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栏 | 刘忆瑛: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喜欢独处怎么办

刘忆瑛

维儿康专科门诊部

副主任医师

医学干预

孩子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喜欢独处,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社交障碍的表现。
一般需要通过行为矫正疗法(如人际关系发展训练等)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很多情况下孩子独处时重复着他固有的刻板行为(如自言自语、看手、重复开关门等等)或沉浸在狭隘兴趣、仪式行为中。
这时候可以用一些利培酮或氟伏沙明来减少他的刻板行为或强迫行为,结合行为疗法改善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两指法教育

a 拇指法:

社交的主动性是一种性格和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热情的社交,独立能力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如果独处时孩子是幸福快乐的,并能独自完成相应的学习生活任务且具有一定的创作性,我们也可以适当鼓励。
但同时也要让孩子发现这只是众多乐趣中的一种,他也可以去选择自己的社交伙伴去分享乐趣和一起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体会合作的乐趣,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回应,从而发展他的社会支持群体。

b 食指法:

孩子有时会过于关注自己而不愿意去发展社交关系或者与人合作,选择逃避社交而不去尝试,这些情况出现时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一些任务的完成必须合作,而不能只靠自己,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就进行调整,在没有完成合作任务时不能得到奖励或关注。
其次是让其主动感受到社交关系建立的过程和发展,让孩子与他的同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体会到合作的效率和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给予其积极的回应,从而不再逃避社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场景

a 家庭场景:

首先家长要以孩子自我能力为方向来选择游戏及游戏的玩伴(社交伙伴的选择可以分阶段进行:家长——能力相当的伙伴——其他群体),人际关系发展训练初期要简化生活,把孩子每天要应对的社交群体降低到最小限度,增加1:1的游戏时间,把游戏泛化到生活里,在活动中体会乐趣。
自闭症儿童不与别的小朋友玩,喜独处,绝大多数时间是沉浸在他的刻板行为中,这时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刻板行为或狭隘兴趣为切入点进行介入,运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吸引孩子注意力后发起一些社交互动为主的游戏(如合作性游戏、竞争性游戏、对抗性游戏、轮流性游戏、分享性游戏、对话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比如与孩子玩抛接球、轮流拍皮球等等,在这些社交游戏中让孩子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b 社会场景:

在儿童社交能力较为初阶的时候,应以个别辅导课为主让他了解到社交的乐趣并习得初步的社会性趋向(如目光对视、听别人说话、观察别人、社会性微笑等),有了上述基础之后在小组课上重点让儿童学习社会参照及分享式注意。
侧重社会参照的游戏很多,比如猜手中的物品、丢手绢等,主要是制造一个不确定的情景,让儿童参照老师的表情、收拾、动作等信息来作为解决不确定的情景的主要依据。

c 自然场景:

在自然场景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的共同关注,也可以发起一些社交游戏,也可以选择能力相当的合适的玩伴进行多人游戏,让孩子学会合作、竞争、对抗、分享等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提升之后他自然会体会到社交的乐趣,也就不会再选择花那么多的时间独处了。

刘忆瑛,中山大学儿科学博士研究生,维儿康专科门诊部副主任医师。

曾担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住院医师,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多次获得患者家属的肯定。

擅长: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评估及干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