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市村居地名文化探析

房山石经题记所见唐代涿州三县乡村考

【摘要】通过对广东高州市451个行政村地名的穷尽性研究,发现这些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高州市村居地名以双音节词为主;以偏正式地名最为常见;其通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其命名理据充分反映了高州地域的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州的地名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也有部分地名的命名理据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关键词】高州市;村居;地名;语言;文化

高州市是由茂名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东北与阳春县毗邻,西北与广西北流县接壤。高州市原为茂名县,后改为高州县,由元代起高州府(路)治茂名县演变而来。“高州”之名,源于“高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 西汉至南朝,高凉山下建立郡县,取名高凉郡(县)。隋朝以前,高凉郡治所为今恩平、阳江一带;隋唐以来,逐渐向粤西发展,治所也随迁至今高州境内;至元明清,道、路、府、县治所均设置在茂名县城(今高州城),茂名县(今高州市)成为粤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州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辖23个镇和5个街道,人口183万。高州市境内主要有粤语和客家话两大方言,粤语是强势方言。其中,根子镇以客家话为主;云潭、谢鸡、新垌、分界、泗水、马贵6个镇客家话和粤语兼用;其他镇和街道均使用粤语。

我们知道,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其数量庞大,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方位指称系统。据调查,在高州市所辖的28个镇(街道)中,共有行政村(居委会)451个。基于学界对高州市村居地名的研究几无涉足,本文试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高州市全部行政村(居委会)进行穷尽性研究。

一、高州市村居地名的词语特点

个体地名一般是语言中的词或固定词组,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语词相同的共性,同样受构词规律的制约,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在秦汉之前,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秦汉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汉语的双音节词越来越多。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高州村居地名也反映了这一语言演变的趋势。

01 音节特点

在高州451个村居地名中,不存在单音节地名,也不存在四音节及以上的地名。其中,双音节地名有381个,占比84.5%;三音节地名有70个,占比15.5%。这反映出双音节与三音节村居地名已成为该地绝对主流。例如:

双音节:安山、柏河、曹垌、茶亭、大塘、东方、顿梭、凤凰、那射、贺村、先觉。

三音节:南湖塘、金竹山、荷木坡、石仔岭、荔枝圩、罗迪坑、合丫埒。

02 构词特点

高州村居地名中不存在单纯词地名,全部都是复合词。复合词地名合成的方式主要有偏正式、附加式、联合式、动宾式、主谓式几种情况。

1. 偏正式

偏正式地名构词法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如“彭城”“沛县”“砀郡”等。后来的地名大都是这种构词法,只是通名种类越来越多了。在高州市村居地名中,就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其最常见的构词法是偏正式,此类地名共有350个,占比77.6%。其中属于“通名+专名” (即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格式的地名只有2个:那窎、那射。属于“专名+通名”(即专名在前,通名在后)的格式有 348个。例如:

板桥、陈垌、金竹山、丁堂、茶亭、荷木坡、和潭、石仔岭、荔枝圩、杨郡、罗迪坑、甘园、官庄、读岗、元坝、泗水、合丫埒、塘陂、谢村、甘埇、官冲、含屋、南湖塘、章岸、张家堡、石溪、河㙟、旺沙、沙地、石咀、旧城、大仁庙、田坪、仙人洞、石堆、军屯、芹州。

2.附加式

附加式地名常常是在通名的前后加上几个相对固定的常用方位单音词或形容词构成的。在高州市村居地名中,附加式地名共有48个,占比10.6%。因为地名主要是用来为地域定位的,因此,方位词做前后附加最为常见。例如:

上坡、下汉、下水、西塘、西垌、西镇、西坑、西冲、北江、西岸、塘背、坡心、山心、田心、山美(尾)、垌头、垌尾、中间垌、中间堂、中区、南邦、埇口、江口、山口、棠南、潭头、塘头、东坡、东河、河口。

形容词通常加在通名之前。例如:

高田、广潭、新圳、赤坎、大 、大潮、大井、深镇、大坡。

3. 联合式

这类复合词地名由两个并列的语素组合而成,只有23个,占比5.1%。例如:

钢铁、联合、凤凰、桃杏、高贵、平江(平山+鉴江)、洋朋(羊+朋友)、柏河(人名+人名)、古丁(姓氏+姓氏)。

4. 主谓式

这类复合词地名较少,只有17个,占比3.8%。例如:

