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平衡商业规律与艺术规律 以剧为本拍好剧

电视剧《白鹿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史诗级电视剧,它并非是那种可以边洗衣做饭拖地之时听听就能懂的剧,也非具有打发时间的作用。但只要你看上两三集,就一发不可收拾进而追下去的一部有意义、有内容的剧。

近日在新京报上看到一篇评议电视剧《白鹿原》的文章,文中观点大意是当一部剧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应该正视剧的本身问题,而非指责观众抑或其他什么客观因素。其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不要一味抱怨市场卑视读者”,而作为一个追剧已经40多集的资深观众而言,并没有从《白鹿原》这部剧中看到一丝对读者的不屑,正相反,从剧中绝大部分对原著的还原能看到这部剧的诚意是很多改编原著的电视剧所不具备的,一些对于细节的还原,一些恰到好处的改编,一些更为通俗易懂的剧情看点等等其实都表现了这部剧的诚意。

好的电视剧绝不是一味为了取悦观众而存在的,同样的新京报中的另一句作为资深剧迷我也是不认同的,原句大意是电视剧要用心的去解决读者或者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解决观众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理解,作为一部电视剧可不就是要解决观众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么,但解决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就不太好理解了,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不是小说原著,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就要体现电视剧的价值,而非小说原著的价值。这种观点是不是谬论,已经不言而喻了。

回顾最近上映的电视剧,有众多小鲜肉或当红明星加盟的电视剧固然收视率高,众多玄幻题材、都市爱情题材等等类型不同的电视剧也不是能够与《白鹿原》同日而语的,前者的关注度高是一种现象,但不能以此为依据而判定一部剧的好坏优劣,若以此为标准,只能说行业评判标准太过于片面和单一了。影视剧的创作首先受制于题材,创作者也需要有自己的考量标准和思考,一味追求收视率绝不的影视剧创作者的标准,如何把一部好剧呈现出出来,通过多方位的努力呈现出来也是作为一个影视剧创作者的基本素养。同时说到文学作品改编,这是一件认真的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应该摒弃剧本身的质量去创作,我们应该相信这种改编自著名文学作品的剧,出发点就是想贴近原著本身去拍摄一部真实的剧,从《白鹿原》目前收视连续多日破1且不断上涨的趋势来看,也印证了《白鹿原》并非叫好不叫座,从复播后的乐视弹幕上也能够看到观剧的人大多都是90后观众,年轻人并非没有是非价值的观念和审美层次,并非盲目的娱乐化,而是也会挑选好剧而非雷剧。好的剧经得起推敲,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量。

《白鹿原》现在叫好又叫座,除了本身制作精良,有一点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当下性,这些当下性引得观众思考、探究,最终一步步追剧下去,使收视逐渐上升。最近很多在看电视剧《白鹿原》的观众都在探讨,是谁杀死了田小娥?到底是鹿三还是社会舆论?这个话题很尖锐也很有意思,并且折射当下。剧中田小娥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所以她背叛虐待她的郭举人跟了黑娃,很显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做法违反了社会道德观念,不会被认可,所以她被骂为荡妇,村民对她指指点点、恶语相向,最终这样的舆论压力逼她走向堕落,将她逼上绝路。而经过了将近一百年,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讨论处女、贞操问题,社会对女性的压力仍然很大。所以究竟是“谁杀死了田小娥”,这个问题引得我们深思探讨。

该剧主演之一何冰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应该坚持的商业规律恰恰就是艺术规律,我们不应该考虑除此以外的东西。演员要做的功课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时代、观众的审美是什么样的,你要做的就是打磨这个角色,这是我们演员应该考虑的。”演员要做的根本就是打磨角色,那电视剧制作者要做的不应该就是好好打磨“剧”?制作一部电视剧,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取悦观众,而是应该以剧为本,以想传达的价值观念为准,创作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引导观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