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TXT
南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 南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必须从南通土地的成陆、开发、移民历史和建制沿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大约从公元5世纪中、后期起,长江口黄海上开始出现一片较大的沙洲,人称胡逗洲(壶豆洲)。南朝梁简文帝承圣元年(552年),侯景兵败逃此洲,为部下所杀。隋时,胡逗洲属海陵(今泰州市)。唐初,胡逗洲属扬州广陵郡。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置盐官,隶淮南道。不久,由于军事需要,狼山成为浙江西道常州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据文献记载,唐时的胡逗洲已是一块东西80里、南北35里的大沙洲了。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时,洲上即有流人以煮盐为业。所谓流人,大抵指放逐人犯。初期的流人可能多来自扬州属地,后属常州管辖,流人则大概多来自江南常州,即今常州、宜兴、无锡、江阴一带。因此,唐时的胡逗洲方言当是古代常州一带的方言与早期流人的方言融合形成的一种古吴语。我们说胡逗洲方言是吴语,还可以从与胡逗洲相邻、同为古代犯人放逐地的另一个沙洲一一东布洲上的方言的演变历史得到启示。东布洲方言虽历经千年,演变发展成为今天启东和海门两市北部和通州市东部通行的通东方言,依然保持着吴语的本色,其为吴语当无庸置疑,那么,胡逗洲方言当是吴语应该也是无疑的了。只是后来由于胡逗洲(静海洲)与大陆较早地涨接,方言受海陵话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古江淮方言;而东布洲(海门岛),直至北宋庆历间(1041—1048)始与通州东南境相接,方言始终保持着吴语的特征。南通方言具有很多吴语特征,这是因为其源于古吴语的缘故。当胡逗洲方言(正确地说,其时应称静海方言)向江淮方言过渡时,原有的一些吴语特征仍然被保留下来。根据《资治通鉴.后梁纪》和明、清通州志书记载:从唐末至五代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姚存、姚廷珪、姚彦洪三代曾先后为东洲镇遏使、东洲静海军使、东洲静海都镇遏使,统治静海与东洲长达半个多世纪,其军士亦多吴兴子弟,军士与家属人数有万人之多。因此,古吴兴方言必定对两地的方言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吴兴、常州两地毗连,其方言大体相近,因此,静海与东洲两地方言可能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后周显德五年(958),静海都镇升为静海军,属扬州,旋改置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隶海陵郡。由于静海与大陆涨接,隶海陵郡管辖,静海人与江南人的交往日减,而与江北海陵尤其是与其毗连的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也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有的甚至定居在这里。海陵,作为这一带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方言自然也成了这一带的优势方言,因而对静海方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终极导致了静海方言由吴语向江淮话的转化。到了元初,续有北方犯人放逐到此。近代,又有很多客商从不同的地方来到通州经商、定居,再加上通州人(南通人)与江南上海等地来往亦日趋频繁,这对通州方言及今天的南通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从南通方言演变的历史来看,与其说南通方言是一种“变了形的江淮方言”,倒不如说是一种“蜕变了的吴语”,是一种具有吴语底层的江淮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