旦涉及到决策,很多人就开始退让,因为他们没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思路,或者说缺乏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意识;另外一个现象是如果两个人争锋相对,不是依据事实,你说A他说B,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他对,对于不善于言谈的人来说,容易被带离正常轨道,跟着对方的思路走忘了自己真正思考和表达的点。
即使我们意识到了「思维过程」,也经过了综合、分析、推理、判断,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反过来说,一旦遇到新的知识,我们都需要重新检验一遍我们已有的认知吗?这两种做法未免都太劳心费神了。
那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呢?简化、分解、类比、归纳?还是应该去提炼一般化?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下篇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