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茜:追寻路遥在铜川煤矿的足迹

黄堡书院

注重乡邦文献,立足文化复兴。延续地域文脉,弘扬现代文明。
45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只有在井下生活过的人,才懂得阳光的价值

——追寻路遥在铜川煤矿的足迹

作者:张艳茜

虽然与作家路遥曾经是同事和朋友,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作为亲历者,目睹了路遥为文学理想拼搏乃至最终倒下的悲壮历程,但是为了给路遥作传,我放下想象,绕过捷径,从头做起。除了重读路遥的所有作品和研究资料,计划性地走访了路遥的亲朋旧友,想方设法阅读了路遥的个人档案,更是耗费时日重走了一遍路遥辗转陕北的创作之路,一路走一路体验一路采访,感受之深收获之大可想而知。
2011年3月15日,我电话询问了西安长途汽车站,了解了我此行的第一站—铜川的车次情况。准备背上背包去车站。朋友知道了,朋友说,他非常喜欢阅读路遥的作品,知道我为写路遥而行,一定要送我。铜川的作家朋友黄卫平接到我去铜川的电话,提前做了精心安排,亲自陪我赶往铜川东—有40多公里的鸭口煤矿。当年,路遥在铜川时,也都少不了有黄卫平的安排和陪伴。

01

鸭口煤矿是路遥生前体验生活的地方。

1980年,路遥的四弟王天乐从老家清涧被招工到铜川,成为鸭口煤矿的一名矿工。从那时起,路遥多次来到鸭口煤矿。《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描写的大亚湾煤矿,就是以鸭口煤矿为环境背景的。

在鸭口煤矿的第一大收获,是翻拍到一张极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路遥身着破旧的、染满煤灰,看不出底色的矿工服,与下井的工人聊天。这是鸭口煤矿宣传干事王清林的作品。由于有这位现如今退休了的有心人第三只眼捕捉,我们才得以看到路遥当年体验生活的形象。

在鸭口煤矿的第二大收获,是见到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煤矿工人安锁子的原型。50岁时退休的安锁子告诉我们,由于父母早逝,做家中大哥的安锁子,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弟妹。老实质朴的安锁子,16岁从临潼老家来到鸭口做矿工,如今60岁了,只听说了路遥笔下写到了他,还用了他—安锁子的真名,但是他却始终不知路遥将他描写成什么样子。

矿工的生活,用艰苦形容还不足以到位,他们随时与死神遭遇。从做采煤工开始下矿井的那天起,矿工们就没有把他们脸上的煤灰完全洗干净过。上井之后在热腾腾的澡堂里泡着,他们也竭尽全力擦洗着,但却不知道自己洗得怎么样。当年,路遥与工友坐在一起聊天吃饭时,看见对方的脸上一道道的煤灰和烟尘并未完全洗净时,就知道自己的模样一定和他一样了。

你真正了解矿工们吗?路遥面对这些在地面匆忙行走的矿工自问并告诉自己:你只看到了他们地面的生活,这并不重要,在地面上,他们只是吃饭喝酒睡觉罢了。如果想了解矿工们生活是什么样子,你必须下到矿井底下,看看矿工是怎样从下午3点钟一直干到夜晚10点钟以后的。

路遥在鸭口煤矿,没有在吃住方面提任何要求,而是一来到矿上,就要求下矿井。他要和矿工们一起劳动,与矿工交朋友。

头上戴着一盏矿灯,穿着一件破旧的满是煤灰的工作服,脖子上也学着采煤工的样子,扎一条白毛巾。这时候的路遥,活脱脱一个采煤工模样,他跟着工人乘上下井的升降罐笼车。一个罐笼里有十多个工人同行。

罐笼飞也似的顺着井壁向下降落,猛然像从一个黑洞里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对罐笼无法克制的恐惧和厌恶,肯定会时刻伴随着矿工。井壁向外流着漓漓的水,抬头向上再看井口,小小的一个矿井口,只亮着像天穹上的一颗星星那么大的地方。

人好似在向地球的地心深入。一分钟的时间,在大约250米处罐笼停下来,走出罐笼,站在铺着铁轨的宽宽的巷道里,井壁上向外渗着水,木头支撑的采煤掌子面,再往深处,就真的是在地心行走了。路遥和工人们在工作面爬着行进,汗滴在掌子面,走在危巷深处,那种感觉,不是苦和累的考验,而是生与死的考验。

当路遥拖着沉重的步子,浑身无力来到搭车的地点,罐笼又像井中提桶般迅速上升。走出井口,浑身煤灰和污秽的样子,竟然不能认出他是谁了。路遥和矿工们一样,坐在金灿灿的阳光下晒着太阳,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只有在井下生活过的人,才懂得阳光的价值。”

