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内的两座“鼓楼洞”(作者:老武昌人)

大凡老昌人都知道武昌有个鼓楼洞,洞址在胭脂路通往阅马场的武昌路上 。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最早的鼓楼洞并不在这里,而在解放路中段司门口蛇山跨线桥处。

明末以前,长街从望山门只通到蛇山中段的鼓楼(其前身是古南楼)下面,人们要到民主路只能翻越蛇山。

明朝崇祯年间,明王朝风雨飘摇:外有清兵压境,内有农民军起义。于是有奸臣向崇祯皇帝上奏:武昌蛇山是龙脉所在,凿断龙脉便可保江山永固。于是崇祯便命人在武昌蛇山的鼓楼下和汉阳龟山铁门关两处“斩蛇腰,断龟首”,开山修路,切断龟、蛇二山的地气,以延续明王朝的江山。鼓楼下的山洞凿开后蛇山以南的长街穿过山洞廷伸到山北的藩司衙门口,即今天的司门口,于是人们便称这个洞为“鼓楼洞”。之初,该洞长不过五十米,宽不过两米,仅供行人通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蛇山龙脉斩断不久,明朝就灭亡了。

清末,为解决武昌城内南北交通不便的问题,官府对古楼洞维修扩建,边墙和拱顶用城墙砖砌,地面铺上石板,使马车可以通行,这是当时蛇山南北唯一通行车辆的通道。

进入20世纪30年代,武昌人口急剧增加,城内车马络绎不绝,交通十分拥挤。尤其是闹市中心的司门口,仅人力车每小时就有一、二千辆通过,过往行人极不方便。1935年10月,当时的“武昌市政处”和“湖北省公安局”为缓和交通紧张状况,决定将鼓楼洞上的蛇山山体挖开,在上面建一座“蛇山桥”,也叫“南楼跨线桥”。蛇山桥在1935年底破土动工,此桥设计者是年仅23岁的郑裕峥,由祥泰公司营造厂承建,1936年完工。蛇山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过街人行拱桥,单孔跨度20米,桥上建有灯柱和雕花栏杆,同时桥下长街也向南、北延伸,南到巡司河,北边拆除藩署,填司湖筑路一直通到中山路大堤口,延伸后的长街以蒋介石的字命名为“中正路”,其南边巡司河上的桥也叫“中正桥”。其后20来年,虽历经战乱,但蛇山桥却仍然完好,解放后中正路和中正桥分别更名为“解放路”和解放桥。1956年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南楼跨线桥,修建了司门口铁路桥跨线桥和公路跨线桥。武昌的老居民都喜欢把这两座桥称为“天桥”,小时候大人一说带我们上街,就知道要到天桥长街逛街去了。

1930年代的蛇山桥下(照片来源于百度)

1936年刚刚打通 解放路北段,正前方原是藩署,路左侧解放后是武昌区委区政府机关,今是广东商城(照片来源于百度)

油画《建设中的长街大桥》(王道元·1957年)(照片来源于百度)

1957年修建的司门口铁路、公路跨线桥,老武昌人叫它“天桥”(照片来源于百度)

清末,武昌城经济繁荣,人口日增,而蛇山横阻城市中间,南北往来十分不便,光有一座司门口跨线桥已经不能满足古城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于是官府便准备在蛇山东边再开一洞,方便人员货物流通。据《开通蛇山筑路记》石碑上记载:“蛇山横跨武昌城,山南为商业区,山北为万家民房,由于蛇山横贯城中,交通不便, 车马不能通行,经张之洞批准,由总兵张彪负责派士兵三千人凿石开路,打通蛇山,用期34天,修路170丈,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完工”,形成贯通蛇山南北的第二条穿山道路。该路南起武珞路,北连民主路中段,取名“武昌路”,该洞也名叫“武昌洞”,洞口两端拱顶正中有黎元洪所题写的石刻“武昌路”三字。因当时司门口有明末开凿的“鼓楼洞”,老百姓就把武昌洞称为“新鼓楼洞”。因为该洞正处在武昌路中,故人们又称它为武昌洞。1936年蛇山桥修建,原鼓楼洞改为跨线桥,人们就直接把武昌洞叫做鼓楼洞了。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与明末开凿鼓楼洞一样,新鼓楼洞开凿七年后,武昌辛亥首义爆发,清王朝被推翻,于是在武昌民间就有了一个说法:蛇山是龙脉,不能挖洞,明末挖了鼓楼洞,明王朝灭亡了,清末挖了新鼓楼洞,清王朝就被推翻了。本世纪初,武昌区政府提出要修建和平大道至复兴路的通城大道,中间要穿蛇山而过,这时也有人反对说蛇山是武汉市的龙脉,不能打洞。后因得胜桥拆迁量太大,资金不足,计划搁浅。2018年,通城大道的修建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不过现在的方案是修建隧道,从蛇山下面通过,即保护了得胜桥历史老街,又减少了拆迁成本,技术上更没有问题。这样不会让某些人担心挖断蛇山“龙脉”了。

明信片上的武昌洞:2004年刚刚修筑好的武昌洞南口(照片来源于百度)

辛亥首义时的武昌洞,前面的棺木中大约装的是守城部队阵亡将士遗体(照片来源于百度)

从武昌洞内看北口,前面是民主路铁路过街桥(照片来源于百度)

1916年,因山水溶蚀,砖拱脱落坍塌,堵塞交通。

1927年,当时的“武汉市工程委员会”着手修复武昌洞。

原计划挖断山腰废洞架桥,因耗资巨大,又破坏了自然风景,后修改计划,改大洞口,改砖砌为钢筋混凝土洞拱。

洞长78米,高5.6米,宽7.7米,可通行汽车。

洞口外砌筑八字形挡士山墙,由彭荣泰营造厂中标承建,于1928年9月开工,(一说1936年开工)次年4月竣工。

此工程为武汉市最早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修建的一項隧道工程。

同时武昌路全线新建了车行碎石道和人行水泥道。

1938年武汉沦陷后,日军把武昌洞两头封闭,改作存放军火的仓库。

建国初期,武昌洞由于山水侵蚀,年久失修。出现了许多处纵向裂缝,影响了洞内交通。武汉市政建设部门用速凝剂配制水泥进行了修补,此后几十年一直完好。1956年,长江大桥的铁路引线跨武昌路北段洞口而过,修了座铁路单孔桥与武昌路立交,由于桥底与道路的净空间层高过小,武汉市建设部门于1959年降低了洞内及洞北段车行道的高度,形成南高北低之势,以满足行车的需要。道路降坡后,武昌路全线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车行道,洞内人行道上增加了护栏,使人车分流,保障了交通安全。

降坡以后的武昌鼓楼洞北口(照片来源于百度)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