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律学
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汉语诗律学》
第一章近体诗;
第一节律诗;
第二节排律;
第三节绝句
第六节平仄的格式;
第七节关於[一三五不论]
第八节拗救;
第九节平仄的特殊形式;
第十节失黏对和失;
第十一节上尾;
第十二节声调的辩别;
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
第十四节对仗的种类;
第十五节对仗的讲究和避忌;
第十六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上)——简单句;
第十七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中)——复杂句
第十八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下)——不完全句;
第十九节七言近体诗的句式;
第二十节近体诗的语法(上);
第二十一节近体诗的语法(中);
第二十二节近体诗的语法(下);
第二章 古体诗
第二十七节 奇句韵和柏梁体
第二十八节 五古的平仄
导言
1.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
1.1诗歌起源之早,有些人以为先有散文,後有韵文。这是最靠不住的说法。因为人类创造了文字之後,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丁相当的程度,当然韵文和散文可以同时产生。韵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义的。
1.2至於韵语,它在上古时代的发达,更是後代所不及的,这裹所谓韵语,除了诗歌之外,还包括着格言,俗谚,及一切有韵的文章,譬如後代的汤头歌诀和六言告示,它们是韵语,却不是诗歌。古人著理论的书,有全部用韵语的,例如老子。有部分用韵语的,如荀子,庄子,列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法言等。文告和卜易铭刻等,也参杂着韵语,例如尚书,易经,和周代的金石文字。
兵法如三略,六韬,医书如灵枢,素问,都有大部分的韵语。这些书虽不是先秦的书,至少是模仿先秦的风格而作的,於此可见韵语在上古是怎样的占优势了。
1.3诗歌及其他韵文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如下:
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唐以後,至五四运动以前为第二期。在此时期中,除词曲及俗文学之外,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 五四运动以後为第三期。在此时期中,除了旧体诗之外,又回到第一期的风气,完全以口语为标准。
l.5汉代用韵较宽。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押韵只求近似,并不求其十分谐和;第二是偶然模仿古韵,以致古代可押的也押,当代口语可押的也押,韵自然宽了。到了六朝,用韵又渐渐趋向於严。这是时代的风气,和实际口语韵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现在说到第二期。六朝时代,李登声类的书,虽然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
後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唐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但是,唐朝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凡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做诗的人就把它们当做一个韵看待,所以实际上只有—百一十二个韵。到了宋朝,唐韵改称广韵,其中文韵和欣韵,吻韵和隐韵,问韵和焮韵,物韵和迄韵,都同用了,实际上剩丁一百零八个韵。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又毫无理由地合并了迥韵和拯韵,径韵和证韵,於是只剩了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普通所谓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1.7词曲因为不受科举的拘束,所以用韵另以口语为标准。词是所谓.诗余,曲又有人称为词余。本书所讲的诗律指的是广义的诗,所以对於词律和曲律也将同样地讨论到。
1,8末了说到第三期。在今天,我们肯定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在当时并没有这个规定。遇到作者不是北方人的时候,他的诗常常不知不觉地用了一些方音来押韵,我们用北京音读去就不免有些不大谐和的地方。例如真韵和庚韵,依照西南官话和吴方言,是可以同用的,若依北方话就不大谐和。屋韵和铎韵,歌韵和摸韵,依照大部分的吴语是可以通用的,若依北方话也不谐和.
2.平仄和对仗
2.1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中最讲究的两件事;,但是,就汉语来说,有了字音就不可能没有平仄,单音字多了也很容易形成整齐的对仗。因此,在未谈诗律以前,先谈一谈什么叫做平仄和对仗,也不是没有用处的。
2.2平仄是一种声调的关系。相传沈约最初发现在汉语里共有四个声调,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又相传仄声这个名称也是沈约起的。有人说,仄就是侧,侧就是不平。仄声和平声相对立,换句话说,仄声就是上去入三声的总名。依近体诗的规矩,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用。假定一句诗的第一第二字都是平声,那么,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仄声;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声,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平声。(详见下文第六节。)
2.3现在咱们要讨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上去入三声合成一类(仄声),而平声自成一类?第二,为什么平仄递用可以构成诗的节奏?