了解着想象着路遥当年深入生活的情景,我有了一个不情之请,我说,我想体验一下下坠煤矿井底,现在已达地下450米时的感受。我还说,我真想知道在地下工作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样的请求在陕北的煤矿是无人理会的,他们会认为我不可理喻—女性是不让下井的。在鸭口煤矿,我的请求得到满足。有劳鸭口煤矿的纪委书记马坡陪同,我怯生生地站在了这个罐笼电梯,然后随着电梯下沉、下沉,一直下沉到450米深处。

这是我在鸭口煤矿的第三大收获。

02

走出罐笼电梯,然后乘上被矿工戏称为“地铁”的载人小火车,坐十几分钟后,到达一个候车室。然后还要走上半个多小时,才能进入采煤工作面。

候车室,宽敞明亮,不像是地下,只是呼吸之中,时刻有煤尘的味道。

终日泡在混着黑色煤尘汗水里的工人们,他们的体热使掌子面的温度不断升高,空气中弥漫的煤尘也更加浓重。工作中的工人,他们的脸上、鼻子上,都挂着煤尘。走近他们再看,英俊的眼睛、双眼皮之间有一条白线,还有就是眼仁是白的。

没有让我再往工作面深处去,我也不敢再有过多念头。能下到井下,我多少感受了现代化煤矿的采煤环境。倘若所有的煤矿都能如此安全、管理有序、设备齐备,是不是就可避免矿难了?但是地下450米深处,随时会发生什么,是无法确定的。

回到地面,再次见到阳光,我也坐在矿井边,这是路遥当年从井下上来后,与矿工们享受阳光的一个坡,感受着三月里阳光的温暖。
03
另一个煤矿——陈家山煤矿,位于铜川市西北,大约有70公里。路遥当年就是在陈家山煤矿,完成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初稿。
为了便于路遥在煤矿体验生活和写作,1985年,铜川矿务局任命路遥为铜川矿务局的宣传部副部长。现在铜川矿务局更名为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宣传部的干事老张,专门在档案室为我找到了这份发黄的任命通知。
1985年,矿工出身的霍世昌刚从鸭口煤矿调任铜川矿务局副局长,路遥找到这个陕北老乡,对霍世昌说,他现在要写矿区的事,要体验矿区的生活,希望霍世昌能够提供帮助。霍世昌立即向铜川矿务局党委做了汇报。铜川矿务局党委的领导表示全力支持,并且任命路遥为铜川矿务局宣传部的副部长。

霍世昌回忆,路遥主要体验生活的地点,在鸭口煤矿和陈家山煤矿,而且他在矿区跑了好多地方。鸭口煤矿,应该是路遥住得时间比较长的,且对整个矿区了解比较多的地方。他作品里面好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就来自矿区。

在路遥来陈家山煤矿之前,矿上已经在离矿区不很远的矿医院,为他找好了地方。那是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对路遥来说无用的沙发。路遥就在这间工作间,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写作。

当时见过路遥的陈家山医院的医生,如今大多已调离了这里。只有一两个人说见过路遥,因为知道是大作家路遥,当时都不敢与他搭话,生怕影响了路遥的创作思路。

写作紧张起来,常常会错过了食堂的开饭时间,有时候,路遥一天就吃一顿。医院职工食堂的师傅算是与路遥对话多的人,也无非是问路遥想吃什么,师傅好给他做什么。但矿区的生活是过分简单了。不是矿上不想让他吃好,无论是陈家山煤矿领导还是医院方面,一直在尽心操办,只是条件有限。深山之中,矿工家属有几万人,一遇秋雨冬雪,交通常常中断。有一年还不得不给这里空投面粉。没有蔬菜,没有鸡蛋,连点豆腐都很难搞到。

早饭被路遥错过了,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多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这个矿山医院,医生职工大都回家吃饭,又几乎没有几个住院的,所以,伙食也相当难搞。

每当路遥写作到凌晨,只能吃上一个冷硬的馒头,喝一杯咖啡填一填早已空空如也的肚子。睡下后,时常感觉第二天起不来了。但一觉醒来,体力稍有恢复,路遥立即从床上爬起来,用热水洗把脸,痛饮一杯咖啡,又坐在书桌前开始新一天的写作。

