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云:森田疗法让他获益终生
那一天,我的诊室来了一对特别的母子。儿子小王坐下后拿出一本薄薄的书,低着头怯怯地说:“医生,我知道我得了什么病,就是社交恐怖。我发现这个疗法好像挺适合我的,我想进行住院式的森田治疗。”
话音刚落,母亲就急迫地说:“这孩子,其实没什么毛病,我们都带他去最好的眼科医院检查了,大夫说眼睛没有问题。可他就是不敢见人。”
仔细交谈后我了解到,小王升入职业高中后,喜欢上一个女生,可就是不敢说。一次老师让他到台前讲话,他发现那个女生很认真地看着自己,他眼神躲闪,不敢迎接对方的目光,自觉表情不自然,也不知道看哪儿好了。渐渐的,他开始关注自己的眼神,总感觉眼神不自然,后来发展到不敢抬头看黑板,不敢抬头看人了。
母亲说:“他就是想的太多了,天天想着眼神不自然,可不越想越严重。我就想着给他找个工作,上班锻炼锻炼。可没干几天就不行了,这一年换了好几份工作都不行,看来心理真的有问题了。他在书上看见森田疗法能让人做到不理睬症状,该干嘛就干嘛,我听着挺对,就过来试试看。大夫,你觉得他适合吗?”
森田疗法是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的,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几十年来,经森田正马教授的后继者们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神经症。森田正马教授认为,神经症发生的基础是神经质症,临床表现为一种疑病素质。疑病素质就是怀疑自己的情绪、行为、状态、想法等和别人不一样,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比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悸、出汗等,误认为是不正常的,进而感到恐惧和紧张,努力想消除它们,结果导致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异常”上,异常感觉越敏锐,“异常感”也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这个过程,森田正马教授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异常”会因精神交互作用而不断加强,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神经质症状。
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后,我发现小王具有典型的疑病素质特点:如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容易自我关注和自我检讨,这些特点会催化精神交互作用,导致小王过分关注自己的眼神,形成了社交恐怖的症状。
在我指导下,小王进入了森田疗法的第一期——绝对卧床期。
小王独居一室,与外界隔离,禁止会面、讲话、看书报、吸烟、听收音机等,除吃饭、洗漱、大小便、写日记外,保证绝对卧床,每晚临睡前写日记,此期一般十天左右。小王每天通过日记和我交流,体验感受。刚开始,小王很放松,觉得终于可以不接触人了,可以把自己的病想明白。可是连续几天下来,小王却体会到强烈的烦闷感,发现天天躺在床上,不出门、不和人交流,非常无聊,身体也坐卧不安,听到病房外其他病人的说话声,非常渴望和大家一起,甚至听到他们的哭声都觉得很羡慕——卧床调动出他渴望正常与人交往的愿望。同时在卧床期间,他体会到情绪的规律,烦闷最严重的时候,我并没有答应他结束卧床的要求,他不得不继续卧床。小王深切地体会到,烦闷的情绪达到极限后可以慢慢缓解,并不像自己担心的那样要疯掉。他真切感受到,原来情绪没有那么可怕。
结束了卧床期的那一天,小王很高兴,感觉活在人群里真好。随后,他进入第二期:轻体力劳动期,主要是室内工作,如扫地、拖地、擦门窗、整理房间等简单的劳动,或者浇花、打扫楼道和庭院等,还有户外散步,大约为7-10天。
小王很享受擦窗台、拖地的过程。劳动的时候,身边有人经过,他还是会紧张,不知眼神怎么放。我指导他,不管眼神自然不自然,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在劳动中,体会别人经过时的紧张感,顺应这些情绪和身体的变化,不抵抗、不逃避,继续专注地做手头的事情。一天的劳动结束后,小王对自己很满意:“我居然可以在人前做这么多事情。”行动和体验让他有了信心,他更了解自己的情绪,不怕紧张了。
根据小王的体力,循序渐进地由轻体力劳动转到第三期:重体力劳动期。
重体力劳动,包括挖地、栽树、筛土、运送物品、清运垃圾、打扫厕所等劳动,回到病房后,仍坚持第二期的轻体力劳动,同时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长跑、打篮球、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扔飞盘、健身锻炼等病房的工娱活动。
从扫地、擦玻璃的轻体力劳动,到翻地、搬砖的重体力劳动中,从轻松散步到激烈的篮球、乒乓球运动中,从和其他病人一起工娱疗中,小王感到很充实,渐渐融入人群中,可以不再关注眼神的问题,可以“为所当为”。偶尔与他人目光相对时,紧张感明显减轻,大家都说他正常了。
然而当团体治疗时,大家围成一圈讨论话题时,尤其大家都沉默时,小王即使低头不语,也感觉周围人都注视自己,感觉像当众被扒光衣服一样难堪,手心出汗、全身紧张,身不由己地关注自己的眼神。终于有一次他无法承受,只能借故离开团体治疗室。小王一度很失落:“难道先前的好转是假象?”
我告诉小王,症状反复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疑病素质的治愈往往要经过数次的好转、反复,再好转、再反复。所谓好转-反复-好转循环实际上反映了“疑病素质”和“顺应自然”的心态之间的斗争,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周折才能真正建立起顺其自然的心态。
带着我的指导——谁讲话就看着谁,带着我的鼓励——注意力集中到谈论的话题上,不理会自己的眼神和紧张状态,小王重返团体治疗。那一次,小王成功了!虽然讲话不多,但他跟随着大家的话题,听着、思考着、表达着,直到团体治疗结束,他才想起眼神的问题,并且很诧异地发现,自己居然回忆不起是在何时开始不在乎眼神问题了!
那一刻,他体验到症状真的就像癞皮狗,你越想打跑它,它越跟着你,如果你不理会它,它自觉无趣就走开了。他终于从一个森田理论家蜕变成一个森田实践者。在看似简单的劳动中,他打破了精神交互作用,修正了疑病素质,学习到了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即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身体的紧张感,而是集中注意力做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
进过两个月的治疗,小王顺利进入第四期——日常生活训练期。这一期不是刻板的劳动和锻炼,而是回到生活环境里,随机应变地处理人际关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小王发现虽然有时还会紧张,但基本可以自如地和人相处了。
出院后小王上班了。每当他感觉自己眼神不正常时也不关注,专心于工作中,有时压力太大焦虑明显时,他就打扫卫生,下班后安排锻炼,单位同事都夸他,他微笑着接受别人的夸奖,但他自己知道,这是在进行“森田治疗”。
小王非常感谢住院式森田疗法,让他从自我中心、自我关注的心理状态中转化出来,养成一种将注意力指向外界事物的外向型心理状态。这个过程让他获益终生。
26428
孙春云: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注册心理师,北京信息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心理师。专业技术特长为儿童青少年成长与教育、心理问题、情绪与行为障碍、适应障碍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社交恐怖症、焦虑症、惊恐障碍、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以及各类躯体形式障碍、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