民胜、林丰、水郁、山曜、福州(“州”本为“周”,福气周全之意)、马贵(“贵”本为跪)。

5. 动宾式

这类复合词地名很少,只有13个,占比2.9%。例如:

谢鸡、分界、存心、谈朋、里麻(处理茅草)、根子(寻找小孩子,一说命根子)。

03 通名特点

在高州市村居地名中,通名具备如下特点:

1.有些通名出现频率较高。如:

以“垌”作为通名的有37个,以“山”作为通名的有33个,以“坡”作为通名的有32个,以“坑”作为通名的有28个,以“村”作为通名的有27个,以“塘”作为通名的有24个。这些通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

2.有些通名充分体现了本地特色。如:

“埒”(矮墙)、“㙟”(江湖边的低洼地)、“埇”(河汊流经之地)、“ ”(充满泥浆的冷浸田地)、“圳”(田边水沟)、“坎”(低洼的地方)。

3.有些地名以“那”字作为冠首字。

以“那”字作为冠首字的地名有2个:那窎、那射。“那”在广西壮语中,意为“田”和“峒”,最初只指水稻田,后来泛指田地或土地。高州冠“那”地名的出现,表明珠江水系流域地带也属于“那”文化圈。

二、高州村居地名的命名理据

任何地名都有其命名理据,有的来源于历史传说,有的来源于语言文化,有的来源于地理特征,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高州共有451个村居地名,目前,笔者已调查到386个村居地名的命名理据,尚有65个村居地名的命名之由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在这386个村居地名中,其命名理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寓托性地名。

01 描述性地名

描述性地名是指叙述或描述地理实体的地理特征的地名。在所有地名中,这类地名最常见。在高州村居地名中,描述性地名可分为三个小类。

1.表示地理位置的方位地名共55个

南湖塘、西塘、西垌、下汉、西镇、北江、西岸、塘背、坡心、下水、东茂坡、垌头、垌尾、田心、水贝(水背)、南邦、东方、坡尾、中区、南茂坡、埇口、江口、山口、棠南、西茂坡、上等、上俗、下俗、潭头、北兰、东坡、塘头、西坑、上良、东河、中和、西冲、合水口、河口、中间垌、山心、贺口、下垌、里村、上南山、上坑、南山、门前坡、西基山、东埇、村头坡、山脚、东塘、分界、中心坡。

2.描述自然景观的地名共118个

(1)地形地名有62个

高垌、八角山、坡仔、平垌、浮山、高田、大塘、尖山、低坡、深埇、大垌、大岭、含屋、板村、灯笼坡、大村、平头岗、潭坡、大 、高灯堡、河㙟坡、平坑、长沙、大坡山、平斗、合垌、坡田垌、周垌、湾腰、横地、大坡咀、平山、田坪、深镇、横溪、大田、大堂、里坑、大冲、大西、大坪、高坡、坑塘、大坡、罗平、平山铺、溪㙟、潭坑、溪田、周坡、上平、顿梭(四面环山,形似布梭。包括顿梭村委、顿梭居委2个地名)、长坡(包括长坡村委、长坡居委2个地名)、镇大岭(“镇”谐音“峻”)、 罗迪坑(地形像箩斗)、大水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田地)、上垌(“上”表示地势高)、岑山(小而高的山,一说因地形像琴而名)、那窎(深远的田地)、白马(村有形似白马的山岭)。

(2)地物地名12个,均与“石”有关

石仔岭、白石坡、石塘、石鼓、石龙、大石垌、石板、石咀、乌石头、石堆、立石、大石冲。

(3)土壤地名12个

沙坡、黑坭山、黄坡、白沙、大沙、沙地、土域、垌、沙田(包括沙田村委、沙田居委2个地名)、乾坡(干旱坡地)、周敬(沙“洲”亮如明“镜”)。

(4)水文地名20个

广潭、平江、云径、流垌、河琅、泗水、合丫埒、黄溪山、到湾、大简、石溪、大潮、清垌、泮水塘、深水、清湖、罗村(村子河坝底有一洞,水流产生一个螺状漩涡,日夜响声不停,故名“螺川”,谐音“罗村”)、彭村(因该村无堤坝,鉴河澎湃,故名)、简垌(“简”原为“涧”)、水郁(水流迂回曲折)。