路遥长着一脸自称为“匈奴式”的胡须,他的络腮胡须长得很快,几天不刮,既不美观,也感到难受。来之前没有像香烟和咖啡一样备足了刮胡刀片——原想煤矿肯定能买到这类生活日用品,没想到这里缺这东西。只有一个刀片,勉强用了十几次后,每刮一次都很艰难,非得割几道血口子才算了事。后来只好每个星期抽点时间,串游到河岸边摆摊的剃头匠那里专意刮一次胡须。
1986年元旦即在眼前,路遥终于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初稿。要出山了,要和这个煤矿、这个工作间告别了。要见到亲爱的女儿了。路遥坐在越野车的前座上,怀里抱着已写成的20多万字初稿,透过车窗,看见外面冰天雪地,一片荒凉。当初进山时,还是满目青绿,遍地鲜花。一切都毫无觉察中悄然消逝了,多少日子都没顾得上留意大自然的变化了。路遥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没有遗憾,只有感叹。因为他有一份20多万字的礼物,给予这段不平常的日子,应该算作是一个小小的凯旋。

到达铜川市,路遥感觉好似自己进入了大城市,特别看到路边的饮食店,看到到处都有卖饼干、面包的店铺,就想,如果陈家山煤矿有这么多好吃的,就不会那么受饿了。

作者简介:张艳茜,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路遥传》作者,她与路遥是同事兼朋友,一起在陕西省作协大院共事过多年。(原文刊登在《当代陕西》2021年第8期)

来源:当代陕西  铜川1958  黄堡书院

(0)

相关推荐

  • 两代人的煤矿情

    矿工,工作非常辛苦,虽然现代化矿井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但煤矿仍是一个高危行业,这是不争的事实. 渭北黑腰带上的煤城铜川,经过好几代煤矿人的艰苦打拼与超常奉献,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朽贡献. 上世 ...

  • 马腾驰//《看重这个奖》

    陕西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与铜川矿业公司联合举办的铜煤历史文化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散文类获奖者合影 --马腾驰先生手书 看 重 这 个 奖(散文) · 马腾驰 5月17日上午,接到一个标示地域为铜川的电话. ...

  • 赵东理//《矿山人喝酒》

    人间正道是沧桑. 几个朋友小聚,喝酒,聊着.谝着.喝着. 聊.侃.吹牛.谝闲传.也是胡求聊,瞎胡扯,骆驼尿尿,流哪算哪,纯粹是玩呢. 我说想以矿山人喝酒为题材写篇文章?他们说那就是写矿山的酒文化?标题 ...

  • 【西部作家文学】总第551期 2020年22期 ‖ 散文(陕西)蒲银富:《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 陕西 / 蒲银富   我的童年,是在煤矿的大杂院中伴随着火车的鸣笛声中度过的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四十余载,儿时的往事,依然难以忘怀.   我的父亲,是一位煤矿工人,在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孩童时, ...

  • 马腾驰//想起父亲

    想  起  父  亲(散文) ·马腾驰 下午,眼睛不舒服,没去工作室.郝景望先生打电话,说他整理一个稿子,想去我工作室,我说速驰在,让他过去. 右眼扎痛得难受,睁也睁不开,泪水流个不停.点了眼药水,螫 ...

  • 矿山半边天

    巾帼不让须眉,煤矿也是.半边天,妇女能顶半边天,是一伟人的英明论断. 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属生产队",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搞农业生产的.敖背山煤矿的家属生产队,可是一支很了不起.很出彩的 ...

  • 赵东理//写“矿山”的冲动

    写"矿山"的冲动,瀚海阑干百丈冰. 拜见过阎(纲)老后,冲动趋于"平稳",他给了我不竭的"力量",就是要写,要写我心中的"矿山&q ...

  • 马腾驰//娘家

    娘          家(散文) ·马腾驰 我第一次看到<铜川矿工报>,是1983年秋天的一个下午. 那年秋天,雨水特别多,淅淅沥沥的秋雨一直下个不停.刚到铜川矿务局焦坪矿的我们,住在父亲 ...

  • 在青山酿柿子醋/姚逸仙

    在青山酿柿子醋 姚逸仙 两月前,山里的柿子开始红了,看着一树树密扎扎的红柿子,心里便滋生了酿些柿子醋的想法,但寻遍所居之处,屋徒四壁,连一个像样的盛水容器都没有,拿什么来酿醋呢? 远在蓝田县史家寨龚家 ...

  • 马腾驰//三十四年后回焦坪

    三十四年后回焦坪(散文) ·马腾驰 再回焦坪,是我离开焦坪34年之后.这一天是2020年4月6日,春风拂面,阳光正暖,是出行的好日子. 从咸阳一路向北,过铜川后,很快就到了金锁关.焦坪出口.下了高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