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社交的艺术家能成为大师吗?
不爱社交的艺术家当然能成为艺术大师。
能不能成为艺术大师,跟爱不爱社交没有必然联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艺术家不爱社交的话,可以静下心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有助于磨练自己的绘画技巧,提高个人的艺术水准,为将来成为大师创造基础。
实际上,从中外历史来看,许多艺术大师是不擅长社交的,作为艺术家,如果经常出入于社交场合,无疑等于挤压了自己的创作时间,没有哪个艺术家愿意这么干。
当然,艺术家作为社会一份子,必要的社交还是要重视和参与的,总不能把自己长期封闭在一个没人打扰的环境,那样的话,对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艺术成长,甚至个人性格。
比如,艺术家潜伏一段时间,创作出了一幅新作品,他需要把新作品推广和宣传出去,以此来检验自己最近的艺术水平是否提高了。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经纪人,艺术家只能亲自出马,走出去寻找合适的媒体来运作这件事情。
又比如,一些机构每年要举办画展,或者绘画大赛,在征稿前,要发布征稿信息,如果艺术家不关注这些信息,他怎么能直到这些重要信息。
有时,艺术家跟同行通过交流、探讨,往往能碰撞出新的想法。
世上每个人的思维和想法都是有限的,在交流过程中,经过思想碰撞,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观点极有可能触动艺术家的想法,让艺术家获得灵感,利于创作出优秀作品。
像我国诗仙李白,喜欢跟一帮朋友喝酒、聊天,聊到尽兴处,突然会灵感爆发,创作出好作品。
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同样喜欢在自己画室呼朋唤友,他喜欢听朋友给自己作品提意见,听朋友谈论他们有趣的故事,然后从这些故事中发掘绘画题材。
一些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跟他自己坚持不懈的付出有很大关系。
一是不断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别人作品中的优点。
二是要有艺术野心,给自己每一个时间段都设定一个小目标,努力向目标靠近。每个小目标实现后,就能促成一个大目标实现。
实际上,凡是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大师,都会这样做。比如一名画家,在第一个10年希望自己达到省级名家的水准,在第二个10年则向着国家级名家迈进,到后来,干脆把自己的目标向历史上的大师看齐,这样循序渐进,迟早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