2.4关于第一个问题,咱们应该先知道声调的性质。声调自然是以音高(pitch)为主要的特征,但是长短和升降也有关系。依中古声调的情形看来,上古的声调大约只有两大类,就是平声和入声。中古的上声最大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极小部分是入声变来的;中古的去声大部分是入声变来的,小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或者是由平声经过了上声再转到去声)。等到平入两声演化为平上去入四声这个过程完成了的时候,依我们的设想,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这样,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了。平字指的是不升不降,仄字指的是不平(如上路之险仄),也就是或升或降。(上字应该指的是升,去字应该指的是降,入字应该指的是特别短促。古人以为平上去入只是代表字,没有意义,现在想来恐不尽然。)如果我们的设想不错,平仄递用也就是长短使用,平调与升调或促调递用。
2.5关于第二个问题,和长短递用是有密切关系的。英语的诗有所谓轻重律和重轻律。英语是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自然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如果像希腊语和拉丁语,以长短音为要素的,诗歌就不讲究轻重律或重轻律,反而讲究长短律或短长律了。(希腊人称一短一长为iambus,一长一短为trochee,二短一长律为anapest,一长二短律为dactyl,英国人借用这四个术语来称呼轻重律或重轻律,这是不大合理的。)由此看来,汉语近体诗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种短长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种长短律。汉语诗律和西洋诗律当然不能尽同,但是它们的节奏原则是一样的。
2.6五言古诗虽然不很讲求平仄,但五平调或四平调仍是尽可能地避免的,否则就嫌单调了。五仄调或四仄调比较地常见,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的分别,它们或升,或降,或特别短促,就不十分单调。(参见下文第二十八节。)
2.7近体诗喜欢用平声做韵脚,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这恰像英诗里轻重律多与重轻律,希腊拉丁诗里短长律多于长短律。在英诗或希腊拉丁诗里,有些虽然本来是用重轻律或长短律的,也喜欢用重音或长音收尾,叫做不完全律(catalectic),大约也是因为它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
2.8对仗,大致说起来,就是语言的排偶,或骈俪。仗字的意义是从仪仗来的,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两两相对的语句叫做对仗。对仗既是排偶的一种,让我们先叫排偶。自从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排偶,因为人事和物情有许多是天然相配的。古近中外,都有许多排偶的语言,例如下:
2.9但是,汉语的排偶却有一种特性:因为汉语是单音语,所以排比起来可以弄得非常整齐,一音对一音,不多不少。有了这重特性,汉语的骈语就非常发达。无论韵文或散文,都有无数的例子。 尤其是近体诗的对仗必须避免同字。
2.10到了六朝,骈俪的风气更盛。赋和骈体文,是避同字的骈语和不避同字的骈语同时并用的。但当其不避同字的时候,只能限于之而以于一类的虚字了。例如: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陆机文赋。)
唐以后的古体诗,自然都依照这个规矩(参看下文第三十三节。)但是,近体诗里的对仗,却和古体诗里的骈语颇有不同。
2.11近体诗的对仗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骈语,因为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一定要避同字,不能再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第二,它一定要讲究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不能再像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例如:
共载皆妻子,同游即弟兄。(白居易诗。)
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境闲。(刘禹锡诗。)
2.12对仗有宽对和工对的分别:宽对只要以名词对名字,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就成。工对必须把事物分为若干种类,只用同类的词相对。(参看下文第十三节。)
讲到今体诗的对仗,我们应该顺带谈一谈对联(普通所谓对子)。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例如前人集王羲之《兰亭序》字的对联:
丝竹放怀春未暮; 清和为气日初长。 静坐不虚兰室趣; 清游自带竹林风。
(以上是依照近体诗的节奏的。)
得趣–在–形骸–以外; 娱怀–于–天地–之初。 寄兴–在–山亭–水曲;
怀人–于–日暮–春初。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以上是超出近体诗节奏之外的。)
又相传有妇人挽其夫云:
二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 七千里翁姑待葬,因君累我死犹难。
(上半年里二字顿,病姑二字顿,超出近体诗节奏之外,下半完全按照近体诗的节奏。)
又如韦苏州词联:
唐史传偏遗,合循吏儒林,读书不碍中年晚;
苏州官似谥,本清才名德,卧理能教末俗移。
(上半和下半都完全依照近体诗的节奏,只有中半“吏”、“才”二字顿,超出了近体诗的节奏之外。)
2.13上节所讲的韵语,是人类诗歌的共性;本节所讲的平仄和对仗,是汉语诗歌的特性。再看了下节所讲诗句的字数,对于汉语的诗律,已经得到一个轮廓了。
3.诗句的字数
3.1汉语每字只有一个音节,所以汉语诗句的字数也就是诗句的音数。在西洋,诗句的音数极为人们所重视:英语每句普通是八个音或十个音,法诗每句往往多至十二个音。严格地说,西洋诗里不该论“句”,只该论“行”,因为每句不一定只占一行(句末完而另起一行者,叫做“跨行”enjambement),每行也不一定只容一句。每行的末一个音节才押韵,所以西洋诗论句是没有意义的。汉语的诗押韵总在句末,没有跨行;虽然也有合两句意义始足的例子,但依汉人心理,仍然可以当作两句看待。所以汉语的诗句是可以论“句”的。
3.2依普通的说法,汉语的诗是由四言,五言,而演变至于七言。虽然汉语诗句的字数有少至二言,多至十一言的,不过,少于四言或多于七言的句子只是偶然插入于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中,并不能全篇一律用二言或三言,九言或十一言。全篇用三言的诗歌,只有汉代的歌谣,如《郊祀歌》等。例如《汉书》里的《天马歌》: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帮助语气的虚字算在内,《诗经》里头还可以找得出一篇三言诗的例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唐风。)
3.3《诗经》以四言为主,但是有些地方已经参杂着五言,六言和七言。例如:
在《楚辞》中,我们看见了许多七言,六言和七言(八言以上的都可以分为两句读);如果“兮”字不算,则五言可认为四言,六言可认为五言,七言可认为六言,八言可认为七言。我们不能说《楚辞》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开始,第一,因为有这“兮”字的难题;第二,因为大多数的诗篇都未能全篇一律,如七言中杂有五言,八言中杂有六言,等等。
3.4一般人以为五言诗始于李陵《与苏武诗》,换句话说,就是始于西汉。《古诗十九首》,有人说是枚乘所作,也是始于西汉。但又有人疑心李陵的诗是伪托,《古诗十九首》也不是枚乘所作。这样,真正全篇五言的五言诗也许出于东汉,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至第二世纪之间。
3.5至于七言诗,也有人说是始于西汉。相传柏梁体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原文是: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郡国士马羽林材。
总领天下诚难治。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周卫交戟禁不时。
总领从官柏梁台。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与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陈粟万石扬以箕。
徼道宫下随讨治。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蛮夷朝贺常会期。
柱枅欂栌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
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
这诗也有人疑心是伪作。但从押韵上说,之咍同部,正是先秦古韵,可见这即使不出于武帝时代,也不会相差太远。其中只有一个“危”字出韵;“危”字在先秦是“支”部或“腹”部字。这足以证明“支脂之”三部在汉代的音值已渐渐接近,可以勉强同用了。此外,汉代的七言诗还有一些例子:
秋素景兮泛洪波, 挥纤手兮折芰荷。凉风凄凄扬棹歌, 云光开曙月低河, 万岁为乐岂云多!
