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写意性及三个表现,更是一种艺术情趣

篆刻艺术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门类之一。从秦汉时期的实用性发展到现在成为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长期以来,人们一面寻找更加适合展现篆刻的材质,一面从事着篆刻艺术的研究。
南宋名臣、学者梁克家,曾经在《淳熙三山志》中首度提及寿山石,他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开头——“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没想到的是,“柔而易攻”的寿山石果然成为了文人们在石头上随意挥洒的的一种特殊艺术,印章艺术由此应运而生。
一、印章赋予了线面结体造型的写意性
篆刻是以古雅的篆文做载体,并按照艺术之形式美规律进行构思立意,再用刀锲刻在印材上意象地表现自然物象和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因为它的结体与造型都是通过文字的线条完成的,篆体文字形成于对自然物象的抽象描绘,它表达的不是自然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情感、情绪的物化形式。线的长短、粗细、刚柔、曲直、舒展、开合,结体的大小、肥瘦、端正、偏侧、呼应、向背等组合成的文字诸形态,都是通过一定形式来传达出不同的主观感觉。
篆刻创作的“意象”造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美,是“似与不似”、“得意忘形”。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有人学齐白石,大刀阔斧,笔锋、刀锋太露,原想表现“气魄”、“雄健”,实则“剑拔弩张”。有人刻肖形印,形象逼真,毫发皆具,缺乏“掩其部分而微露点滴之美”。如微露其意,反而使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意象型的造型,往往看上去并不完美,但艺术张力都是浑厚的,而篆刻艺术精神追求的并非面面俱到、完美无缺,而是给人一种启示、一种联想。
二、因为印章,才有了“朱”、“白”视觉空间的相对性
前人在篆刻艺术章法构成过程中有句名言叫“计白当朱”。“白”者,印章之虚空也;“朱”者,印章之实迹也。“计白当朱”是篆刻艺术章法构成之法则,与“疏能走马,密不容针”同为篆刻创作构图的基本手法之一。就是说篆刻作品中的“空白”是篆刻作品构成中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篆刻艺术作品呈现出的这种虚实关系上的“朱”、“白”视觉空间自古就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篆刻艺术既然是抽象的视觉艺术,那么它所呈现的一切视觉效果,包括结体造型的实迹之“朱”与章法构成的虚空之“白”的各种变化,都不可能直接再现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具体物象和一个实境。它所表现的只是作者虚拟的“意象”、“意境”而已。
文字与文字之间(肖形印的形与形、物与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打破绘画透视常规而进行一些奇特的处理。如远近、高低、大小、肥瘦,甚至是残缺处理,只要能够做到和谐统一即可。笔画还可以根据印面构思需要采取增减、伸倔、穿插、挪让、奇正、顺逆等夸张变形艺术手法,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但作为意象的表达又是合情合理的。
三、刀法节奏是跳动在印章上的韵律
娴熟的刀法,是篆刻创作丰富的语言和表现写意效果至关重要的手段。可以说,舍弃刀法就不可能有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前人在论其刀法时有“七法”、“篆刻如何用刀,刻刀的结构,篆刻用刀十三法”等之说。
其实,篆刻用刀因人而异,同时也因印章的材质,印章的材规格以及表现印章风格的不同而变化。寿山石,之所以能成为印章材质的首选,就是因为寿山石“易于揍刀攻”。“切刀”要比“冲刀”好,取法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齐白石之风格,但“切刀”不如“冲刀”得心应手。根据作者艺术创作需要无论采用何种刀法都可以,最关键的是,如何通过率意的运刀,表现出的节奏韵律的写意之美。
篆刻艺术的写意性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气韵生动”的内涵,注重作品的精神品格,以达到意到神到的艺术效果。二是在运刀中充分挖掘结体造型、的潜力。
总之,印章篆刻要从平正、整齐中追寻自然天趣之妙;要有“方寸天地”之中的磅礴气势;要从“冲刀”、“切刀”有节律的生理运动之中寓以自然生命的情感寄托,并讲究其骨力和灵动。
它被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他还说,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而这门艺术就是篆刻。

拈笔古心生篆刻,

引觞侠气上云空。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

用以制作印章的艺术,

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

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后汉书·志·祭祀下》载:“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殷商时代已盛行刻字艺术,而汉代印章达到兴盛。明代中期以降,篆刻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印章传统意义上的实用功能,成为纯粹的艺术创作形态。
篆刻艺术用材,以石质材料为主。因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带有特别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石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青田石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为印材中之佳品。
所谓“书从印入”其中一种含义便是指篆刻中的书法,应以篆刻艺术的特点入手。因篆刻印面较小,仅在方寸之间,其印面外形或方或圆,或长或自然形,必须在有限范围,展开无限的变化,以求生机勃勃。而“印从书出”,主要是指印章中的文字线条应有书法中用笔用墨的特点,有书法家的个性。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起用刀有轻有重,有冲有切,有正有偏,有刚有柔。笔处有方有圆,有藏有露,运笔有迟有速,转折有方有圆,收笔有钝有锐。这种用笔用刀的结合,表现出丰富而熟练的笔意。篆书的结构美和笔法变化之情,刀与石、书与刻的结合之趣,构成了篆刻艺术的独特之美。
篆刻印章的工艺过程大体包括,准备过程(包括打磨印石)、印稿设计、操刀治印、修改调整、钤印、刻边款、拓边款等。
根据印上所起的稿子,先统刻一遍,把握每个字的造型和气势,称为初刻。初刻后,要用拓色蘸墨将印文上墨,使印文清晰可辨,根据要求进一步加工细刻,成为精刻,精刻是一方印成败的关键,必须精心弄刀。
最后是艺术加工,对印文和印边进行处理,这是篆刻中最后一道工序。一方印的艺术价值高低,篆刻家的艺术修养水平,都能从这艺术加工中体现出来。
篆刻把读者的视线聚焦在方寸之间,审美的情趣落在了对纵与横、凹与凸、断与续等细微之处的品味中,篆刻之美更在于“趣”。现代的篆刻家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有五字真经:宗、本、术、魂、道

