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衰落却造就了一个伟大诗人,生前无人问津,死后诗句流千古
唐代可谓是百花齐放,诗家的时代了。正所谓国家不兴,诗家兴,唐代的诗人,无论是个数还是诗的质量,真的是没有哪一个朝代可以比的上的。唐代如此的繁盛,连诗人笔下的诗都是富丽堂皇的样子,也不知道到底是因为盛世的唐朝才出现了如此优秀完美的唐诗,还是因为有了这些恰如金句的唐诗,才彰显唐朝,像一个盛世。可以说,一提到唐朝,人们就会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唐朝炫美如画,唐诗让人如痴如醉。可以说,除了有些诗人的抑郁不得志以外,整个盛唐,真的是顶上巅峰,让人不得不如此感叹。而这样的唐朝,也终究有它被历史所埋没的一天,安史之乱,正是盛唐由盛转衰的原因。
杜甫一生仰慕李白,几次作诗写信赞颂李白的文采和作品。不知除了仰慕李白的文采,是不是还有一样的不得志的原因,认为自己和李白一样,抑郁不得志。然而事实也的确这样,可悲可叹,大唐盛世,一个诗仙,一个诗圣,竟然落魄到了如此境地。可好歹人家李白是风光过的,至少进过长安城,至少进过诺大的皇宫,至少受到过大官贺知章的提携和照顾。至少有好多人艳羡和称赞,至少李白在宫里也受到过皇帝的重视,陪皇帝歌舞宴饮,在宫中肆意醉酒。然而杜甫,一生都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同样都是失意落魄的人,他怎么能不羡慕李白呢?
杜甫,一个落魄而又无助的诗人,晚年生活凄惨,一生跌跌落落,几乎从未达到过自己的理想,踌躇满志也终究被现实碾压的粉碎。他真的是现实派的诗人,写的诗抑郁悲壮,读起来令人潸然泪下。正如他的人生一般,看上去深邃忧创。杜甫早年诗词创作还没有那么忧伤现实,因为他还没有经历生活中的这些起起伏伏,人生阅历还没有那么多那么悲怆。
年到三十的时候,杜甫觉得,人到中年了。应该去搏一搏,于是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去参加了朝廷对人才的选拔考试。而当时的杜甫的家境也已经衰落,大不如从前。杜甫当时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想着去搏一搏,凭自己的才学实力,做一个朝廷什么文官之类的,反正现在家境也没有从前那么殷实了。然而不幸的是,朝廷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人才一波一波的送往朝廷,杜甫只落到了一个被淘汰的结果。
这使杜甫很疑惑也很茫然,他立志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去考个功名,到朝廷去当个官。但是理想还没有完全展开,却被现实一下子击的粉碎。于是他只能暂时客居在长安城里,看着那些贵族子弟们整日悠闲度日,惬意不已,而自己只是长安城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诺大的长安城,也终究没有他杜甫的一席之地。其实杜甫出身贵族,虽然世家大族后来大不如从前,但是杜甫仍然惦记着之前家族的荣耀与威风。
后来黄帝给了杜甫一个极低的官位,但是杜甫已经很感激涕零了。后来杜甫也不再去恭维那些达官贵族了,他开始批判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晚唐的真实写照。而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战乱四起。杜甫经历了战乱之后,决意离开长安城,这次离开,便再也没有回去过,与长安城永别了。可以说杜甫的这一生是十分坎坷崎岖的 ,他写的诗也被后入评价为悲伤的诗,他也被后入评价为现实派的代表诗人。一生大起大落,从未安稳,晚年境遇更加凄惨与悲哀,连自己的老婆孩子的温饱都照顾不了,住的是草棚,穷的一天连饭都不一定能吃饱,连妻儿老小都养活不了,况且乱世人命如草芥,如薄纸。杜甫在唐朝不得志,安史之乱又历经了一连串的战乱,身心倍受打击。但是却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豁达态度。他自身尚且不保,却仍然忧国忧民。希望可以为天下苍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现实是残酷的,他的这些宏大高尚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可能是因为那个时代,让杜甫一声都如此飘零寥落,但他的诗却真的流传千古,他也被后入称为诗圣。也许不经历这些悲怆和无奈,也许如果没有草堂之居,没有半夜漏雨被惊醒,没有被雨浇的彻骨的凉意,或许杜甫写不出来那些千古名句,或许杜甫的一生更加悲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一辈子不曾踏入过朱门,可他却依然惦记路上冻死骨的境地,杜甫的心胸有多宽广,他的诗就有多现实,后来诗圣传千古,谁人知道朱门?杜甫一生虽然悲惨,可终于还是自成一派,变成诗圣,陨落人间。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