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第二责任人是谁?不是安禄山、史思明,他来自李唐子孙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手造成的,追责肯定先找他;但如果要追第二责任人(朝廷这方的),会是谁呢?
我觉得是唐肃宗李亨。
唐肃宗其人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子,原本只是一个太平王爷。但因为唐玄宗宠幸的武惠妃炮制了“一日杀三子”事件,导致老二原太子李瑛、老五鄂王李瑶、老八光王李琚先被废后被杀,才轮到李亨当太子。
不过幸好,后来武惠妃被吓死了,没有继续迫害新太子李亨。但宰相李林甫与之后的杨国忠,仍旧是其政敌,一直在找机会废掉他,几次卸掉了李亨的左膀右臂,逼他离婚两次,十分窝囊。父亲唐玄宗放任这些奸人迫害他,导致他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但也一直是抑郁的状态。
安史之乱爆发虽然是危机,但对李亨来说也是转机。他在马嵬驿鼓动陈玄礼发动兵变,除掉了最后一个敌人杨国忠、杨玉环及其宗族势力(李林甫在此前已经病死)。然后又借口百姓挽留,没跟着唐玄宗去巴蜀避难,而是选择留下平叛。脱离了唐玄宗之后,他便冒险北上到灵武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自己组织天下兵马平叛。
唐肃宗之功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之前一直是默默无闻,平定安史之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功劳。他在灵武称帝虽然有谮越之嫌,但此举却是非常明智且利国利民的,因为他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早该下台了。
实际上唐玄宗在执政的中期就已经开始怠政了,安于享乐。不过如果要说严重点,其实唐玄宗自从登基之后,就一直过度宠幸武惠妃,任其胡闹,搞出严重的继承人纠纷,已经就埋下了祸根了。
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不仅将朝政搅乱,还将大量的优秀人才排挤在外,不受重用,甚至遭到贬官杀害。他还重用边令诚等宦官,开了唐朝宦官干政的先河,影响十分恶劣。尤其是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的死,都跟这些不无关系。
唐玄宗还将大量边军压在边境,导致外重内虚;而又给边军将领太多特权,形成独立王国,越来越不受朝廷控制,是安史之乱最大的危机来源。更要命的是唐玄宗一口气将三个边镇的兵力整整20万全部给了安禄山,直接引爆了战乱。
所以唐肃宗以及他的儿子唐代宗李豫平定的安史之乱,实际是在给唐玄宗收拾烂摊子。而且这个烂摊子是真的烂,他能最终收拾清楚,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
不过唐肃宗还是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
唐肃宗之过
唐肃宗振臂一呼,天下之心立即聚拢过来,马上抛弃那个烂到家的唐玄宗。这个时候,著名的谋臣李泌建议他使用疲敌战术,调动李光弼、郭子仪等名将放开叛军老家到长安之间的通道,然后直取范阳,同时着手进逼长安,令叛军在范阳、长安两地之间来回奔跑,等天下兵马聚集得差不多了,再收复长安以及剿灭疲惫不堪的叛军。
如果按照李泌的战略,2年之内安史之乱必定解决。但是唐肃宗却心急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先跑去收复长安了。虽然唐肃宗这么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因为长安是首都,是他皇位合法性的来源,所以他将平叛放在了收复首都后面。
但是这么做有一个极大的坏处,就是一部分叛军从长安退出,跑到中原,然后逃回了老家范阳。结果疲敌战术直接失效,叛军依然很强大,之后换了人继续卷土重来。这使得本来2年之内可以平定的安史之乱,变成了8年。
唐肃宗虽然保住了皇权,但是丢失了平叛最佳战机,使得安史之乱带来的节度使制度隐患变成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后续的平叛,需要倚仗各大边镇的节度使,使得唐玄宗时期形成的问题一直尾大不掉,甚至变成无解。
如果唐肃宗眼光高一点,以平叛优先,叛乱可以更早解决,这样他也会更得民心,他的皇位的合法性反而会更加稳固。可惜的是他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却失去了更长远的好处。
尽管晚唐还有不少名臣、名将,但耐不住制度的缺陷,在唐玄宗时期埋下,唐肃宗时期错过改革的契机,一步步将晚唐变成了乱世,从此辉煌不再。
综上所述,我认为朝廷这方的第二责任人,应该是唐肃宗李亨,正因为他的战略错误,导致晚唐难以避免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