第一个字:宗

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宗,按《说文解字》其意尊也,祖庙也。
秦汉印乃篆刻艺术之鼻祖,印宗秦汉早有定论,前人有过很多论述,不必一一列举,只不过其内涵与外延在当下有所增加与扩充而已。
深入研究学习中国篆刻史,从中领悟古人治印之道,掌握古人治印的表现语言,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合理的运用与发挥,我们的篆刻作品才会有淵源而非无源之水。
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而绝非秦汉印盗版,更应是知彼知己,汲古得新,何况以刀刻石的篆刻创作方法与秦汉铸印大不相同,加之文人治印的艺术创作与古代铸印司、作坊印工的理念有别。
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入得秦汉方入篆刻,但又绝不可被秦汉所囿。
第二个字:
篆刻创作以书法为本。汉字的艺术有以其义为表达的文学艺术与以其形为表达的书法、篆刻、刻字艺术,需有非文字篆刻,但还是以文字篆刻为主。清人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理念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书法性是篆刻艺术表现语言之一。
本为事物的根源,篆刻是汉字的造型艺术之一,书法自然就成了篆刻创作的本,而写印稿就是书法为篆刻服务的关键与桥梁。当代篆刻常有见刀见笔之说,其中见笔就是指有书法的书写艺术感觉。
篆刻创作以书法为本,篆书的研究与学习尤为重要,以古玺为依托的篆刻创作以学习金文为主,以汉印为依托的篆刻创作以学习秦篆、汉篆为主,若创作以汉急就章为依托的写意印以学习秦诏版为主。
篆刻作品的边款创作五体皆全,书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篆刻家首先是书法家。
第三个字:
篆刻创作以太极哲思为术,术在此是方法。秦汉时期,印章铃盖于封泥之上作为凭信的用法,与我们今天印章钤盖于纸的用法类似,而钤盖出来的效果则恰恰相反。
印章钤盖于封泥之上,阴文的印成了阳文,阳文的印成了阴文;印章钤盖于纸上,阴文的还是阴文,阳文的还是阳文;当代的钢印是阴阳两合而压出的阳文。
篆刻源于印章,印章自有阴阳,阴阳源于太极。而篆刻创作以太极哲思为术,不仅仅是在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太极的哲思运用到篆刻的图式与创作的理念上来。
印面文字的凹凸、疏密、虚实、主次、大小、奇正、动静与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连断、燥润等一系列阴阳关系,都可用太极思维的方法来考虑与解决,从而在篆刻创作中对印面章法与文字点、线、面的阴阳关系作出艺术处理,创作出精品力作。
第四个字:
篆刻创作以金石精神为魂。
明代印学大家朱简在《印经》中指出:碑鼓所遗,鼎彝所识,惟金石是则。爰契以蕃,分隶代兴,惟金石是证,作渊源。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西泠印社办社之宗旨。在中华汉字书法发展以及研究学习中离不开金石,随着书法学与印学的形成,金石精神作为一种文人精神也就形成了。
《说文》解释:魂,阳气也。阳气入形体主管精神,而篆刻创作以金石精神为魂方有金石气、金石味,直接的说才有古味,才有汉字文化的传统基因,才有华夏民族精神,才有中国精神。在篆刻创作中不管是写稿还是刻制,都要把金石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篆刻表现语言来研究学习与应用。
篆刻的冲刀法、切刀法、一刀半法、朱文的向线下刀法刻出的自然崩裂是增加金石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除刻之外,对印面点、线、面的刮、擦、划、斩、磨、敲、打等做旧、残破的方法都是增强金石味的手段,当然度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
第五个字:
篆刻创作以时代审美与个人主观意识为道。《文心雕龙》中多处谈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艺术作品是有时代性的,是带着自己的时代要求与审美及作者的思想而诞生的。
篆刻作品也不例外,玺印、秦印、汉印、唐宋印、押印、明清流派印等都各自带着自己时代的特色及作者的思想。纵观中国篆刻史,每一次印章图式的改变都是一次篆刻艺术的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改朝换代的革命。
自然,今天的篆刻创作就是以当下的审美要求为创作方向,而不可能按战国、汉朝或是其它历史时期的要求与审美来进行篆刻创作。
我们不是古代人,但若干年以后我们也将成为古人,我们要留下什么,值得思考,硬是要玩穿越,也仅仅是仿古而已,最终走入穷途末路。
人各有性、人各有志、人各有情,而是篆刻作者各自有自己的篆刻创作审美取向,各美其美,因此篆刻创作离不开作者个人主观意识。
宗、本、术、魂、道戏称篆刻创作五字真经,五字各有其内含,相互之间又关系甚密,绝不可以孤立地理解。不同修为层次的篆刻作者对篆刻创作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篆刻创作贵有淵源、贵有时代感、贵有新意、贵有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