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巨头进军康养产业,可为什么却做不起来?

前一段时间,乘着国家支持中医药产业的雄风,各大企业巨头纷纷进军康养产业。可几年下来,没有听说哪一家企业做起来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医是个性化治疗,讲究的是一人一方,而企业要挣钱就必须产品规模化。不解决个性化与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康养产业是做不起来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把所有人的体质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型,一个产品下来,只可能对其中20%的人有良效,20%的人效果不大,20%的人根本没有疗效,20%的人还有一点副作用,20%的人副作用明显。试想,这样一个只对少部分人有效果的产品,怎么可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呢?
一个产品如果想要做好,最起码这个产品对70-80%的人有比较好的疗效才行,这样才能够形成比较好的口碑,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适合这种产品的体质偏性明确,并把具有这类体质偏性的人从所有人中挑出来,这样才能够实现规模化治疗。比如,要把六味地黄丸这个产品做大,就必须把肾阴虚的人挑出来,这样几乎所有人都会得到比较好的疗效,人们才会信任这个产品。如果不分阴虚和阳虚,把它卖给所有人,那么一半的人有不错的疗效,一半的人还有副作用,这样的产品肯定是做不下去的。
传统的体质辨别是通过四诊,而中医诊断比较难学,如果不是专业的中医,是很难判断清的,体质不清,在用药上就无从适从了。现在中医产品基本上都受这种影响,比如,热疗的产品,只对寒性体质的人有比较好的疗效,如果对热性体质的人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不懂体质辩证,只要出现一件副作用比较大的事件,恐怕这个产品就彻底完蛋。再如,鸿葇药酒,你仔细看它的配方,主要是针对寒湿体质的,如果热性体质的人吃了它,反而产生了副作用,宣扬出去这个产品就会受到几乎所有人的抛弃。一句话,不是产品不好,而是人们不懂体质辩证乱吃,尤其是业务员,为了销售业绩,把它宣传得天花乱坠,仿佛所有人都能够吃,结果反而害了这个产品。
其实,这种事件在日本早就发生过,那就是著名的小柴胡汤事件。懂中医的人都知道,肝炎在西医上只有一种病因,而在中医上则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病因,一种是细胞的功能亢进引起的,一种是细胞的功能低下引起的,两者的治法是完全相反的,对于细胞的功能亢进,我们可以用小柴胡汤来疏肝,对于细胞的功能低下,我们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来补肝。而日本废医存药,不讲辩证,结果导致所有肝炎患者都吃小柴胡汤,一部分人吃出了严重的副作用,还死了几个人,这使小柴胡汤一下子被全盘否定。其实,不是小柴胡汤的问题,而是不讲辩证造成的。
中国的中成药也出过很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西医开中药,他们根本不懂辩证,只会学西医病药机械对应,这样产生的副作用算谁的?最后都归罪到中药身上了。最典型的就是马兜铃事件,因为它的副作用导致所有含马兜铃的中药被禁,仿佛马兜铃是毒药,所有人都不能吃一样。其实,中药是讲辩证的,对症了,即使毒性再大,也是治病的良药,如砒霜;不对症,即使偏性再小也是毒药,比如食物都是有偏性的,长期吃错了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产生了疾病,能怪食物吗?
如何来解决这个辩证的问题呢?尤其是绝大多数人不了解自己体质偏性的情况下。靠中医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中医太少,而且水平层次不齐,并不一定能够判断准确。我通过大量临床,终于发现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可以把同样体质偏性的人挑出来,从而实现产品的规模化,这个办法就是通过出生时间辩证。
很多人以为人的体质偏性是变来变去的,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系统学告诉我们,系统的个性是由中心要素决定的,中心不变,系统的个性就相对稳定。而哪一个要素能够竞争出来成为中心,则取决于最初的产生环境,因此,系统的个性就是最初产生环境意志的一个缩影。对人也是如此,人的体质偏性和最初的出生环境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出生时间来判断体质偏性,更重要的是,这种体质偏性对人来说几乎一生不变,人的性格就是由此决定的,我们由性格的稳定也可以反推出人的体质偏性的稳定。一旦掌握了这种体质偏性,就可以指导我们康养和疾病的治疗。
具体地说,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五运六气进行推理,它简单易学,非常适合不懂中医的人使用,一旦掌握了它,就解决了基础辩证的大问题,从而实现中医产品的规模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