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一场深度学习

我们能得以步入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极大程度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各类知识平台、C端大咖直播、读书圈子、打卡学习等模式,迅速充满了整个世界,除非你不上网。

我们突然发现,身边的人都开始听各类讲座、参加在线图书会、学office技能,甚至心理学、哲学等都前所未有地离每个人那么的近。

是我们变得爱学习了?还是大咖们更接地气了?

都不是,归根结底是利益使然,因为知识可以付费了。

付费的模式,会让卖方愿意持续投入知识产品的打磨中,竭力奉献好的成果;

付费的模式,会让买方有了投入成本,增加了一些持续参与的约束,尽量坚持;

很多跨领域的专业知识、感悟分享、工具案例用更轻松地方式呈现出来,每个人的知识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尽的知识碎片环绕着人们。

但经历了被引导式的学习后,付出了不少学费后,多数人发现,自己还是在原地踏步,并没有因为听别人解读书籍而富有文化,并没有因为听解读产生共鸣而职业有所发展,更没有因为学得多而让自己拥有知识体系… …

是因为大咖们讲得不好吗?

当然不是,即使很多知识分享大咖是媒体人出身,但背后诸多团队对内容的精心打造,也足以让绝大多数人提升认知了。

那问题在哪?

01 急功近利

“标题党”的盛行,背后就是人心的急功近利。

现在的信息量太大了,很多人渴求一眼就能看出对自己是否有用,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和判断。最好心里所想的,就是哪个课程或者文章的标题。

例如,“让你获得年薪百万的X节课”,对于有些渴求高薪却不得其法的人而言,仿佛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却根本不去思考可行性和真实性。

02 共鸣的诱惑大于进步

学习的目的是进步,而非共鸣般感同身受。

如果是看一档节目,产生观众的共鸣当然是好的。

但如果你是要学习,里面的观点让你陷入共鸣,然后呢?没有下一步。

03 捷径思想

快餐永远都是有市场的,学习的世界里依然如此。

别人把一本书归纳好,让你一天能听懂,你就认为自己读完了一本书?

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诀窍,一点就通的那种,迅速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是还没找到,于是在众多标题中找啊,找......

这就是捷径思想,总是想拥有,却不要太辛苦。

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让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怎么用?

最近,一些年轻的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

例如:加入XX读书会好不好啊,听说听热门的,很多人都加入了。

例如:XXXX在线训练班,是不是能迅速提升职场竞争力?

… …

老胡都是统一的回答:你需要一场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几个步骤:

步骤1:明确学习目标

越是热闹的潮流,越是从众的人多,就更是要问自己目标是什么?

新的知识体系、工具方法和解读分享一定是层出不穷的,如果盲目追新,为了一点谈资或者追逐时尚而采取的学习,实则舍本逐末。

老胡建议每个人,定期给自己一个刻意停顿的机会,好好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自己对于什么目标是有兴趣而且有可能达成的?

例如,希望通过半年的学习和练习,成为一个公司里公认的PPT高手。这个目标就很好,一方面有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具备他人认可的动力。围绕这个明确的目标,就应该去琢磨,该如何实现?

此处切忌病急乱投医,因为没有一个高手是在琐碎的练习和随机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老胡认为,不论哪个方面的高手,一定有着扎实的基础和自己赖以成名的绝招,从这两点出发,也许你就开始懂得如何为自己设定学习素材了。

那我们就开始准备实施学习前的重要步骤:设定学习要素。

步骤2:设立学习要素

这是一个多数人都忽略的环节,因为多数人是忙乱、随机、被动式的学习,缺乏要素1的构建,就会急忙投入各种触手可及的学习项目中。

老胡所讲的学习要素,包括学习资料、学习方式、学习对象等。

首先,要明白扎实的基础如何炼成。

天才真的有,但多数人不是,因此系统的学习一定是较为枯燥和辛苦且长期的过程。

这对于学习的资料就有一定的要求,趣味性强的资料一定不是锻造你基础能力的有效工具,老胡建议好好读读基础的书,好好掌握一个知识领域的基本结构,非常重要。

只有在踏实理解了你所感兴趣领域的知识框架后,你才会踏实地去寻找补充资源。

此时,你面对碎片化的知识时,就会有意识地往直前的框架里装,甚至在更为通俗易懂的材料中得到感悟,但这是有根基的,不会被碎片化。

此时,你会发现,很多知识都能为我所用,对各类讲座、分享,也就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

步骤3:极致钻研细节

都说仪式感重要,的确,它的重要在于专注、心无旁骛,作出让自己满足的结果来,这是仪式感。

学习也是如此。

有些胡言非语公众号的朋友来信,问老胡,为什么看了不少书,听了不少课,都听明白了,但还是感觉没有提高呢?学习的那些理念、方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去哪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以为自己懂了。

比如看书,每个字都认识,但背后的知识点真的明白吗?

