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引《神农本草经》 药味评略 之 甘草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晋朝高秀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道出了《本经》《伤寒》一脉相承的渊源。本文张驰老师将逐句逐字剖析《本经》药物甘草,并以《伤寒》条文方药为佐证,淋漓尽致地印证了《本经》作为经典的真实不虚。
《伤寒论》引《神农本草经》 药味评略 之 甘草
甘草这个药,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那么据任应秋任老的统计,在整部《伤寒论》里面甘草出现的次数是70次,我们知道《伤寒论》113方,这里头70方就用甘草。《神农本草经》中甘草的条文放在这儿,我不复述。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下头我加了一个后人的引述,我觉得陈修园的这句话说的很好,“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什么意思?就是什么东西都甜不过甘草。甘草为甘味为土德,因此甘草得土之精,那么后续它的若干个条文,“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创,尰,解毒”,实际上无非是一个味甘的作用,因为甘才能有这个作用。
讲到这个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要对一个问题引起注意,那就是学本草其实有一点不得不思考,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认为这个药有什么用,这样不够,还得知道为什么?它的性味、它的喜恶……本身这个东西的生长物性造成了它有这个作用,因此也造成了在用这味药的时候,它需要的条件以及给患者产生的代价。就像我们说麻黄,为什么它能“破癥坚积聚”?为什么能主“中风伤寒,寒热温疟”?实际上我们从麻黄的这个性味上就知道,古人讲“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冬天的时候种麻黄的地儿怎么样?没有积雪。说明它能怎么样?能散寒结,对吧?它把寒气的这种凝结散掉了。因此,寒结凝于表的时候,中风伤寒者是也,寒结凝于有形之物,凝于痰,凝于水,凝于血,癥坚积聚都出现了,就这个道理。
下面我们逐一地看一看仲景先师对于这个《本经》的甘草是怎么看的。
1五脏六腑寒
首先它说这么一件事,“五脏六腑寒热”,按照《本经》的原意是这么讲的,这个比较确切,但是我把它拆开了,拆得更细一点。为什么?寒和热毕竟有所不同。主“五脏六腑寒”作用的基础其实特别简单,《内经》中记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因此甘草在诸多药里面都有辛甘化合的作用。打一个比方,伤寒发汗之后,由于发汗发得多会导致“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我们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方子,桂枝甘草汤,几乎是所有治疗心阳虚的祖方,不管是后面的桂甘龙牡汤还是救逆汤等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那么桂枝甘草汤,你光用桂枝能行吗?单味药固然有作用,但是加一味甘草以后,它治疗五脏六腑寒的时候才能尽其性。
我举一个条文,就这个所说的甘草干姜汤,它的原文其实挺有意思,我们简单看一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讲什么?说这么件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按理说很多人一看这个,“我认识,桂枝汤证!”,但是它后头还有一个事,桂枝汤证没有小便数,没有心烦,对吧?说明什么问题?太阳为表,那么少阴为里,如果少阴这个时候虚了、不足了,那么过开太阳之表,此时就会造成什么?耗竭人的阳气。就变成这个事了,“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那么怎么办?甘草干姜汤。
我治过这么一个患者,六个月不来例假,那个时候我不搞妇科专科,对所谓的多囊卵巢这种病没有特别深的感触。那么六个月不来例假怎么办?医院上激素。上了激素之后好了,挺了俩月,又不来了,再上激素,最后上激素也不来。小女孩不大,上研究生,吓坏了,这怎么办?到我这来看看。我也没给她摸脉,一看这样,阳气大伤了。实际上各位同仁,我们长期都在临床上,都知道一个问题,现代临床上《伤寒论》的很多误治,我们并不一定能见到,打一比方,在《伤寒伦》的时候,大量的人在外感之后过度地发汗、过度地火针,乃至攻下,对吧?我们不一定能见到。但是其实想一想,虽然这些我们没见到,但见没见过例假不来之后过度用激素?见没见过伤寒之后挂吊瓶挂一个月以上?实际上伤寒条文里的这些误治并没有死掉,反而都依然坚强的活着,有人那天就有误治。
那么,我们任何治疗方法的过度、不当地使用,包括我刚才讲的这个激素的问题,都是误治,对吧?那么,最后导致一个什么问题?我都没给她看脉,直接一看这个人,阳气大虚之貌。怎么办?听仲景的话,甘草干姜汤复其阳。五副药,例假自己就来了。就两味药,甘草、干姜,我相信古人不骗我,那么用了就好使了。前提是我们对它的这个道理是真的懂了,你不能强迫古人按照我们的意思来办事,得顺应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规律。那么,这个时候用甘草干姜辛甘可以化阳,就是以复其阳,实际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大量的用在精气过度透散的这一类的疾病上。有它做类比,那么当然就有后头的芍药甘草汤。
