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见图 1.3)从耳轮脚切迹中点顺着耳轮脚弧线画一条延长线至对耳轮耳甲缘,把这条线平均分成 5 份,内 3/5 与外 2/5 交界处,一般多在耳轮脚的耳甲消失处。《耳针》:在耳轮脚消失处,若耳轮脚延伸至对耳轮不消失,则取从外耳道口上方之耳轮脚部位至耳轮内缘之间的外 2/3 处。《中国耳针学》:胃,曾用名:幽门、下垂点、奇点。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 4 区。
《耳穴治疗学》: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图解耳穴诊治与美容》:耳轮脚消失处与 AB/BC 弧线之间的区域。
主治:“胃为后天之本”,胃有“水谷之海”之称,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治疗胃部疾病,胃溃疡、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肠功能紊乱、胃酸过多或过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胃气以降为顺,胃穴可治疗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反酸等症。胃经入齿,循发际,至额颅。故临床上还用于治疗前额头痛、牙齿痛,以及神经系统的疾病;如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失眠等。组穴:(见图 1.4)胃、贲门、十二指肠,为胃三角。治疗胃、十二指肠、贲门疾患之要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十二 指肠球炎、反酸、灼热、恶心、呕吐等。胃、肝、脾,为消化三角,又称肝三角。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厌食症、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小儿抽动症等。诊断胃部疾患,胃若呈现电测阳性或弱阳性反应往往有食欲不振、胃纳不佳、胃痛或恶心等症状。- 胃穴电测阳性或强阳性,伴贲门、腹胀区、皮质下、三焦等阳性反应,多为胃炎。
- 胃穴呈点状红晕、有光泽、有压痛、红色压痕,多为急性胃炎。
- 胃穴呈片状、白色隆起、边缘界线不清楚、触诊硬、条索、压痛不明显,多为慢性胃炎。
- 胃穴片状白色隆起,又有点状红润,疼痛明显,电测阳性,多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 胃穴大片状的白色隆起,多为浅表性胃炎,又叫非萎缩性胃炎。
- 胃穴呈结节状肿物、疼痛敏感,同时伴有肿瘤特异区 1 电测阳性反应,一般考虑胃癌的可能。
针法,直刺 2 分或斜刺透十二指肠穴、透脾穴、或透食道穴。临床治疗恶心呕吐时,针尖刺向贲门穴;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时,针尖刺向十二指肠穴。贴豆,胃穴范围较大,临床多使用双豆,甚至三豆、四豆耳贴贴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