很多情况下,你只是在读的时候觉得有道理,就一带而过,忽略了很多点的推敲,自然是过眼不过心了。

老胡有个方法,那就是给自己一个不受打扰的时间和空间,将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精读到钻研的程度,尤其是细节,带着好奇心去读吧。

举个例子,随手翻开一本管理的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现今的管理,已经从员工被动式管理转向主动式管理,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励。”

看到这句话,你一定觉得很有道理,自己理解了,于是开始看别的内容。

老胡之前就说过,这属于共鸣式的学习,往往容易骗过自己!

所以,建议偶尔折磨一下自己,体会“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感觉,带着一万个问号去学习。

什么叫被动式管理?

员工被动管理会有什么后果?

主动式管理又是什么?

怎样才能让员工主动管理工作呢?

管理到底又是什么?

激励有哪些类别?

分别有什么作用?

那只有激励,是否需要惩罚呢?

这些元素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好呢?

… …

其实,这些问题就是你放过的,也是真正应该去推敲和思考、学习掌握的。

快速学习和深度学习结合,会让你体会到学习提升的快乐。

步骤4:转化为我所用

有了前三个步骤,转化知识成果就会水到渠成,因为:

· 你是有目的学习;

· 你是有意识学习;

· 你是有钻研学习;

这里,老胡介绍一个技巧,那就是构建“场景化”,这基于“假设”的能力。

假设,是人很重要的能力,这并非空想,而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和设定的场景下,提前思考可能作出的选择和反应。【老胡个人归纳】

学习的理念、知识点、工具等,不可能马上就应用到工作中去,但我们的脑海中,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将过去我们遇到过的情况乃至预估将来可能遇到的场景给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是学习转化最有意思的环节了。

多去构思可能场景下的知识应用,对人是有极强的锻炼意义,即使与真实情况有差异,但对于所学的知识,就经历了一场深度强化。

当你真的面临现实情况时,脑海中已经推演过数遍的感觉,会让你迷上这个方式,因为它是那么的有用。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那就做场小小的自我复盘吧,恭喜你,那些知识基本属于你自己了。

举个例子,你刚学习了沟通的汉堡原则,记住了,也理解了,那就可以假设一个场景:

相邻部门的某位同事,每次需要配合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各种差错,是否可以试一下汉堡原则呢?毕竟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挑刺,那就先认可他!

既然学习了,就要信之为真,想象一下这种方式他的反应吧。

:每次部门间配合的事情都是您来牵头,工作量挺大的,辛苦了。我挺认可您的,每次沟通都非常愉快。(汉堡原则的“肯定技巧”,参见公众号胡言非语中“胡浩讲课”,选择《结构化思维实战训练》)

:(一定很惊讶,以前不都是谈问题吗,这认可,让人很惊喜啊)

咱们衔接的工作主要是数据报告,这里面很多专业项目,您是负责统计口径的设计,对这些项目也非常了解。之前我们出现了一些数据上的差错,对接花费了很多时间,您看可否从专业上再帮我们把把关呢?(汉堡原则的“陈述问题技巧”,讲事实)

:(谁都不会拒绝被认可的感觉,99%的概率态度比以前好,认同是大概率)

如果您能这样做,就太好了,那咱们的协作会有很大的提升。(汉堡原则的“肯定式结尾”)

看,如果学习了汉堡原则来进行沟通,脑袋里很容易出现以上的场景,那你还担心什么呢,使用它的动力会比以往简单看看书本要来得强劲得多!

即使未达预期,那就再分析原因,下次做得更好,不就行了?

知行合一,都说难,其实也不难,难在你是否真的能迫不及待地与自己可能遇到的情境相结合起来。

所以,如果朋友你埋头在各类学习APP中,耳机里塞满了各类讲座和直播,仍然茫然,驻足不知行往何处,学了仍然感受不到提升,那不妨听老胡的,来一场磨练自己的“深度学习”吧。

关于学习的分享,欢迎留言,也许下次老胡视频解读的就是你的问题,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