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层学校缺教师,而大量师范院校学生无学可教四处求职?
这是一个好问题,揭示的是社会上具有价值,值得深思和改变的痛点。
基层学校缺老师?你说的基层学校,应该是农村学校吧,农村学校缺老师,那应该是十多年前的事,目前缺教师最多的是城里学校。
我老家那所镇小,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十年前,在校学生人数有3000多人,今年春节回老家了解到,该学校现有学生800余人,而老师人数和十年前差不多,大量的教室空置,里面堆满了课桌。按照教育主管部门核定的师生比例,该学校属于严重超编学校,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老师每周的课时相应减少,有一部分老师面临无课可上的情况,于是把学校的营养餐管理工作、图书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工作等折合成工作量,由老师自愿报名参与管理,这种现状令人担忧。
学生人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学生人数减少,私立学校的崛起,抢走了一部分生源,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进入了城里学校就读。
随着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城里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目前农村教师进城难度大,也不愿意借调到城里工作,于是出现大班额现象,有的城里学校严重缺编。
师范院校学生要进入教师队伍,首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等,在有岗位的情况下,然后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综合成绩合格后方能聘用。所以大量师范院校学生四处求职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先说基层学校缺师资。我所了解的,即使是成都这样的准一线大都市,许多基层学校也对师资感到头痛。痛点并不是招不到教师,而是留不住教师。新人教师的流动性太大,常常出现一个新入职的新人教师,教一个学期就跳槽,使得学校不得不在半年后再次临时招募教师。
一般来说,一个学年结束的暑假,正好是师范生毕业求职的高峰,招募新教师比较容易。问题是,师范生一旦暂时找到教职稳住了,就开始骑驴找马,一旦有更好的机会,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后就跳槽。这是基层学校头痛的地方。
不仅如此,那些最不稳定,最容易跳槽的,恰好是新人教师中比较优秀的,越是优秀的年轻教师,越是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不会滞留在教职。
缺编制与就业这一对矛盾,需要政府去调控,更需要市场去调节。
为什么?这里有几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现在编制教师比例下降,外聘教师比例增加。
所谓编制教师,这就是俗称的考公招,有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然后分配给各间学校。公招教师基层学校没有权柄,分配谁来就得接受,而公招猫腻有很多,远远不如外聘教师好管理,好用。但是,外聘教师相比于编制教师,同工不同酬,付出同样的努力,外聘教师收入要低于同级的编制教师。所以,普遍地,外聘教师流动性大,编制教师相对稳定。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好多农村孩子都涌到城里上学,城里学校老师缺编严重。有些学校闲散人员,既不想教书,还又不想退下来,也就是俗话说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编制问题不是学校能做主的。上级给了你多少编制,你就只能有多少人。如果学校老师缺编,学校就自己聘请一些临时代课老师,补充岗位,费用由学校支付。
现在,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都能上大学,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上大学。以前,师范专业毕业生国家包分配,不存在就业压力。现在是自主就业,工作不太好找。公立学校每年招收老师的数量有限,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这比考大学要难得多。民办学校发展势头迅猛,也有好多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去了私立学校。也有的毕业生,到了校外培训机构任教。再不行,就当个临时代课老师,也能勉强维持生计。还有一些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干脆外出打工,也有的在家复习,等待来年再战。
第二个因素是教师薪酬偏低
特别是新人教师薪酬相比于社会其他职业,如培训机构老师,要低一大截,所以有过教职经验的新人教师很容易被高薪的职业吸引或被挖走。同时,尽管教师薪酬偏低是普遍现象,但基层学校的老教师,资深教师往往有隐形收入,而且是比正常资薪更好,甚至数倍的隐形报酬,那就是补课,或者辅导作业。
我所了解到的,成都某近郊区,基层学校的一些“名师”,年入普遍20到30万,其中70%是补课收入;个别甚至能达到40万以上。新人教师往往没有这样的机会,流失的通常是找不到或者没有胆子补课的新人教师。相对地,如果新人教师适应和找到补课机会,反而就很容易稳定下来,毕竟补课收入很容易使薪酬翻番。
我和那里的老师聊过,他们一个月工资三千多,从15年以后就没有年终奖,好像只有绩效几千块钱,这样算下来也就一年四万多块钱,对于一个需要养家的男人来说,真的不够。我感觉那点工资还不如外出打工。而如果在县城当老师的话就完全不一样。我堂哥也是一名老师,但是他是在城里(省会贵阳),他一个月三千七百多,然后一年的绩效加年终奖还有四万八,一年下来比农村的老师多四万块左右。你说说,这么大的差距,谁愿意去农村当基层老师?
第三个因素很微妙。
现代特别是小学校,几乎所有新人教师都是女性,男性微乎其微。这就造成许多基层学校教师的婚恋成为突出的问题。新人教师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守早读,工作量比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更大,占据时间更多。这就造成教师职业的社会交往减少,恋爱机会和时间也相对较少。但是,女教师在相亲市场上又是香饽饽,但是家属又不能或不愿太太做教师那么辛苦那么累,导致一些年轻教师因为婚恋而流失。
第四个因素是基层学校条件太差 。
我们那里有一所完全小学,我隔壁邻居的孩子就在那里读五年级,我问他学校有钢琴没得,他说有,但是没有老师会弹 。我问他有电脑室没得,他说有,但是只要几台电脑,他只会开机关机,其他什么都不会。我疫情期间还经常去那个学校打篮球,篮球场还是我当初从那里毕业的那个样子,水泥地。而且学校的食堂条件非常差,不能称为食堂,而是一件教室拿来专门煮饭。条件如此差,谁会愿意去呢?
第五个因素是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具吸引力,无论是待遇还是生活环境。
比如说,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对于我来说农村当老师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篮球,因为没有任何娱乐设施 。而如果在城里就业的话,你周末可以看电影,可以约朋友吃饭,可以逛街。饿了不想做饭的话还可以点外卖,农村你饿了的话不动手只能饿着。
事实上,一个新人教师要成长为胜任教师,需要三到五年的教学实践历练。年轻新人教师流失率高,流动率高,造成的后果是基本学校胜任教师比例下降,哪怕是满员不缺人的学校,许多任课教师,甚至班主任,其实并不胜任。
至于师范生找工作难的问题,那涉及到过度培养的问题。我曾经测算过,川渝两地每年毕业的师范生,基本上就能把全国正常教职空缺(因退休而腾出的空缺)填满。不过,师范生未必有志做教师。以全国免费师范生为例,实施的第一年,履约到乡村学校任职的免师生只有4.1%,100个有96个都逃掉了。
师范生毕业都想到好的地方,到条件好的学校,不愿到艰苦的,条件不好的学校。事实上,城市条件好的学校不缺老师,缺老师,缺胜任老师的恰恰是条件不好,艰苦的基层学校。
当然,只有能力强的人才能留在城里。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看清自己,也无法看清形式,眼高手低。自己看上的工作,人家不要你,你自己能胜任的工作,自己有看不上,所以导致了那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