这几篇诗也很合与古韵;除“娱”、“区”、“离”、“携”可认为汉韵外,(“娱”属古韵思部,“区”属古韵侯部,“离”字属歌部,“携”属支部。)其余都是和先秦韵部相符的。(“稀”、“飞”属微部,“谋”、“思”属之部,“稀”、“飞”、“离”、“携”、“谋”、“思”应认为转韵,不可认为通韵;“起”、“巳”、“已”、“似”、“之”、“持”属之部,“律”、“出”属物部,“一”、“毕”属质部。)歌微通韵,在《楚辞》中已是常见,可见这两篇诗一定不是伪作。
3.6由此看来,七言诗的起源,似乎比五言更早,至少是和五言同时,这是颇可怪的一件事。其实这上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分辨清楚的。原来韵文的要素不在于“句”,而在于“韵”。有了韵脚,韵文的节奏就算有了一个安顿;没有韵脚,虽然成句,诗的节奏还是没完。依照这样的说法,咱们研究诗句的时候,应该以有韵脚的地方为一句的终结,若依西洋诗式,就是一行的终结。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远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汉代的七言诗句句为韵,就只有七个字一句,比隔句为韵的五言诗道反显多短了。这种七言诗即使出于五言诗以前,也毫不足怪。事实上,从柏梁诗直到魏文帝的《燕歌行》,都是句句为韵的。例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文帝《燕歌行》。)
依现存史料观察,直到鲍照,才有隔句为韵的七言诗。例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鲍照《拟行路难》。)
唐以后的杂言诗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七言诗中偶然参杂着少数的五言或二言;另一种是在七言中随意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甚至于少于二言,多到八言,九言,十一言,极错综变化之妙,颇可称为有韵的散文。(参见下文第二十三节。)有一点应该注意的,就是在许多分类的诗集中,并没有杂言这一个项目;像上面所述的两种杂言诗也一律称为“七言”。
3.9以上所说算是导言;下文将是本论。本论将分为五章,分别叙述(一)近体诗,(二)古体诗,(三)词,(四)曲,(五)白话诗和欧化诗。
第一节律诗
l.1近体诗又名今体诗。它是和古体诗对立的.唐代以后,大约因为科举的关係,诗的形式逐渐趋于划一,对于平仄、对仗和诗篇的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这种依照严格的规律来写出的诗,是唐以前所未有的,所以后世叫做近体诗。近体诗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一)律诗:(二)排律;(三)绝句。现在我们分别加以叙述。本节先谈律诗。
12律诗的意义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格律最主要的有两点:(一)儘量使句中的平仄相间,并使上句的平仄和下句的平仄相对(即相反);(二)儘量多用对仗,除首两句和末两句外,总以对仗为原则。依照这两侗要点看来,齐梁的诗已经渐渐和律诗接近了。例如:
奉和山池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迴与. 呜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曰落含山气,云归带雨馀。
若把第二三四行的任何一行删去,就很像初唐的一首五言律诗了。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现在分述如下。
13(甲)五言律诗.五言律诗除了平仄和对仗的规律之外,还有两个规律:
a.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全首共四十个字
b.第一三五七句不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入韵者,这是变例。(这正变之分是从唐人五言律诗统计出来的,以多见者为正,少见者为变。)下面试举几个实例来看:
(子)首句不入韵者。
游少林寺沉佺期
长歌游宝地,徙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长宁公主东庄侍宴李峤
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 长筵鸩鹭集.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
(丑)首句人韵者。
从军行扬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戊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乙)七言律诗。——七言律诗除了平仄和对仗的规律之外,也还有两个规律:
a.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全首共五十六个字。
b.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第三五七句不入韵,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不用韵者,这是变例。
下面试举几个实例来看:
(子)首句入韵者。
古意
卢家少妇鬱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迴辇处,飞花故落舞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稚管絃。
万岁楼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鹧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作旅愁。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沉佳期·苏颢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丑)首句不入韵者。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王维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永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拢。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箫向碧空?
阁夜社甫
岁莫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间战伐,夷歌几处起鱼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5五言律诗首句,和七言律诗首句恰恰相反:前者以不入韵为常,后者以入韵为常.
1,6五律和七律中.都偶然有一种三韵小律.三韵就是六句(首句就是入韵也不计。这样:五言小律就祇有三十个字,七言小律就祇有四十二个字.例如:
李员外寄纸笔韩愈
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馀。 兔尖针莫并,茧淨雪难如。 莫怪殷勤谢,虞卿正着书。
送羽林陶将军
李白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
1.7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每首四十八个字。例如
卢纶
送万臣
把酒留君听琴,谁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尽青山独立,史知阿处相寻!
