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口腔溃疡,神经性头痛等效方------升阳散火汤
导读:升阳散火汤,来源《脾胃论》。具有补气升阳,发散火郁的功效;主治饮食劳倦,脾胃损伤,阳气下陷,血虚发热证。症见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火燎,扪之烙手,烦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咳嗽,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等属火郁者。
方歌 升阳散火葛升柴 羌独防风参芍侪 生炙二草加姜枣 阳经火郁发之佳
组成 升麻五钱,葛根五钱,独活五钱,羌活五钱,白芍药五钱,人参五钱,甘草三钱(炙),柴胡八钱,防风二钱五 分,甘草三钱(生)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 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升阳散火解郁,益气和中祛风。
主治 血虚或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致使 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 热厥,烦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咳嗽,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等属火郁者。
方论
火郁发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机运行不利,郁而化火,热邪伏于体内不得透发,治疗当以透散、展布气机;气机得布,火郁得散,知晓气机何以被郁,气机输布的道路又为何被阻而不得布,方可对症下药以祛其阻遏,展布气机。
“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寒邪收引凝滞,过食寒凉或感受寒邪,耗伤脾胃之阳气,中轴不得运转,则脾胃之阳气为阴邪阻遏,凝滞而不行。
此处之郁火乃寒邪收引所致;邪火燔灼,则出现四肢发热、肌热、骨髓中热,火邪煎灼津液,筋不得濡养故拘挛疼痛;壮火食气且脾胃气虚不得运化水谷精微故人体疲乏嗜睡,“热如撩,扪之烙手”可知此热为躁热,热势较盛,故法当补中温散。
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翕翕发热……其热寒热并作,无有间断,内伤之热为躁热,其发热恶寒交替出现,热作寒已,寒作热已,因寒邪凝滞形成郁火作热除有热象及脾胃虚弱之纳差、乏力等,还可有心烦,舌红,脉紧数按减等火郁之症。
风药所散之郁火乃为寒邪所遏,阳气不得布散之郁火,而风药辛温可宣透气机,用风药旨在升其阳,运其气,阳气运转,气机得布,郁火得散。且其性温,无更伤脾胃阳气之弊,若见其发热之症,以为外感热病而治以凉药,则中气更加损耗,气机更为阻遏,病情更严重,故切不可不辨外感内伤,见热投凉,临床应注重问诊,仔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及居住情况。
若患者久居空调之下,寒邪入里侵袭脾胃,亦会形成郁火,时人贪凉饮冷,多食冷物,脾胃之阳气不得输布运转而形成郁火,症见发热、心烦等症,若因血虚得之,恐风药之温燥更伤阴血,病因多为过食冷物,而致阳气抑遏,进而形成郁火,出现发热等症。
本方所治证是因饮食伤胃,劳倦伤脾,导致阳气下陷,气不生血,血虚发热。
由于脾主肌肉四肢,脾胃气虚,血虚阳浮,阴不维阳,故出现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火燎,扪之烙手,烦渴喜热饮。此种烦渴,每每时烦时止,渴喜热饮;面红目赤,亦是虚火上冲则症状明显,虚火下降则症状减轻。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则是劳倦以致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方解
方中升麻、柴胡分量最重,以升下陷之阳气,升阳散火,火散则热退,为君药。葛根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防风、独活、羌活发散风寒以退热,共为臣药。佐以人参、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补气生血,升阳固表;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收敛耗散的阴津,散中有收。诸药合用,使脾胃气虚得补,清阳得升,阳生阴长,火郁发之,则诸症自愈。
柴胡归肝经,从下焦起下陷之清气,带动中焦气机升发。李东垣每每用柴胡以引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柴胡解肌退热,对于郁火发热有显著功效。升麻归胃经,入中焦,从中焦开始升阳,并可将阳气输布至脾胃。两药合而用之效果显著,气机得以通畅运行,柴胡升少阳升发之气上煦心肺,升麻升举清气还归于脾胃,则郁火随之而散。葛根升阳解肌,通行足阳明之经,鼓舞胃气上行,又能生津除渴,羌活、独活升阳散郁之余还可燥湿,以治疗脾虚不运所生湿邪。中气已虚易致外感,防风亦可防止外邪侵入。
观李东垣之方,有甘温之黄芪、人参、炙甘草,辛温之柴胡、升麻、羌活,苦寒之石膏、黄芩、黄连,但均配伍使用,并非单独用温性药或寒性药。脾胃气虚则甘温益气,清阳不升、气机不转治以辛温发散,阴火上冲则甘寒以清热。升阳散火汤亦为寒热并行,收散兼施之剂,其多以风药以升阳散郁,再以白芍、生甘草以化阴敛液,防止辛温发散太过,然“胃之不足,惟湿能滋养”(《脾胃论》),胃喜凉润通降,故于白芍、甘草敛阴益营外,可酌加玉竹、石斛等甘凉通润降胃之品,防止伤及胃阴而受纳失司,其余可再随症加减。
加减化裁
功能性发热兼有暑湿,加清水豆卷、淡竹叶、鲜荷叶、藿香;胃脘痛,加延胡索、砂仁、木香、香附;兼湿阻纳呆,加厚朴、苍术、陈皮、谷芽、麦芽;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竹茹、生姜等。
禁忌 凡属脾胃阴虚、胃火上炎者,不宜使用本方;脾胃虚寒者,也忌用本方。服药期间,要忌寒凉之物及冷水月余。
医案精选
黄某,女,因胃食管反流病来诊。
主诉:不慎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0~39.5℃,无汗,头痛如炸,头晕,口干口苦,手足热,大便结,舌淡,苔白腻,脉弱。先后予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合麻杏苡甘汤、桑杏苡甘汤合神术散、蒿芩清胆汤、羌活胜湿汤,并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蒙洛英退热,药后发热可退,但旋即复热。
刻下证见: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口气臭秽,四肢凉,大便硬,舌红,苔黄腻,脉弱。
处方:方取升阳散火汤加减。
方药:葛根15克,柴胡15克,升麻10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太子参10克,白芍1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苦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藿香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5克。4剂。
患者服药后汗出邪退,诸症全消。
按:患者发热恶寒、口干口苦、手足发热,易被诊为外感热病,故医者投以小柴胡汤等方剂加减治疗,然其脉弱可知有虚证。《内外伤辨惑论》有“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之说。脉弱为胃气已伤之象,其四末凉为阳气郁闭不得温煦四肢所致。究其原因,为病初乃脾气虚弱,虚火导致发热、口干、大便结等症,本应甘温除热却以寒凉之剂治之,更伤脾胃。阳气因寒气郁闭,形成郁火,故以升阳散火汤补益中气发散郁火为主,合以桂枝汤调补脾胃,滋养营阴,口干明显,故葛根用至15克。舌苔腻,故以杏仁、藿香、半夏祛湿。连服四剂,郁火随汗而散,气机展布,诸症消失。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