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有生之年不可能促成金玉姻缘----红楼朋友看过来
第一,看贾母的择人标准
当初贾母给宝贝闺女贾敏择婿,择的是林如海。书中交代,那林家系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世代世袭到了林如海,堂堂前科探花,可见贾母择人标准之高。
第二,再看贾政的择婿标准
当初贾赦把贾迎春嫁给孙绍祖,贾政是投一万个反对票的,并且百般阻挠那门婚事,无奈贾赦鬼迷心窍一意孤行,最终把贾迎春送入了火坑。贾政不同意的原因只有一个“这孙绍祖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可见,在贾政的概念里,一个人有没有诗礼名族的积淀才是最重要的。反观薛家在户部挂名行商,只是个商人富豪之家。
第三, 贾母对金玉姻缘的否定态度早已亮明。第二十八回,贾元春赐端午节节礼,贾宝玉和薛宝钗相同,而黛玉和探春,迎春,惜春一样,其中深意不言自明。又在接下来的清虚观打醮中安排张道士提亲,贾母借口宝玉年龄尚小一口回绝。至此有王夫人和薛姨妈策划,贾元春出场关于金玉姻缘的第一回合交战宣告失败结束。
有人可能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说贾母尚缺想把薛宝琴定于贾宝玉,为什么薛宝钗就不行了,宝琴和宝钗出身一样啊
请问:关于贾母想把薛宝琴定于贾宝玉说明了吗?不过是读者的主观拟测罢了。我要说,你们都上了薛姨妈的当了。贾母是问薛宝琴的生辰八字,书中交代,薛姨妈揣测贾母之意是把宝琴定于宝玉,所以这是薛姨妈的单方面猜测,而且还把她的猜测当真事明晃晃地告诉了黛玉,这显然是居心叵测别有用心了。贾母大张旗鼓地探问薛宝琴的生辰八字即使有一万个用意,也绝没有把宝琴定于宝玉的意思。因为贾母一见薛宝琴,喜欢的无可无不可,立马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成了贾宝玉名誉上名正言顺的妹妹。这种认干女儿认干妹妹是一种拒绝婚姻的常规操作。
再者,贾政与林如海关系非常,互相欣赏。当初贾雨村有求于林如海,林如海修书一封与内兄贾政而非贾赦,大赞贾政人品“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在贾母与贾政这两个于贾宝玉婚姻有决策权的人物的思想意识里,择婿也好择媳也罢,家族门第诗书礼仪是最重要的,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注意是硬件不是软件。绝非贾赦薛姨妈之流,贾赦给贾迎春择婿,看中的是孙绍祖家资饶富;薛家挑挑拣拣辞了张家推了王家定了门当户对同在户部挂名行商的桂花夏家。
诗礼簪缨这种背景,看似无形,实则早已融化到了血液里,渗透进了骨髓里,是一个人最顶端的高贵。
反过来看薛宝钗,有学问,诗、书、画样样精通,后天应该加持的都已经加持到了极点,以至于蒙蔽了贾元春的双眼。
纵观宝钗的做事,仍然处处难掩商人的算计,周周全全的算计。比如,薛蟠给宝钗从南方带回了丰富的玩物,薛宝钗把礼物无一遗漏给荣国府的众人面面俱到的分配停当,这不是一种刻意的算计吗?算计早已是她性格里的一部分,成了做人的一种底色,也被众人标榜成了周全。再如贾母给宝钗过生日,问宝钗爱听什么戏?她只点了贾母爱听的热闹戏文,问她爱吃什么菜?也捡着贾母老年之人爱吃的甜软之物说了一些,真可谓处处算计。
她的人生处处都是算计,算计着如何赢,算计着如何达到自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顶点,即使再大的委屈也能咽下。比如,金钏跳井后,宝钗也甘愿拿出自己的新衣服为跳井自杀的金钏装殓以讨好王夫人。
这种商人的算计是遗传到骨子里的
中国有句古话“富贵三代才能养出一个贵族”骨子里的贵不是容易养出来的。比如书中贾宝玉的包容,对下人的怜悯与体贴,林黛玉的真性情,都是赤子情怀的高贵
八十回后剧情的发展,严重违背了这些人物的固有性格,安排贾母和王熙凤共同演绎了一出李代桃僵的调包计,一边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新婚红烛一边是黛玉的焚稿断痴情泪尽而亡。精彩固然也精彩,但难掩滑稽和无中生有。
回到我说的诗礼簪缨高贵这个主题,高鹗先生没有经历过曹雪芹五代繁华养育出来的高贵之气,所以也就难以写出同一个水平的作品来,高鹗不能,其他人亦不能。
八十回已后
一切都是未知数
人生本就如此
不圆满才是最真实
又何况文学作品
也可能是由于真实人生的不圆满和无结尾
谁能说,能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满意的句号呢
谁不是戛然而止撒手人寰呢
所以才在文学作品里分外求一个圆满
求一个尘埃落定!
或许
八十回版的《红楼》刚刚好
好似红楼女儿们一直在那个乌托邦般的大观园里存活着
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