五七言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都是很罕见的形式,因为它们既然自成一格,不能不略为提及罢了。
1.8在这裹我们附带提及诗人们的几个术语。凡两句相配,叫做一联。譬如第一句和第二句叫做首联(在这种意义之下.不一定成为对仗才称为联);第二句和第四句叫做颌联;第五句和第六句叫做颈联;第七句和第八句叫做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下文有时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应用这些术语。
14、2末字为形容词者: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龄,和振上人。)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甫,月。)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维,登办觉寺)
(15)前二字为方位语或时间语,中一字为副词。
15、1末二字为动词带目的语者:
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甫,寄贺兰舌)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甫,征夫。)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甫,岁暮。)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甫,王十五。)
(16)前二字为目的语倒置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维,春日上方。)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甫,天宝初。)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维,汉语临凡。)
采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甫,玉台观。)
灵寿君王赐,彤胡弟子炊。(维,慕容承。)
方朔金门召,班姬赤辇迎。(维,早朝。)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甫,秦州杂诗。)
(17)第一字为名词,第二字为动词,后三字为目的语。
窗临汴河水,门渡楚人船。(维,千塔主人。)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维,送钱少府。)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维,送封太守。)
猿护窗前树,泉浇谷后田。(卿,初到碧河。)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龄,寒食。)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羲,官庄池。)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义田。(龄,沙苑南。)
(18)第一字为名词,第二字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末三字为方位词者。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甫,客亭)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甫,喜达行在。)
云薄翠微寺,天清黄子陂,(甫,重过何氏。)
树绿天津道,山明伊水阳。(羲,洛中送人。)
(19)第一字为名词,中二字为动词语,末二字为目的语。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甫,洛中送人。)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甫,佐还山后。)
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甫,白盐山。)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甫,自襄西。)
(20)前二字为动词带目的语,后三字为方位语。
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甫,暮春题襄。)
系身蛮井路,卜宅楚村墟。(甫,秋野。)
侧身午里道,寄食一家村。(甫,得弟消息。)
(21)前二字为动词语,后三字为方位语。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甫,初月。)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维,辋川闲居。)
22、2中二字为名词语或专名者: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维,观猎。)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喜达行在。)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甫,月。)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甫,九日杨奉。)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甫,东楼。)
浪传乌鹊喜,深负脊今诗。(甫,得弟消息。)
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甫,收京。)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甫,可惜。)
(23)前二字为平行动词,后三字为目的语。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甫,路逢襄阳。)
(24)前三字为动词语,后二字为目的语。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维,辋川闲居。)
(25)前二字为叠字,后三字为动词带目的语。
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甫,登白马潭。)
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甫,戏作。)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甫,月。)
年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甫,地隅。)
(26)前二字为叠字或连绵字,主语在叠字后面。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甫。梅雨。)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甫,答岑参。)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甫,秦州杂诗。)
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甫,望兜率寺。)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甫,佐还山后。)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甫,绝句。)
淅淅风生砌,团团日隐墙。(甫,薄游。)
翳翳月沈雾,辉辉星近楼。(甫,不寐。)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甫,江亭。)
(27)第三四字为叠字,主语在叠字前面。
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甫,秋野。)
家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甫,漫成。)
(28)末二字为叠字,在其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城鸟啼眇眇,野鹭宿娟娟。(甫,舟月对驿。)
朔风鸣淅淅,寒雨下霏霏。(甫,雨。):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甫,寒食。)
(29)末二字为叠字,倒置以修饰其前面的目的语。
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甫,城上。)
第十七节五言近体诗的句式(中)
——复杂句
17、1本节所分析的句式是复杂句,所谓复杂句,大致来说,就是具有两个以上的谓语的一种句子,其中有一个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是完整的,再加上或包孕着另一句子形式或另一谓语形式,甚至只加上简单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它既在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之外,就算是另一谓语,而它们所造成的句子也就算是一种复杂句了。
(31)前四字为句子形式,末字为谓语。
鹤巢树树遍,人访毕门稀。(维,山居。)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甫,奉酬李。)
寒虫临砌默,清吹袅灯频。(常健,听琴。)
细葛含风软,香罗垒雪轻。(甫,端午日。)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甫,野望。)
大风吹地转,高浪就天浮。(甫,江涨。)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甫,奉陪郑。)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甫,晚出左掖。)
楼云笼树小,湖日落船明。(甫,送段功曹。
雪岭界天白,绵城曛日黄。(甫,怀锦水。)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甫,已上人。)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甫,渡江。)
前三字为主语者: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甫,骊山。)
(32)前四字为谓语形式,末字为谓语.