(5)气候地名2个

云山、茂岭(“雾岭”的谐音)。

(6)景色地名10个

苍地、茂坡、丽山、茂山、青山、格苍、林丰、山曜、六双(山上绿树成荫,山下庄稼苍绿茂盛,故称“绿庄”,谐音“六双”)、六岸(与“绿岸”谐音,一说由六个村组成)。

3.说明自然资源的地名共50个

(1)动物地名4个

鹤山、鹤山坡、鹤垌、马坑。

(2)植物地名41个

金竹山、荷木坡、米塘、红花、潭蒲、荔枝圩、榕木塘、茅坡、丰林、松木山、甘竹、林坑、桃栏、荷塘、木头塘、根竹园、竹朗、木广垌、黄姜坡、莲塘、木禾塘、樟坑、芦蓬、柏坑、河木垌、芹州、大榕、禾田、荷垌、林村、桃杏、荷花(包括荷花村委、荷花居委2个地名)、王羌(该村种植黄姜)、谢村(村有一棵大榭树,“榭”讹为“谢”)、甘园(柑园)、储良(此地过去长满野生薯莨)、彰坑(盛产樟树)、洪尤(遍山种植桐油树,因谐音“桐油”而名)、章岸(“章”原为“樟”)、谈朋(该村多“藤蔓”,谐音“谈朋”;一说村民喜欢谈天交友,故名)。

(3)矿物地名5个

钢铁、金村、赤坎(村下蕴藏黄金)、银坑、玉坑塘。

02 记叙性地名

记叙性地名是指反映人文地理特征的地名。在高州村居地名中,这类地名大致可分为四小类。

1.叙述文化景观的地名,共25个

(1)建筑地名10个

铺面、五村、大仁庙、埕垌、宝光(境内有著名的宝光塔)、安山(1958年,该村大炼钢铁,高炉林立, 有“小鞍山”之称)、云炉(昔时此地银矿资源丰富,有个能人建炉提炼,炉上贴有对联“云山苍苍,炉水泱泱”)、六匝(刚建村时只有六间住宅)、六同(最初只有六户人家定居)、福州(相传本村先祖在1816年迁入本地时,见本地有座“福周庙”,取名“福周”,后误写成“福州”)

(2)设施地名15个

板桥、曹垌、连桥、大路坡、塘陂、石陂、大塘笃、大路山、大井、塘坑、双桥、设教、六塘(六口水塘)、车垌(当时廖氏祖公迁徙于此,连年大旱,人们在车垌河中建立水车灌溉田地)、龙修(村有龙泉井)。

2.记录人物族姓的地名,共28个

(1)人物地名11个

官冲、官岭、高和、潘龙、木坑(早年有一位名叫莫亨的人居住此村。一说该村以种树为生)、柏桥(古时有个名叫“柏桥”的人居住于此)、大翰(古时曾出过一位姓陈的翰林学士)、南塘(古时有户人家卖儿挖塘养鱼,取名“男塘”)、石村(古时村内有个姓值的人居住,因名“值村”。后值姓人因瘟疫死亡,故更名)、培坑(裴姓人居住,原名“裴坑”)、存心(本村族长名叫徐存心)。

(2)姓氏地名17个

陈垌、程村、陈大岭、杨郡、官垌、曹岭、周村、卢村、周岸、张家堡、郑村、甘埇、周坑、霍村、谭村、林邓、古丁。

3.记载史实传说的地名,共46个

(1)故称地名5个

军堡、安良堡、飞马(古时此地曾设过兵营,名“飞马营”)、小营(乱世时,村民团结起来,每五里设置一个小营寨,并燃烧狼烟通知戒备)、军屯(太平天国时期,凌十八农民起义军何明科部曾在此地聚集军队,安营扎寨)。

(2)年号地名1个

永乐(永乐年间建村。同时也表达了村民的美好生活意愿)

