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一家族三代1例

作者:贺秀芳,许春姣,王苗苗,张文瑞,郭怡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田地,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但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为牙龈组织缓慢、渐进性增生,可同时伴有乳牙滞留、恒牙迟萌、牙齿错位、错畸形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收治1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家族,现报道如下。

1.病例报告

先证者,胡某,男,36岁,2017年7月因牙龈增生影响美观,其母亲、女儿及多位亲属均有相似症状而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既往无口腔科诊疗史。口外观:嘴唇前突,在放松状态下,患者因牙龈增生而不能完全闭拢上下唇,需用力闭口才能闭拢(图1)。

口内观:口腔卫生尚可,少量菌斑牙石,牙龈增生,累及全口的牙龈缘、牙龈乳头及附着龈,增生的牙龈覆盖大部分牙冠,接近咬合平面;牙龈色粉红,质韧,点彩明显,从而使牙龈呈颗粒状(图2)。

影像学检查:14、24、34、44牙槽骨吸收约根长1/3,其余部位无明显吸收(图3)。

诊断:1)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单纯性);2)慢性牙周炎。拟行序列治疗,对患者进行洁治与刮治后,因患者自身原因未进行手术治疗。

先证者母亲,戴某,女,58岁。讲话或微笑时可明显看到增生的牙龈,侧面观唇部前突明显(图4)。牙龈增生较先证者更严重,覆盖整个牙冠,牙龈呈颗粒状,口腔卫生一般,少量菌斑牙石(图5)。

先证者女儿,胡某,女,5岁。牙龈增生,覆盖部分牙冠,牙龈表面较光滑,为乳牙列,牙齿无龋坏或其他牙体疾病,20颗乳牙均已萌出,嘴唇突出不明显(图6、7)。

绘制遗传图谱(图8),共34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对家族34人抽血进行基因检测,排除SOS1基因突变。

2.讨论

2.1 基本特征

HGF以牙龈组织缓慢渐进性增生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良性病变。上下颌唇舌侧牙龈均可发生,可同时累及附着龈、边缘龈和牙间乳头,增生牙龈呈结节状、球状、颗粒状,龈色粉红,质地坚韧,无明显菌斑和牙石等,无出血和炎症症状。HGF通常于恒牙萌出时出现,也可随乳牙萌出而发病,但极少在出生时就出现。

患者牙槽骨一般不受影响,但也有些可合并外生骨疣。增生的牙龈影响美观及咀嚼发音功能,还可引起乳牙滞留伴恒牙迟萌、牙齿错位、错畸形、嘴唇突出及不能闭拢等,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这往往是患者就诊和治疗的原因。HGF的组织学特征是非特异性的,根据家族史和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HGF组织学上主要是结缔组织的改变,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累,尤其是Ⅰ型胶原,通常可于上皮下结缔组织中观察到轻度慢性炎性浸润,有时还可观察到小钙化颗粒、淀粉样沉积、牙源性上皮岛、骨化生和黏膜溃疡等。患者通常仅表现为单纯性牙龈增生,称为非综合征型,有些还可伴发多毛症、巨颌症等其他症状,为全身综合征的一个表征,称为综合征型,其中多毛症是最常见的一个症状。

2.2 致病机制

HGF具有遗传异质性,主要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但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研究发现,HGF与多个致病基因相关。目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HGF已定位到2p21-p22和5q13-q22,综合征型HGF的染色体异常已发现有2p13-16、4q、14q、19p、19q和Xq。SOS1基因突变是被鉴定的非综合征型HGF的第一个基因突变,SOS1蛋白羧基端结构域的改变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家系中都是此基因突变引起。本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未发现SOS1基因突变,具体遗传异常尚需进一步研究。

对HGF变异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与纤维连接蛋白和免疫系统相关。HGF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正常牙龈成纤维细胞。HGF在青春期时病情加重,提示可能与性激素相关。

2.3 治疗

当牙龈增生不严重时,可仅通过口腔洁治刮治等基础治疗方式及个人口腔卫生维护即可,无须手术治疗。当症状较重时,增生的牙龈必须通过手术才能去除,目前提倡序列治疗,包括牙周维护、手术切除及正畸矫治等。手术方法包括与牙龈成形术相关的外部或内部斜切牙龈切除术、顶端定位皮瓣、电灼术、二氧化碳激光器,最好的手术时机是在所有的恒牙已经萌出后,因为若在此之前手术,复发的风险更高。

复发率还与口腔卫生状况的好坏有关,故手术前行牙周基础治疗,去除菌斑及牙石,术中及术后维护口腔卫生尤为重要。牙齿及与之相关牙菌斑的存在和HGF牙龈增生等临床症状相关。增生的牙龈在牙脱落后可缩小或消退,但HGF累及患牙较多,不可轻易拔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