前二字为方位语者:
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砧残。(甫,夕烽。)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甫,归雁。)
前二字为动词语者:
稍通绡幕霁,远带玉绳稀。(甫,夜宿西阁。)
前二字为连绵字或叠字者:
迟回度陇怯,浩荡入关愁。(甫,秦州杂诗。)
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甫,又雪。)
(33)前四字为倒置谓语形式,末字为谓语。
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甫,散愁。)
(34)前四字为双谓语形式,末字为谓语。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甫,萤火。)
(35)前三字为句子形式。
前三字为形容词,末二字为副词及动词或形容词者: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维,归辋川作。)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甫,空囊。)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甫,梅雨。)
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甫,泊松滋。)
第三字为形容词,末二字为动词带目的语者: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甫,秦州杂诗。)
碾沟深没马,藤蔓曲藏蛇。(甫,陪郑广文。)
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甫,过南邻。)
南山晴有雪,东陌霁无尘。(羲,秦中送人。)
35、3第三字为动词,末二字为副词及动词或形容词者:
田父要皆去,邻翁闹不违。(甫,寒食。)
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甫,茅堂检校。)
朱李沈不冷,彤胡炊屡新。(甫,热。)
(36)前三字为不完会的句子形式,后二字的句子形式为其目的语。
海鸥知吏傲,砂鹤见人衰。(卿,酬张夏。)
(37)前二字后三字各为句子形式。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维,观猎。)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甫,上牛头寺)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甫,遣兴。)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龄,宿京江口)
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甫,遣怀。)
树凉征马去,路螟归人愁。(羲,仲夏饯魏。)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维,从岐王。)
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甫,归梦。)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甫,秦州杂诗。)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卿,新安奉送。)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甫,房兵曹。)
后三字为等立名词语带谓语者:
地迥山河静,天长云树微。(维,送崔兴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甫,春望。)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甫,秦州杂诗。)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维,送邢桂州。)
后三字为名词琢动词带目的语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常建,泊舟盱眙。)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甫,西阁夜。)
瓢叶尊无绿,炉存火似红。(甫,对雪。)
后三字为名词副词及动词或形容词者:
叶稀风更落,山响日初沈。(甫,野望。)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甫,秦州杂诗)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甫,初月)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甫,江亭。)
(38)前二字为句子形式,后二字为谓语形式。
路断因春水,山深隔暝烟。(羲,送人寻裴)
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甫,望兜率寺。)
客醉挥金宛,诗成得乡袍。(甫,崔附马。)
骥病思偏秣,鹰愁怕苦笼。(甫,敬简王。)
眼穿看(落)日,心死着寒灰。(甫,喜达行在。)
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甫,夜雨。)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甫,客夜)
后三字虽形似谓语形式,实系句子形式倒置者: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维,山居秋暝。)
后三字为动词名词及方位词者: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卿,新年作。)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甫,陪诸贵公。)
后三字为叠字及形容词者。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甫,严郑公宅。)
后三字为动词带谓语形式者:
郡简容垂钓,家贫学弄梭。(卿,对酒。)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棉。(甫,陪郑广文。)
后三字为副词动动词及名词者:
锡飞当近鹤,杯度不惊鸥。(甫,题玄武。)
剑寒心有气,松老欲无心。(卿,酬张夏。)
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甫,暮秋将归。)
后三字为动词副词及动词者:
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甫,百舌。)
后三字为动词介词及名词者:
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甫,小园。)
(39)前二字似句子形式,实系动词及其目的语的倒装,后三字则为句子形式。
39、1、aN-V-nN-F
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甫,与雩县。)
(40)前二字后二字各为句子形式,中一字为动词,后面的句子形式为其目的语。
乐极伤头白,更长爱烛红。(甫,酬孟云卿。)
(41)前二字为句子形式,中二字为谓语形式,末字为形容词,即与此谓语形式合成递进句。
鹏集占书久,莺回刻篆新。(卿,朱放。)
(42)前二字为动词带目的语,后三字为句子形式。
后三字为名词,动词,目的语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甫,春望。)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甫,东屯北崦。)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甫,秦州杂诗。)
后三字为主从名词及谓词者:
入村樵路引,尝果栗园开。(甫,野望因过。)
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甫,散愁。)
抱叶寒蝉静,(独)山归鸟迟。(甫,秦州杂诗。)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维,送丘为。)
立马千山暮,回舟一水香。(甫,数陪李。)
后三字为等立名词语或双音词及谓词者:
对酒山河满,移舟草树回。(维,秦和圣制。)
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甫,九日曲江。)
后三字为名词,副词及动词或形容词者:
有海人争渡,无春雁不回。(维,过始皇墓。)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甫,月。)
用材身后起,睹圣眼犹明。(卿,新安奉送。)
(不觉)井晨冻,无衣床夜寒。(甫,空囊。)
(43)前二字为动词语,后三字为句子形式。
中二字为名词语者,末字为谓词者。
欲归群鸟乱,未去小童催。(甫,晚晴。)
欲归春渺渺,未去草凄凄。(维,送张五湮。)
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卿,江州留别。)
(44)前二字为动词带补语,后三字为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羲,咏山泉。)
(45)前二字为动词带目的语,后三字为谓语形式。
后三字为动词及名词语者: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甫,秦州杂诗。)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维,送赵都督。)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维,凉州郊外。)
有客过茅宇,呼童正葛巾。(甫,宾至。)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维,晚春。)