(3)事件地名11个

里麻(祖先初到此地时处理茅草)、茶亭(原住村民在路边设茶亭以方便过往客商)、贵牌(村民曾用金色线扎竹排捕鱼和过河劳作)、木砖(该村一棵大树长有两个树环,人可从中穿过,故名“木穿”,后更名)、洋朋(以前有户人家养羊,其朋友较多)、中间堂(清朝举人苏锦玲提倡将几条小村联称为“中间堂”)、下村(因很多外地人到山珠塘村买稻谷,村民回答说我这儿没有,下一条村有,故名“下村”)、三文田(先祖刚迁至此地时,到处是荒地,经过开垦每人只得三分田)、横山(先祖刚来此地,遇一山横阻,遂定居于此)、大拜(古代官员经过此地都要跪拜)、甲子坡(甲子年搬来此坡地定居)。

(4)变迁地名13个

新塘、新联、新垌、新农、新华、新光、新圩、旧田、新坡、新圳、旧城、新龙、新田。

(5)传说地名16个

仙塘、仙坑、仙人洞、九罡。

镇江:借助罡(“江”谐音“罡”)星以镇反乱。

观山:西晋时期,岭南道教先驱潘茂名隐居于此,潘茂名在山顶掘井汲泉炼丹,后在此地坐石船白日飞升, 故原称“仙山”。旧有升真观,因此而得名。

谢鸡:相传古代此地“康”姓一家独富,引起相邻三个姓氏妒忌,于是三姓联合建三鸡庙制“糠(康)”, 以使各姓氏均衡发展。为感谢三鸡,故名“谢鸡”。

读岗:此地依山傍水,视野开阔,景色秀丽。在古代,附近读书人都喜欢结伴到这里诵读诗书,迎风唱和,故名。

石曹:清末,村子西边的一片白石林突然崩塌,形成一条石槽,改变了河的流向。村民相传此地为鬼神所开辟,故名为“石槽”村。后来简写成“石曹”。

高科:古时,林姓四代人中,接连三人中举。

福石:古称“曲石”。因村中山上有一怪石向上弯曲成弧状,故名。传说玉帝见这里地势险恶,不宜居住,便派遣福神下凡体恤民情。福神看到这块獠牙裂齿的曲石,用脚将其踩碎,成为方圆数十平方米的扁石滩。福神对着扁石滩念念有词:“曲去直来,祸去福来;风调雨顺,富贵花开。”从此,“曲石”村便改称“福石”村。

那射:唐朝时,有一山贼占据山头,常下山烧杀抢掠,民不聊生。一日,一位骑士从远方而来,恰遇山贼又来捣乱,并强抢民女做压寨夫人。骑士了解情况后,直追山贼,一箭将山贼射死在山寨外。骑士救起民女并护送下山。原来,这骑士正是骠骑大将军高力士的护卫,前来护送回乡省亲的高力士回长安。

谷篢:该地以前是高州有名的粮仓,是名副其实的“谷篢”。相传,这里曾是“岭南圣母”冼夫人囤积军粮的地方。

雷垌:传说该村是冼夫人的出生地,是古高凉俚人居住地,称为“俚垌”,谐音“雷垌”。

朋情:建村时,村民在河边用泥捏造一神像,叫“神”,谐音“朋情”。

柏河:明末,有个地主欺男霸女。有个叫“白荷”的姑娘与一个叫“柏”的小伙子,自小青梅竹马。那个地主一心想纳白荷为妾,害死了柏,并抛尸下河。但柏眷恋家乡山水,更念白荷情深义重,其尸体任水冲不走。白荷姑娘也毅然跳下河中,化成一只白兔,与心上人朝夕相处。自此,凡不慎在此跌落河中的人,不死也不伤。村民为感念他们忠贞的爱情和守护村民的爱心,便建庙纪念圣姑,并把他们生活的村庄改名为“柏河”。

03 寓托性地名

1.观念地名13个

义山、良坑、良坪、良村、高良、良垌、新德、伦村、和潭、礼垌、仁耀垌、和睦、伦道。

2.意愿地名30个

大治堂、祥山、良文塘、日久冲、大利、招福坡、丰垌、文山、吉堆坡、才口、旺村坡、旺坑、旺沙、旺利、旺务、旺罗、大旺垌、大双、双利、天堂、造贤、帅堂、福芳、上坡(“上”谐音“祥”,寄寓“吉祥”之意)、丁堂(“丁”表示人丁兴旺)、秧坡(寓意人丁和财富如同插秧,一株发几株)、学福(建村之初,很多白鹤在此栖息,白鹤是祥瑞动物,故名“鹤福”,因谐音写成“学福”)、黄沙(原为“旺沙”,后因与其他地名重名而更名)、 金山(先人寄望后人能勤读诗书,取“书中自有金山银山”之意)、银堂(原名“颜堂”,最早因颜氏居住此地而名,后颜氏族人陆续迁走,更为现名)。

