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稀有王大凡瓷板画
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计中,其瓷艺“文人画”的风格和寻求,都是以“老少皆宜”贯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画家,除王琦属大适意外,其他是兼工带写、婉约内敛的小适意,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理念,其实质便是“老少皆宜”。作为人物画家,王大凡还非常重视内容与方式的一致。如他的《风尘三侠》、《秉烛达旦》、《岳母刺字》、《梁红玉伐鼓战金山》等著作的表现方式,都是依据内容的需求而深化的。
据了解,王大凡(1888年-1961年),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出生于鄱阳县皇岗村,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其作品《四爱图》取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赵清献爱梅爱鹤、苏东坡爱砚。
纵观目前市场上瓷板画市场,尽管瓷板画历史并不悠久,但其在海内外的极高声誉地位和中国画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受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收藏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高端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成为了收藏家们竞购的热门藏品,并现身各类拍卖会及展览会。事实上,民国瓷板画在艺术市场中一直处于价值被低估的状态。但从近几年来“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拍卖行情来看,其作品成 交额呈逐年攀升的趋势。2008年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渔翁图》以241.5万元成 交;2009年拍卖的王大凡一件《黄山四千仞》瓷板拍出780万元的高价;而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元创个人成 交纪录。2012年5月27日,香港佳士得珠山八友瓷板画拍卖专场,6989万元、3842万元、7575万元、13494万元。在不到数十年的时间里,“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成 交价格从几十万元直线上升到几百万,甚至数千万元。
王大凡早年拜汪晓棠为师,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晓棠的影响较大。晚年时得海上画家马涛《画中诗》册,构图、造型遂受马涛影响。与王琦潇洒、奔放的画风相比,王大凡则显得规矩严谨,主题与配景相辅相成。笔下人物秀润、纹理清新、气韵浑成。首创粗细相间、兼工带写的“落地粉彩”画法,继承和发展了“浅绛”传统绘瓷技艺,画面浓淡、阴阳分明,神形活现,生动活泼。1939年起,王大凡在彩绘人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彩料平涂于瓷胎,再罩以雪白、水绿等釉后经低温彩炉烤烧成品。由于不用渲染,景德镇至今称大凡填彩法为“落地彩”。
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王大凡在浅降彩的基础上,独 创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浅降彩的设色,使浅降彩法画起画回生。
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画法,不必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洁白、水绿之类料色,简化技术,画意更浓。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1901—1920年,王大凡受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王大凡与王琦于1916年到上海观摩海上画派作品,并结识吴湖帆先生。1922年,王大凡参加了由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等倡导,汪晓棠、王琦任副社长的“瓷业美术研究社”。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间,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