事姑称孝妇,生子继先贤。(颀,达奚吏部。)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龄,驾幸河东。)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甫,望牛头寺。)
后三字虽似谓语形式,实则为句子形式倒置者: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甫,杜位宅。)
后三字为动词带双音专名者:
扬舟发夏口,按节向吴门。(维,送封太守。)
后三字为方位语带动词者:
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甫,晚出左掖。)
后三字为副词,动词及名词者:
徇禄仍怀橘,看山免采薇。(维,留别饯起。)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甫,送人从军。)
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甫,秦州杂诗。)
后三字为双副词及一动词者:
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甫,泛江送魏。)
玩雪劳相访,看山正独吟。(卿,酬张夏。)
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甫,赠毕四。)
后三字为连绵字及形容词者: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熳红。(甫,春日江村。)
后三字为叠字及动词或形容词者:
吹帽时时落,维舟日日孤。(甫,缆船苦风。)
后三字为副词及叠字者:
入空才漠漠,洒响已纷纷。(甫,喜雨。)
(46)前二字为动词带目的语者,中二字为谓语形式,末字为形容语。
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甫,雨晴。)
问法看书妄,观身向酒慵。(甫,谒真谛寺。)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甫,八月十五。)
(47)前二字为动词带目的语,中一字为动词,末二字为句子形式。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维,过感化寺。)
暖酒嫌衣薄,瞻风候雨晴。(颀,送相里造。)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甫,徐步。)
(48)前二字为副词及形容词或动词,中一字为动词,末二字为句子形式。
过嫩从衣结,频游任履穿。(甫,春日江村。)
(49)前二字为副词及形容词,后三字为谓语形式。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甫,宴戎州。)
(50)前二字后三字各为动词语。
早朝方暂挂,晚沐复(来)簪。(维,酬贺四。)
(前二字为动词语,后三字为动词带目的语。
后三字为动词带名词语者:
正愁闻塞笛,独立见江船。(甫,一室。)
独坐亲雄剑,衰歌叹短衣。(甫,夜。)
迸出依青嶂,攒生伴绿池。(颀,篱笋。)
后三字为动词语以谓语形式为目的语者:
春游欢有客,夕寐赋无衣。(羲,汉阳即事。)
(52)前二字为平行形容语,后三字为句式形式。
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甫,猿。)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甫,泊岳阳。)
(53)前二字为平行形容语,中一字为动词,末二字为动词语。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甫,独酌。)
(54)前二字为平行形容语,或连绵字,中二字为谓语形式,末字为形容词或动词。
飘零为客久,贫病羡君还。(甫,涪江泛舟。)
(55)第一字为动词或形容词,后四字为副词及动词带目的语。
赏应歌杖杜,归及献樱桃。(甫,收京。)
静应连虎穴,喧已去人群。
(56)第一辽为形容词或动词,后四字为动词带目的语。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甫,秋日阮。)
滑忆彤胡饭,香闻锦带羹。(甫,江阁卧病。)
(57)第一字为形容语,第二字为动词,末三字为句子形式,即为前面动词的目的语。
第三四字为等立名词语者: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甫,放船。)
壮惜身名锡,衰惭应接多。(甫,将晚。)
老耻妻孥(笑),贫嗟出入劳。(甫,赴青城县。)
第三四字为主从名词语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甫,悲秋。)
嫩从华发乱,闲任白云多。(卿,对酒。)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簟凉。(甫,陪郑广文。)
(58)第一字为形容语,中三字为谓语形式,末字为动词或形容词。
静分岩响答,散逐海潮还。(卿,秋夜北山。)
(59)第一字为目的语倒置,中三字为谓语形式,末字为主要动词。
药倩韩康卖,门容尚子过。(维,送李山人。)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维,慕容承。)
(60)前面一个句子形式的动词用后面一个句子形式为目的语。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稹,遣行。)
(61)前面一个句子形式的动词用后面一个句子形式为目的语。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甫,天末怀李。)
(62)动词语用后面的句子形式为目的语。
此句子形式系名词语及谓词者:
应愁江树远,(怯)见野亭荒。(甫,寄邛州。)
但恐天河落,宁辞酒盏空。(甫,酬孟云卿。)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甫,有感。)
此句子形式系名词,副词及形容词或动词者: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维,送崔兴宗。)
宁问春将夏,谁怜西复东!(维,愚公谷。)
(63)动词语用后面的谓语形式为目的语。
末二字为名词语者: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维,酬张少府。)
末二字为双音词者:
共传收瘐信,不比得陈琳。(甫,奉赠王。)
(64)动词用后面的谓语形式为目的语。
末三字为名词语者:
乞为寒水玉,愿作冷秋菰。(甫,热。)
末二字为名词语者: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甫,茅堂检校。)
(65)句子形式包孕着形容性的句子形式。
包孕在主语的地位者:
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甫,雨。)
包孕在目的语的地位者
绿垂风折徇,红绽雨肥梅。(甫,陪郑广文。)
(66)句子形式包孕着形容性的谓语形式。
包孕在主语的地位者:
登俎黄甘重,支床锦石圆。(甫,季秋江村。)
包孕在目的语的地位者
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甫,江阁对雨。)
神交行赋客,力尽望乡台。(甫,云山。)
犬迎憎闲客,鸦护落巢儿。(甫,陪郑广文。)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甫,秦州杂诗。)
虽似包孕在目的语的地位,其实是包孕在主语的地位,而主语倒置者: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甫,老病。)
(67)句子形式包孕着形容性的动词语,或形容词语。
包孕在主语的地位者:
旧采黄花胜,新梳白发微。(甫,九日。)
包孕在目的语的地位者:
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心。(甫,夏日杨。)
(68)句子形容包孕着副词性的句子形式。
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卿,偶然作。)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甫,江汉。)
(69)句子形式包孕着两字的副词性谓语形式。
主语为名词语者:
竹杖交头拄,柴扉隔径开。(甫,晚晴。)
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甫,漫成。)
玉袖迎风并,金壶隐浪偏。(甫,数陪李。)
江水带冰绿,桃花随雨飞。(羲,汉阳即事。)
楼角临风响,地阴带雨昏。(甫,东楼。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维,淇上田园。)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维,辋川闲居。)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甫,重题郑氏。)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维,终南山。)
主语为平行形容语者:
清切兼秋远,威(仪)对月闲。(卿,秋夜北山。)
主语为一个名词者:
色因林向背,行农地高卑。(颀,离笋。)
(70)句子形式包孕着三字的副词性谓语形式。
主语为名词者:
樯带城鸟去,江连暮雨愁。(维,送贺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甫,月夜忆。)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甫,秦州杂诗。)
山临青塞动,江向白云平。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甫,春宿左省。)
诏从三殿去,碑到百乡开。(甫,送翰林。)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甫,泛江送客。)
主语为动词或形容词者: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龄,胡笳曲。)
