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犹闻战鼓声-郑州日报数字报

♣ 游 磊

初夏时节的一天,云雾弥漫的罗霄山脉,貌似93年前的那个夏日。

伴随着飘来的一场细雨,我们将脚步轻轻踩踏在通往黄洋界哨口的小道上,心情异常激动。

与当年红军官兵走过时相比,这条小路极有可能已经拓宽了许多。脚印叠着脚印,来往的行人中,已有人情不自禁地吟诵着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随同人们在前后向上攀登时,我们触摸历史的心境更加急迫。跨越93载岁月,今天能登上黄洋界,追寻那穿越时空的隆隆炮声,又该是怎样的一种震撼。

黄洋界,海拔1343米。茂密的树林丛中掩映着一排灰瓦平房,淡黄色墙体上方,“黄洋界哨口营房”的红色牌匾分外醒目。踏入营房,踩在黄泥地上,雨天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我试图寻找一些当年红军战斗的痕迹,四下打量,只找到墙壁上十几张黑白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难忘的硝烟岁月。

1928年8月30日清晨,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来势汹汹;黄洋界上,只有红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营长陈毅安率领的两个连。

山下,源头村弥漫着大战前夕的紧张气息。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指挥员没想到,这次看似必胜的“围剿”,几分钟后会因红军一门刚刚修好的迫击炮而引发溃败。山上,红军将士从茨坪修械厂搬来了刚修好的迫击炮。三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均未打响。第三发炮弹终于脱膛而出。顷刻,源头村腰子坑的敌军指挥所沙石飞溅,一片狼藉。

93年过去,在营房外不远处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那门迫击炮的复制品。历经风雨侵袭,这门结构极为简单的火炮如今锈迹斑斑。但它的炮管始终对着天空,宛如93年前战场上那群年轻战士,保持着昂扬向上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精神。

不觉间,我们已来到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江西省人民政府修建的座西朝东,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镶刻有朱德同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亲笔题字,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纪念碑,与主碑相对应的是一座高7米、底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其正面镶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烫金“西江月·井冈山”诗词全文,背面为朱德同志手书的三个烫金大字“黄洋界”。

抚碑追昔,又怎能不让人发出“云间遥指黄洋界,风过犹闻战鼓声”的感慨。

从黄洋界哨口到山下大陇,往返超过60公里。最陡峭的一段小路长约4.8公里。

在云雾茫茫的大山里,沿着铺满鹅卵石的狭窄山径前行,一块很显眼的“挑粮小道”木质路牌映入眼帘。90多年前,毛泽东穿着破旧的草鞋、朱德挑着写有自己名字的扁担,和红军战士们一起走在这条崎岖的小路上,挑粮上山。

当时,井冈山上的红军缺粮少弹,平均每人只有两三发子弹,晚上只能盖茅草御寒。如今,石块铺就的挑粮小道已被青苔覆盖。黄洋界上,红军当年构筑的战壕里,满是新绿,满山遍野的翠竹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竹子和黄洋界保卫战有着特殊的联系。”游人中,一位中年人在向同行者感慨万分地讲述着那段历史。

那一战,敌我兵力悬殊。红军发动群众就地取材,用竹子构筑了“竹钉阵”和篱笆障碍,迟滞了敌军的前进速度。“以竹为钉”“滚木礌石”“鞭炮齐鸣”这些能充分体现当年井冈山军民智慧的诸多战斗细节,以现在年轻人的眼光来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红军兵力和武器装备所处的劣势。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一门特殊的大炮:三个铁圈紧紧地箍着一个中空的木头,上面有几道裂纹,尾端一个小孔放置引线。“这是黄洋界保卫战时红军使用的自制武器松树炮。”讲解员讲述说,“这种简易的防御性武器,一般用几次就会裂开。”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黄洋界保卫战往前推数十年,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就已在中国近代的多次重要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有效射程超过万米的克虏伯大炮相比,眼前的这门松树炮存在着严重的“代差”,简直不在一个“重量级”。

沉思良久,我在想,红军将士当时的装备如此简陋,而那炮声又“隆”在哪里?

