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通“县中现象”
民间常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每逢高考成绩出炉,南通这个地级市都会猛刷一波存在感。而南通市的每年高考成绩又是下面的县中遥遥领先,那么南通的县中到底有哪些教育的绝招呢?
Part 1 | 县中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通一个县有几十所初中,散落于各乡镇,几乎一个镇就有一所初中,而最好的高中是在县城(县级市),也就是县中。中考时,根据考试排名,收录全县前150名作为公费生(没有赞助费),然后是成绩次之的150名半公费生(少许赞助费),最后是某条分数线之上但必须缴纳全额赞助费的300名学生。
除去县城一所非常好的初中占据了几乎一半名额,其他平均下来,一所初中也考不了一名县中的公费生,因此考取县中被认为是极高的荣耀。县中老师是整个县里各门学科的翘楚,底下哪所学校的老师出色,就被县中招过来,一拍即合,毫无障碍。
因此,县中的好,首先是建立在绝对根据排名录取的最优秀生源与县城里最优秀的师资的集聚基础之上。
本质上,县中就是一个县“举全县之力”打造的超级中学。
从人口上,南通的如皋、通州、启东、如东等都是百万级人口,南通县城的人口基数给教育尤其是高分段人数提供了强大支持。
从资源上,县中往往是整个县里气魄最为宏大、硬件最好的学校,有的县中,数百亩的各色建筑,风格统一,图书馆、行政楼、实验楼、教学楼,无不是华贵典雅,稳重大气,气质在建筑的冷静克制中优雅的散发出来。
县中生活的一个特点是寄宿,或者父母在县中附近租房陪读,即便家在附近县城也如此,学生由此节省了大量奔波时间。
Part 2 | 县中学习
县中模式被普遍认为是半封闭半军事化,这也是实情。从早到晚的学习时间,含有夜自修,一个星期只休息半天,用来洗衣服、洗澡和稍事休息。一个月仅仅放一次假,也不过一天半时间。
(一)意志力坚定。对于县中的农村子弟,高考几乎是人生的唯一机会,承担着改变命运的重任。尽管事实上,农村子弟勤奋刻苦,终其一生也不过与城里子弟坐在一张桌上喝咖啡,好整以暇地谈素质教育。但对于农村子弟是人生的进阶篇了,有希望、有未来、勤学习、肯吃苦,这是县中学子的整体心理状态。
县中的学习氛围里,非常不好的一点就是时时较劲,过于焦虑,有些学生对待成绩的态度异常坚定、执著,精力和时间都在穷究题目,翻来覆去,各种思索,解答是一方面,还得弄清几种方式的解答,穷尽途径,毕其心血,心智上也容易偏执。
(二)课外培训无市场。在县中,教育培训市场很小,几乎不存在。即便有,也是个别老师偶尔出于人情进行小范围的补课。
最重要的原因是县中本身的学习就是从早到晚,没有课外学习的时间,也没有必要性。县中模式下,校内就是一切,一切都在校内,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
(三)效率高。县中除了应试的时间与强度优势之外,还显得更有集权式效率,这简直是一定的。
Part 3 | 县中老师
县中老师的责任心,令人感动。他们的成就感全部建立在学生的录取率、高分段、一本率上。记得当年的语文老师非常严谨,备课认真,一丝不苟。教了二十年书,依然是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看她的样子,仿佛在从事着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在学校,表情端庄,略蹙眉,走着路也是在思考的表情,似乎有无穷无尽的教学上的事在她脑海里盘旋。备课的课本,满是圈点、描红、重点词汇和语句突出,不计其数的各种符号、记号、注释,让人油然而生尊敬。
当然,一方面令人尊敬,另一方面,我也无法想象一个人把这种机械式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重复性教学工作视为一种理所当然。这也不是教育,纯粹是面向应试的一整套系统。甚至给人一种“穷凶极恶”之感,内在的要求每个学生把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分钟,从而让每一分钟都具备学习的效率与意义。某种意义上,县中模式容易出理工科的匠工和技工,但很难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