3.感情地名21个

(1)谐音美化地名9个

山美(原名“山尾”)、堂华(原名“塘蔴”)、文村(原名“门村”)、丰文垌(原名“封门垌”、“风门洞”)、银岗垌(原名“颜光垌”)、帝坑(原名“低坑”,李姓聚居后,取唐朝李氏称帝之意,故名)、厚元(原名“荖园”)、堂阁(原名“塘角”)、马贵(70多年前,李姓先祖从信宜钱排迁来定居,派塾师骑马勘察, 山路崎岖,马到此地跪下,故名“马跪”。后人雅称“马贵”,含马贵村委和马贵居委)。

(2)寄托美好感情地名12个

龙湾、龙坑、龙马、凤坑、凤坡、凤塘、珍珠、乐山、贺村、贺亨、珊阁、高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州市村居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从音节的角度来看,地名以双音节词为主;从构词法角度来看,以偏正式地名最为常见;从通名的角度来看,高州市村居地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从命名理据角度来看,高州市村居地名充分反映了高州地域的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以上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高州的地域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州市451个村居地名中,有些村居地名的命名理据还存在几种不同的意见,也还有65个村居地名的命名理据没有弄清楚,这些势必也会影响到构词法的分析,相关结论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验证。

(0)

相关推荐

  • 高州10大“厨神”巅峰对决,让你大开眼界~~

    菜式展示 "红荔喜宴 香飘高凉"- "果乡"广东高州荔枝美食厨王争霸赛 5月14日上午 广东高州荔枝美食 红荔喜宴 香飘高凉  厨王争霸赛 在高州玮盛体育馆精彩 ...

  • 高州山卡拉这条村,专产凤梨释迦、蓝莓、嘉宝果等高档水果

    四面环山的高州马贵龙坑村 一分田九分山 但山未能成为致富的靠山 却成为发展的绊石沉睡千年 龙坑犹如卧龙盘坑成了省定贫困村 珠海市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管理中心 2016年进驻龙坑对口帮扶 4年多累计投入帮 ...

  • 淮北地名文化探析

    [摘要]地名是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淮北地名记录和承载着淮北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和风情民俗.通过对淮北地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挖掘出淮北地名中蕴藏的文 ...

  • 广东高州市高州城古街老巷

    "九街十二巷"是高州城人们挥之不去的古老记忆.民间歌手黄华亮专门创作的以"高州九街十二巷"命名的歌曲,以极尽嘻哈Rap的曲风和家乡土语 ,将高州的风土人情描绘得 ...

  • 庆阳窑洞民居文化探析

    ​一. 追根朔源 (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历史悠久,气候温和,这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这里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道之兴自此始 ...

  • 陕北窑洞民居文化探析

    ​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 ...

  • 魏晋遗风与宣城隐士文化探析(二)

    魏晋遗风 与宣城隐士文化探析 兰  天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58期  3  山门文化的精髓是一种隐士文化    魏晋山林隐士文化的形成并非偶然,与地理环境亦有着密切联系.山门洞及 ...

  • 魏晋遗风与宣城隐士文化探析(一)

    魏晋遗风 与宣城隐士文化探析 兰  天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57期  1  前言    在谈到中国古代文化时,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现当代,以及以后的知识分子,在尊崇学术道德的时候,永 ...

  • 黄埔区这个村曾迎来菲利普亲王,且其宗祖可能是广东第二个状元简文会!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历史上英国君主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具有重大意义.女王先坐专机抵北京,然后到西安和上海访问,再去昆明 ...

  • 风雨泣萍姬(第五场)…陈斌苏丹敏(高州市粤剧团)

    风雨泣萍姬(第五场)…陈斌苏丹敏(高州市粤剧团)

  • 高州市粤剧团《春江明月》8

    高州市粤剧团《春江明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