山鸣谷应。置身峰峦幽谷的旧战场,我已渐渐领悟到,黄洋界上的炮声,传递、放大的是人民军队必胜的信心和力量。只要战略战术得当,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就能汇聚起无穷的力量。

草木无声,却有记忆。竹林掩映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高高矗立。站在碑前,那段历史仿佛变成一段影片在我的脑海中反复播放,提醒着那胜利背后的历史逻辑,那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细雨中,我站在山顶远望黄洋界,追溯那段历史,寻找那场战斗的意义。

直到偶遇一群学生模样的参观者那一刻,一句话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这句话的背景音,不正是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响吗!

在中国革命的版图中,井冈山如同一把火炬。登上井冈山,站在黄洋界,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这是共产党人的情怀,更是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境界。

回头看,我们自信坚定;向前看,我们自信从容。因为心中有信念,我们的目光无畏雾霭与雨幕。

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江山将会更加明媚。

(0)

相关推荐

  • 散文||再上井冈山

    再上井冈山 2011年夏,我和几位朋友曾经到井冈山一游.今年五一假期,我和亲家两大家人分别由广州和南昌"会师"井冈山.我这次是再上井冈山,和家人们欢快共度红色圣地之旅. 井冈山地处 ...

  • 江西:黄洋界上雨如注——红色之旅(二)

    在井冈山一周时间,雨水不断.以至于洗的衣服三四天都还是湿的.据当地人讲,每家每户都有烘房,不仅冬天,夏天也能派上用场. 这天午后的黄洋界哨口风大雨急.冒着相机进水的危险,拍得几张雨雾中的黄洋界.虽没能 ...

  • 随笔||红色与绿色的遐想

    红色与绿色的遐想 井冈山--红色的摇篮.当年,正是真理与实践最富灵感的碰撞点燃了星星之火. 井冈山--绿色的海洋.当年,正是受难者生命力的不屈染绿了这里的奇峰险隘与哨口山村. 当红色的阵营与绿色的向往 ...

  • 现场教学点·黄洋界保卫战旧址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茨坪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因为这里经常浓雾弥漫,好似汪洋大海一望无垠,故又名汪洋界.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扼守从湖南酃县.江西宁冈方向来犯之敌.1928年夏, ...

  • 井冈山深度游之黄洋界——阿尼亚房车伴我走天涯

    今年元旦,我们开启了梦寐已久的井冈山之旅,把井冈山仔仔细细的游了一遍.清早我们到达目的地,房车停在井冈山游客中心对面的免费停车场.在车上吃过早餐,然后到游客中心售票处购票.由于疫情的缘故,门票五折的优 ...

  • 周进军:井冈山,一个神圣的字眼

    井冈山,一个神圣的字眼 周进军 己亥金秋十月,天朗气爽.跟随邵东市作家协会创作采风活动的步伐,前往红色之旅井冈山. 虽是短短三天,我们却用心触摸了"中国革命的摇篮",用情丈量了茨坪 ...

  • 二、红军大队回师井冈与根据地的收复(二)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二)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8年8月下旬,湘赣敌军乘我红军大队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通电合谋,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 其时,湘敌吴尚第八军第一师全部及二师一部共 ...

  •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 二、红五军守山与突围

    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何键即令进至遂川的第一路李文彬第二十一旅.进至资兴的第五路刘建绪部,会同赣州的刘士毅第十五旅,向赣南追击红四军主力.同时,命令进至永新一线的第二路张兴仁第三十五旅.周浑元第三十四旅, ...

  • 刘久鑫 || 游黄洋界记 ||“最好的风景在路上”优秀征文选登(57)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黄洋界保卫战

    引 言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意义不仅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