(71)谓语形式包孕着形容性的句子形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维,终南别业。)
(72)谓语形式包孕着形容性的谓语形式。
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甫,江涨。)
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甫,赠高式颜。)
(73)谓语形式包孕着副词性的谓语形式。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甫,萤火。)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维,送钱少府。)
(74)前二字为名词语,中一字为动词,末二字为句子形式。
石室无人到,绳闲见虎眠。(龄,遇薛明府。)
(75)前二字为名词语,中一字为动词,末二字为平行动词。
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甫,秋清。)
(76)前二字为名词语,中一字为动词,末二字为谓语形式。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维,酬张少府。)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甫,发潭州。)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维,过福禅师。)
(77)前二字为名词语,后三字为双谓语。
羌妇语迟哭,胡儿行且歌。(甫,日暮。)
(78)前二字为方位语或时间语,中一字为动词或形容词,末二字为动词带目的语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甫,病马。)
(79)前二字为副词语,中二字为动词带补语,末字为形容词。
古体诗
第二十三节古风每句的字数
23.1古体诗又叫做古风。自然唐代近体诗生生之后,诗人们仍旧不放弃古代的形式,有些诗篇并不依照近体诗的平仄、对仗和语法,却模仿古人那种较少拘束的诗。于是律绝和古风成为对立的两种诗体。古风虽是模仿古诗的东西,然而从各方面看来,唐宋以后的古风,毕竟大多数不能和六朝以前的古诗相比,因为诗人们受近体诗的影响即深,做起古风来,总不免潜意识地参杂着多少近体诗的平仄、对仗,或语法;恰像现在许多文人受语体文的影响即深,勉强做起文言文来,至多也只能得一个形似。在本书里,我们先谈近体诗,后谈古体诗,就因为唐宋以后的古体诗确曾受近体诗的影响,非先彻底了解近体诗就没法子了解古风的缘故。
23.2本节先谈古风每句的字数。我们谈字数论句不论篇,因为古风每篇的字数是没有一定的;若以每句的字数而论,则古风可分为七种:(一)四言;(二)五言;(三)七言;(四)五七杂言;(五)三七杂言;(六)三五七杂言;(七)错综杂言。兹分述如下。
23.3(一)四言——四言的古风可认为模仿诗经而作。文选里陆机诸人也有四言诗,可见四言诗一向没有断绝过。但是,它在唐人的古体诗中却是非常罕见的。
六朝的诗大多数也是五言。现在只举李白的古风一首为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君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23.5(三)七言——七言古诗起源颇晚(参看上文导言),而唐宋七言古风的格律又多从近体七言诗演变而来
(参看下文三十一、三十二两节)。李杜的七言古风较为近似古诗的格律,现在各举一例如下:
江上吟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七言古风句首加“君不见”三字作冒头,可认为一种变体。例如:
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孟浩然
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霏红沓翠晓氛氲。婵娟流入襄王梦,倏
条还随零雨分。空中飞去复飞来,朝朝暮暮下阳台。愁君此去为
仙尉,便逐行云去不回。
……
23.6(四)五七杂言——五七杂言,七言中杂五言者较多,五言中杂七言者较少。兹分别举例如下:
(甲)七言中杂五言。
长相思李白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余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
犹闻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苍苔。
(这里“君不见”三字是五言的冒头。)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陈与义
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君为边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牖。
朝来爽气如有期,送我凭轩一杯酒。丈夫已忍猿鹤羞,欲去且复
斯须留。西峰木脱乱鬟拥,东岭烟破修眉浮。主人爱客山更好,
醉里一笑惊蛮州。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送客。
23.7(五)三七杂言——三七杂言,乃是七言中稍杂三字句。例如:
长相思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
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
23.8(六)三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和三言。自五言诗以后,奇数字的句子大约被人
认为更适合于诗的节奏,所以七言之中往往杂以五言和三言,而不大杂以六言或四言。例如: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
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
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
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
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23.9(七)错综杂言——所谓错综杂言,是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端,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
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达八九字以上者。错综杂言又可分两类,分说如下。
(甲)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此类的格调仍与上面的五七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近似。例如:
飞龙引(其二)李白
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后宫婵娟
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造天关,闻天语,
长云河车载玉女。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
后天而老凋三光。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
北风行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
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
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
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
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
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
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
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四六八言颇多者。此类很有散文的气息;如果不是用韵,有些部分简直就是散文。
假使改为白话,简直就像民国初年所谓新诗。例如: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
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
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
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
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
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
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
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
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第二十四节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
24.1古体诗的用韵,仍以用本韵较为常见。本韵的古风在唐人的古体诗中,大约可占过半数。
现在分为平韵古风与仄韵古风,依次加以叙述。
24.2(一)平韵古风——平韵的古风,当其押本韵的时候,所依照的韵部和近体诗完全相同。
严格的时候可真严格,连险韵也不让它出韵。例如:
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用佳韵)孟浩然
自君理畿甸,余亦经江淮。万里书信断,数年云雨乖。
归来休浣日,始得赏心谐。朱绂恩虽重,沧州趣每怀。
树低新舞阁,山对旧书斋。何以发秋兴,阴虫鸣夜阶。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用肴韵)柳宗元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台馆葺荒丘,池塘疏沉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薄躯信无庸,琐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川客,扁舟枉长梢。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逍遥屏幽昧,淡薄辞喧呶。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
24.3如果不是险韵,就更以押本韵为常了。例如:
送陆员外王维
郎署有伊人,居然故人风。天子顾河北,诏书除征东。
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九河平原外,七国蓟门中。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万里不见虏,萧条胡地空。
无为费中国,更欲邀奇功。迟迟前相送,握手嗟异同。
行当封侯归,肯访商山翁。
(纯用东韵,不杂冬韵字)
东京寄万楚李颀
濩落久无用,隐身甘采薇。仍闻薄宦者,还事田家衣。
颍水日夜流,故人相见稀。春山不可望,黄鸟东南飞。
濯足岂长往,一樽聊可依。了然潭上月,适我胸中机。
在昔同门友,如今出处非。优游白虎殿,偃息青琐闱。
且有荐君表,当看携手归。寄书不待面,兰茝空芳菲。
(纯用微韵,不杂支齐佳灰韵字)
题鹤林寺綦毋潜
道林隐形胜,向背临层霄。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
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
少凭水木兴,暂令身心调。愿谢携手客,兹山禅诵饶。
(纯用萧韵字,不杂肴豪韵字)
述韦昭应画犀牛储光羲
遐方献文犀,万里随南金。大邦柔远人,以之居山林。
食棘无秋冬,绝流无浅深。双角前崭崭,三蹄下駸駸。
朝贤壮其容,未能辨其音。有我衰鸟郎,新邑长鸣琴。
陛阁飞嘉声,丘甸盈仁心。闲居命国工,作绘北堂阴。
眈眈若有神,庶比来仪禽。昔有舞天庭,为君奏龙吟。
(纯用侵韵,不杂覃监咸字)
代扶风主人答王昌龄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纯用寒韵,不杂删先韵字。)
梦太白西峰常建
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遣我太白峰,寥寥辞垢氛。
结宇在星汉,宴林闭氤氲。檐楹覆余翠,巾舄生片云。
时往溪水间,孤亭昼仍曛。松峰引天影,石濑青霞文。
恬目缓舟趣,霁心投鸟群。春风又摇棹,潭岛花纷纷。
(纯用文韵,不杂真元韵字)
入峡寄弟孟浩然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众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思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离阔心难聚,秋深露已繁。因君下南楚,书此寄乡园。
(纯用元韵,不杂先删韵字)
豫章行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纯用删韵,不杂寒先韵字。)
寄冯著韦应物
春雷起萌蛰,土壤日已疏。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闾。
偃仰遂真性,所求惟斗储。披衣出茅屋,盥漱临清渠。
吾道亦自适,退身保玄虚。幸无职事牵,且览案上书。
亲友各驰骛,谁当访敝庐。思君在何夕,明月照广除。
(纯用鱼韵,不杂虞韵字。)
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高适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溪。
耕耘有山田,纺绩有山妻。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珪。
谁谓远相访,曩情殊不迷。檐前举醇醪,灶下烹只鸡。
朔风忽振荡,昨夜寒螀啼。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
出门尽原野,白日黯已低。始惊道路难,终念言笑暌。
因声谢岑壑,岁暮一攀跻。
(纯用齐韵,不杂支微韵字。)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杜甫
中军待上客,令肃事有恒。前驱入宝地,祖帐飘金绳。
南陌既留欢,兹山亦深登。清闻树杪磬,远谒云端僧。
回策匪新岸,所攀仍旧藤。耳激洞门飙,目存寒谷冰。
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
羁旅惜宴会,艰难怀友朋。劳生共几何,离恨兼相仍。
(纯用蒸韵,不杂庚青韵字。)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杜甫
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
云阙虚冉冉,风松肃泠泠。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
宫女晚知曙,祠官朝见星。空梁簇画戟,阴井敲铜瓶。
中使日夜继,惟王心不宁。岂徒恤备享,尚谓求无形。
孝理敦国政,神凝推道经。瑞芝产庙柱,好鸟鸣岩扃。
高岳前嵂崒,洪河左滢濙。金城蓄峻址,沙苑交回汀。
永与奥区固,川原纷眇冥。居然赤县立,台榭争岧亭。
官属果称是,声华真可听。王刘美竹润,裴李春兰馨。
郑氏才振古,啖侯笔不停。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
绮绣相展转,琳琅愈青荧。侧闻鲁恭化,秉德崔瑗铭。
太史候凫影,王乔随鹤翎。朝仪限霄汉,容思回林坰。
坎轲辞下杜,飘飖陵浊泾。诸生旧短褐,旅泛一浮萍。
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
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
(纯用青韵,不杂庚蒸韵字。按此诗平仄似古风,对仗似排律。)
读书柳宗元
幽沈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便倒卧,孰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纯用虞韵,不杂鱼韵字。)
24.4(二)仄韵古风。——因为近体诗以用平韵为原则,所以凡用仄韵的诗差不多都是古风。
24.6现在就盛唐(偶及中唐)诗人的仄韵古风之纯用本韵者,举例如下: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王维
寓目一萧散,销忧冀俄顷。青草肃澄波,白云移翠岭。
后沔通河渭,前山包鄢郢。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
地多齐后溃,人带荆州瘿。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
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
颓思茅檐下,弥伤好风景。
(纯用梗韵,不杂迥韵字,郢、瘿、静皆上声。)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王维
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
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
(纯用养韵)
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忆昨戎马地,别时心草草。烽火从北来,边城闭常早。
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怀抱。今日杯酒间,见君交情好。
(纯用皓韵,不杂巧筱韵字。道,抱皆上声。)
游天竺寺崔颢
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涯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
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
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花龛瀑布侧,青壁石林杪。
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
始知世上人,万物一何扰?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王昌龄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
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
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
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
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
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
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纯用缉韵,不杂合叶洽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