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的全球首个肺癌MET靶向药获批上市
央广网上海6月29日消息(记者杨静)日前,由胸科医院肿瘤科陆舜教授团队领衔的“赛沃替尼治疗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肺肉瘤样癌及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结果取得重要成果,获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在线发表。基于此项研究成果,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1.1类新药赛沃替尼于6月22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
作为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获批,赛沃替尼不仅填补了国内此类靶向药的空白,并有望成为首个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肺癌靶向创新药物。
此外,陆舜团队领衔的另两项研究: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1.1类新药)、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1.1类新药),也同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为广大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与希望。
从8个月到4年,靶向新药缔造生命“奇迹”
“早上我吃了6个大馄饨,还有鸡蛋和牛奶,现在每天胃口都很好!”72岁的沈老伯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肺癌晚期患者。他是参加“赛沃替尼”临床研究的第一位病人,从2017年2月至今,疾病稳定已有4年半。
沈老伯得的是“肺肉瘤样癌”,发病率占肺癌的2%。根据基因检测,他有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这类肺癌患者的治疗一直存在困境,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术后肿瘤容易转移,以往只能使用传统化疗,但总生存期只有8.1个月,是世界性难题。2017年,沈老伯确诊后,医生虽然快速给他进行了化疗,效果却不理想,首次化疗后,他出现了双侧肾上腺转移,最大转移灶达3.6公分。好在出现了转机,陆舜教授领衔的“赛沃替尼”相关临床研究启动了!他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第一位患者。
现在,老伯的病情很稳定,只要定期来医院复查就可以了。从8个月到如今超过4年甚至更久的生存期,胸科医院陆舜教授领衔的“赛沃替尼”研究成果,使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获得更加精准的治疗,为他们创造了生命延续的“奇迹”。
从参与研究到自主研发,中国原创先行走向世界
赛沃替尼是中国本土从“0”到“1”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1.1类创新药,此次在中国取得了全球范围的首个注册审批,有望成为首个代表中国走向全球的肺癌靶向创新药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早在2015年,陆舜教授就注意到了MET这个难治靶点,当时全球没有任何针对它的靶向药物,患者生存率极差。2016年11月开始,陆舜教授领衔开展了一项中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赛沃替尼治疗具有MET外显子14跳变的肺肉瘤样癌或其他类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为这一靶向新药的研发先行者,从患者招募、用药剂量,到疗效评估,都没有参照可循。陆舜教授团队依靠自主探索和反复研究,攻破了层层阻碍,逐步掌握了“赛沃替尼”创新研发的奥秘。历时5年,此项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全国32家中心共入组70名患者,客观缓解率高达49.2%,无进展生存期达6.8个月,最长生存时间超过4年。
据悉,“赛沃替尼”在中国获批上市的同时,欧美其他诸多国家的相关临床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赛沃替尼”正在快速走向世界!
陆舜教授表示,真正的创新没有捷径,模仿别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一次在MET靶点上,中国的临床研究者和企业真正自主研发本土的创新药物,并以此走向世界,着实令人振奋。
从“无路可走”到“百花齐放”,肺癌诊疗呈现新气象
就在赛沃替尼获批的同一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和“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也同时获批。陆舜教授是这两项免疫药物的主要研究者,此次获批了新的适应证,将为更多类型的肺癌患者带来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
阿替利珠单抗是同时拥有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晚期一线治疗适应证的免疫抑制剂,本次获批是其在肺癌领域的第三项适应证。最新的研究结果提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亚裔人群中显示出了更显著的疗效及获益,越来越多的中国肺癌患者将从这一免疫治疗中受益。
中国幅员广阔,也是肺癌高发国家。近年来,胸科医院专家团队瞄准肺癌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研究,积极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和诊疗模式,为患者不断创造“中国方案”,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权和药物可及性。如今,肺癌诊疗已被赋予了新概念,肺癌患者从以往极低的5年生存率,到现在能活过10年、15年甚至更久,肺癌已逐步进入“慢病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