2热邪气
“五脏六腑寒热邪气”,那当然包括这个热邪。 “热邪气”这个举了一个甘草汤,“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这里用甘草其实道理特别简单,我个人在里面加了一句评注,“脾气复位,阴火退散”。因为阴火属土,对吧?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会产生阴火?那么很简单,脾的这个阳气不能当位,则阴火产生,这个时候用甘草,甘则缓之。
我的爷爷曾经是吃过国民党军粮的老兵,他给我讲一个事儿,当年战争的年景儿,实际上老百姓不怕国民党兵,但是怕啥?这个兵一旦打败了退下来,怕这个。其实你看我们人体上,营卫是人的兵粮,对吧?那么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者为兵,营者为辎重,它俩是这么一层关系。如果卫气被苦寒直折或者被损伤之后,就如同败兵一般溃退产生阴火。好多小孩,包括成人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以东垣先生补脾胃泻阴火的思路,无非是朝这个方向去运用。
咽痛,我们看仲景《伤寒论》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运用方法。为什么咽痛?其实道理特别简单,《内经》说了一句话,“少阴之脉,起于涌泉,结于廉泉”,因此说少阴病里头有若干个治咽痛的方子,比如猪肤汤、半夏煮散,比如我们这个甘草汤,但是它的一个前提是脾虚之后有阴火。
3坚筋骨,长肌肉
“坚筋骨,长肌肉”,在这儿我举了这么一个条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其实字面意思,“坚筋骨,长肌肉”,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我觉得用条文说事儿更加生动一点。
条文说这么一事儿,伤寒中风,医生误用了下法,其实正常来说,中风误用下法不见得都变成甘草泻心汤证,因人而异。打一比方,可能这儿有个老爷子,都不敢随便上街,上街之后还拉裤子,我们门诊上有好多这样的,对吧?那这种人如果不小心误用攻下会怎么样?本身脾就不足,那么最后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到这种程度的时候,那么其实有一个问题很难逾越,就是服汤药能不能吸收?有学生问我说,那你看下利下成这样了,为什么仲景没有倍人参?没有用赤石脂、禹余粮?倍干姜都没有,就甘草变成四两?我给他讲了一个道理,你不要忘了陈修园说的那句话,甘草甘味之极,对吧?那么甘则缓之,虽然这个人易泻,下泻之势非常强,但是只要有甘草在他的身体之中,那么下泻的速度哪怕暂缓这么半分钟,他也就有这半分钟的吸收过程。
所以说,我们在临床上不见得非要用甘草泻心汤去治拉肚子,有的时候你想,如果是因为脾胃下陷造成的吸收不良,那么仲景的这个甘草泻心汤就是一个思路。它的来源?那么《本经》说了“坚筋骨,长肌肉”。凭什么?甘则缓之,有缓就有时间,有时间就能吸收,能吸收才能“坚筋骨、长肌肉”。
4倍 力
后头说这个“倍力”,其实很多人一看“倍力”,是不是跟“坚筋肉,长肌肉”差不多?我认为非也。还是拿条文说事儿,“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条咱们熟极了对吧?栀子豉汤证。它的过程怎么回事?我们简单地讲解。吐下误汗造成一个什么问题?中焦空虚,热气就扰了胸膈。那么为什么中焦空虚热气能扰胸膈?咱们都知道,实际上心主火、肾主水,但是水火之间的气化过程需要什么?水火需要颠倒既济,火要下、水要上。但现在出现一个问题,咱们的攻下造成了脾气已经怎么样?伤了。伤了之后,中间这轴不转,水上不来,那么火单独在上头,因此造成了一个问题,热气扰胸膈。我们采用栀子豉汤,栀子以清上焦之火,豆豉呢?豆豉经过了蒸煮,其味咸、其色黑,对吧?借调肾水以上济于心,就把问题解决了。但有的时候它就不能完全解决,打一比方,少气。那么我们直观的印象,少气加人参,加五味子,加黄芪或者山药,对吧?仲景都没加,加了一味甘草。为什么?甘草把中焦的这个桥搭上之后,肾水才能借中焦之力怎么样?借调以上济于心火。因此,仲景先师说甘草能“倍力”真实不虚,在这一条文就能非常明确的看到。
5金创,尰,解毒
当然,后头还说一个事儿,“金创,尰,解毒”,这个把我难住了,因为《伤寒论》中没说这事儿。我只能借用了一个《金匮》的条文,“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厚朴二分
因为《伤寒》主外感,对吧?咱们都知道。《金匮》里头说了一句话,“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整个三条除了这个外感内伤,那么还有房室、金刃、虫兽,对吧?这金刃损伤,用的这么一个方,王不留行散。这里头为什么用王不留行散?那么我也是借古人意,转述古人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金创者急也,对吧?急不过金创,甘草者缓也,以缓对之。当然,如果说这个还不够,略有一点牵强,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讲,甘草能长肌肉,从这个角度它也成立。尰,当然就是脚肿如脱。解毒,就不用讲了。
■ 本文摘录于张驰老师2017年11月在“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第二届公益学术讲座”的学术报告,由“中医家”组织整理编校,整理者/采采 杨夷君 陈剑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